诚征乒乓球俱乐部会徽
1、会徽——要求图案简捷明快、易于识别、易于记忆,包含中文简称“湖北十二运”含义的英文缩写或汉语拼音缩写,可以适当变形。
2、会歌——要求弦律雄壮、激昂,歌词朗朗上口,有韵律。
3、吉祥物——要求突出襄樊特色,体现体育精神,可以夸张变形,形象生动可爱。
4、宣传画——要求鲜明艳丽、美观大方。综合上述要求为佳。
5、宣传口号——内容要对仗、响亮、通俗、易懂。
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主题与会徽同时产生了,至2010年,世博会***有28届,产生会徽27枚[1]。
会徽、英文为“Badge”,中文也称标志、会标、是体现世博会形象与特征的公***符号。用符号记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上古的“图腾”形象、原始社会的族徽、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印信纹章等;在欧洲,古希腊时期已大量使用标志,而罗马庞贝城的石匠专用标志——车轮、星月、葡萄等的图案,也早已为世人熟知;进入20世纪,标志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70年代欧美兴起的企业形象设计(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更是将标志提升到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位置。世博会的会徽自产生伊始就成为世博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世博会的文化载体与形象内核,也是主题理念的高度精练与浓缩[2],世博会的历史明确无误地表明,要举办一届成功的世博会,设计一枚出色的会徽至关重要。
一
纵观历届世博会主题关键词的出现次数,“进步与发展”出现9次;一个世纪的进步(1933年)、明日新世界(1939-1940年)、太空时代的人类(1962年)、人类的进步与和谐(1970年)、无污染的进步(1974年)、发现的时代(1992年)、新的起飞之路(1993年)、人类-自然-科技-发展(2000年)、水和可持续发展(2008年)。[1] 设计在线.中国
“水(海洋)”出现5次;海洋-充满希望的未来(1975年)、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1984年)、哥伦布—船与海(1992年)、海洋—未来的财富(1998年)、水和可持续发展(2008年)。
“人(人性)” 出现5次;科学、文明和人性(1958年)、人类与世界(1967年)、人类与自然(1990年)、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1999年)、人类-自然-科技-发展(2000年);
“科学与技术”也出现了5次;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1937年)、科学、文明和人性(1958年)、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1985年)、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1988年)、人类-自然-科技-发展(2000年)。
“自然”出现4次;人类与自然(1990年)、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1999年)、人类-自然-科技-发展(2000年)、自然的睿智(2005年)。
“生活”出现4次;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1985年)、交通与运输(1986年)、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1988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
如果说,19世纪的世博会主要展示了各国的科技实力,如:蒸汽机、缝纫机、印刷机、发电机、海底电缆、火车、电灯、留声机、电话、冰箱等发明大量涌现,那么,20世纪人类迎来的是 “太空时代”、“海洋时代”,跨进21世纪,人在大力发展自身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同时,考虑如何与自然和谐***处,提高生活质量与改善生存方式,可以说,世博会150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的思维转换与社会进步。设计在线.中国
二
主题理念是会徽设计之源,创造切合主题意义的图形和色彩成了设计师的追求。世博会是“世界***求发展的盛会”,设计需兼顾时代特征、国家、民族特色、城市的特点。在世博会会徽图案中,以圆形代表“世界”概念的创意众多,有19枚会徽与圆形有关,其中直接使用地球图形有8次[3],另外,水(海洋)的图形出现了4次[4],人的图形出现3次[5],这些图形与世博会的主题可谓密切对应。
地球平面图形、简称地图,是何时被开发出来并为世人***识的?早在15世纪大航海时代,人类通过伟大的探险,对地球就有了精准的测绘;拜耶(Bayer)设计的美国20世纪50-60年代平面设计里程碑式的作品《世界地理地图》,又为世界细化了地图的形象6;地图的高频使用反映了人对自身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的关注,也表明了各国在有意无意中,建立了自身是世界的一部分、全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正值人类告别“蒸汽时代”,进入“太空时代”,人类通过展示过去的辉煌成就,意图寻找走出当时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2]的勇气与自信,据记载7,玛丽(Marie Poetz)正在寻找了一个芝加哥世博会的独特代表物,而且,它还应是一个能被容易复制的图案……”,旋转的地球设计非常简洁,划出一个较大的弧形轨迹,充满力量地发散开来,表述了地球在百年的历程中以其强大的内在能量向前发展,“一个世纪的进步”浓缩在这些弧线中,迎接下一次变革,升向更广阔的天空,这个地球图形无疑极具原创性。
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会徽是一个肩负地图的人,造型比较写实,当时欧洲即将爆发二战,笼罩在一片战争乌云中,会徽显示出不同民族的参展国对和平的***同期望,这也是第一个将人与人的关系提升到与科技同等重要地位的世博会。
1939年-1940年的纽约世博会举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主题是“明日新世界”,展览会预测了由汽车和高速公路所绘制的人类生活前景,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洁净安全、商品琳琅满目的明日世界。除了展出当时的工艺产品外,这届世博会更将未来先进的科技产品带到了人们的面前:电视机、州际公路连锁系统等新技术产品纷纷亮相,会徽设计者直接使用了当时的由两位著名建筑师***同完成的本届世博会的地标建筑——400英尺高的锥形三角尖塔与浑圆的球体建筑 组合的剪影图案,带来强烈的视觉反差冲击力,大胆地显露世博会建筑追求现代性与功能性的特征。这座面向未来的建筑是科技与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人类对现代性的不懈追求。
18年后的布鲁塞尔世博会,洛克(Roeck)设计了略有变形的五星代表五大洲,地图、数字“58”和处于视中心的布鲁塞尔市政大厅剪影呈三角鼎立,会徽的特色在于地图·数字·建筑有机组合,在最早的设计中,整个画面图形以黑白色为主色调,明黄色为背景。该标志在官方1956年发行的 Expo 58 宣传画报上首次亮相,之后出现了多种形式,他的阐述是“……地球也应该拥有一席之地,因为这是世界性的盛会。”www.dolcn.com
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展示了人类借助宇宙飞船进行的环地球飞行的航天壮举,预言人类将在21世纪向火星迈进,进而征服整个外太空,会徽图形是一个被称为“太空之针”的阳性象征物,内置地球图形与“21世纪”的字样,设计具有超现实风格。以太空、地球、"THE 21 CENTURY"为主体的标志,暗示美国展望国家在进入2000年以后的生活、社会及科技进步。对未来的描述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冷战时期举国上下积极参与经济总动员的决心和表现。正如大会所预言,21世纪的人类已经有意向火星迈进,征服整个太空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这个颇具超现实风格的艺术造型作为1962年世博会的官方标志不仅给那次 EXPO 带去了高达4百万美元的单项收入,它的改近版也受到当时大会邮政局的重用,并加以推广。
1964年纽约世博会会徽是一个地球仪,上面分布着世界各国的位置,象征通讯与运输新技术的曲线环绕着四周,说明科技促进着各国间的交流,缩短了世界的距离。用不锈钢制成高42.6米的会徽也表现了从相距9600公里的太空看到的地球大小。地球在这里成为当然的主角,每个国家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整个地球周围被流动的卫星轨道包容着,形成特殊的经纬线,上下环绕,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它的意义在于希望世界各国在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中化解矛盾,彼此理解,走向和平。而这个标志形象本身也被建造成巨型立体景观建筑设置在纽约世博会大广场之上,每一个仰望它的人除了惊叹其巧妙设计之外,都会被这种温馨与包容的气息所感染,因为它传达出了渴望交流与和平的信息,这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生活的人的***同心愿。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会徽用树叉代表人的双手,8对等大小的双手均匀分布,围绕成一个整圆,代表人类***同拥有一个地球。设计也表达了这一概念:在此次世博会上,将不分种族、国界、语言,全世界都拥抱同一个地球,呼吸同样清新的空气,沐浴同样明媚的阳光,拥有同样美丽的大自然,***同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抽象的图形却内涵丰富,橙黄色调暖色系的图形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又向外散发出宁和的气息,象征全世界人们都心手相连,守护在地球--人类***同的家园左右。这极具人情味的图标一度十分受大众欢迎。
1970 年大阪世博会展示了宇航员带回的“月亮上的石头”,福田繁雄设计的会徽如同一个盛开的樱花,图案***由六个圆形成,周围的五个圆分别代表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五个地球上主要大洲,中间的圆代表日本,五个弯月般的圆围绕在中心圆的四周,象征着全世界人民***同聚首于日本,非常切合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主从造型上看,它非常对称,但又因为那"花瓣"上的一点残缺产生了灵动的变化,每一个圆都是抽象的符号,揉合在一块儿却不失为一朵充满生机的樱花。题。
1993年韩国大田博览会标志采用了太极符号的变化图形,如同传统的韩国民族舞蹈,鲜明的气势与“新的起飞之路”主题密切呼应,凝聚着国家与人民的信心,昭示着韩国民族腾飞的梦想,设计师将太极符号的变化图形作为标志的主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运动的视觉形态又好似跳起了传统的韩国舞蹈,腾跃的气势正与起飞之路的大会主题相呼应,色彩与形象都是那样的民族化,热情而具有神秘的吸引力,令人感到新奇,在它背后,凝聚着一个国家的信心和实力,凝聚着一个民族腾飞的力度。由于日本被认为是发达国家,所以本届世博会也是第一次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
三
人类在探索与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造成能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同时遭到来自大自然的报复。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两次能源危机警醒了人们资源的有限,在梦想和准备了7年之后,世博会终于敲响了诺克斯维尔的大门,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会徽设计了燃烧的园形火焰,表达全世界关注能源的主旨,世博会的举办也改变了美国南部小城诺克斯维尔,并使其经济迅速新生快速发展。当时,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及最大的原子能开发实验室和工厂都齐聚诺克斯维尔,正如球面状火焰熊熊燃烧,诺克斯维尔对世博会的渴望和激情也在这次世博会上展露无疑。红色是希望之火,力量之源,诺克斯维尔借以泰那斯河及峡谷之优势,爆发无尽的活力和火力;同时,地球形状的外观又表明能源问题已经受到全球普遍关注。
陆地资源的匮乏导致人类将目光投向海洋,人类进入“海洋时代”,在这一阶段,会徽出现较多的造型是波浪形。1975年冲绳世博会主题为:“海洋—未来的希望”,圆形会徽内也设计了三个重复的卡通浪花图形,代表美丽和可爱的海洋,海浪是使者,传递着远方的信息,我们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境界中,领略海洋无尽的宝藏,憧憬着浪花为我们带来有关于未来的讯息。画面有限而意境无穷。亲切的构画方式也许正是它脱颖而出的原因,让人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独树一帜。
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展现了人对河岸的有效利用、水的利用等先进技术,会徽用了流动的水波作为图形,外形也是世人偏好的圆形,整幅画面将 1984 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与“河流的世界——水,生命之源”的主题巧妙地联系起来,简洁灵活中充溢着丰富的内容,透出设计者的精巧构思。
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迎着国际海洋年的旗帜举办,会徽设计波动的“E”字,设计成飘动的旗帜状,伸向东北角,使平静的画面兼具动感,更为鲜活;橘黄色的太阳从西北角缓缓升起,更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从海平面冉冉升起的一轮旭日,孕育着希望的未来。该会标的设计也恰到好处地呼应了 1998 年国际海洋年的纪念意义,[3]创意直击主题——海洋,未来的财富。
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会徽直接采用水的写实图片,主题是“水和可持续发展”。
也有直接展示人类开发海洋和航海新技术、纪念人对海洋探索的世博会。1992年,就是大航海时代后的500年,热那亚和塞维利亚都举办了博览会,前者以“哥伦布—船与海”的主题,会徽用数字“500”变化为帆船的图形,在波浪形的海面上行驶,造型直白且形象;后者将expo’92中的字母“O”处理为地球,会徽集时间、地点、主题于一身,也可直接将O’92单独拿出来使用,并详细规定了不同用法下的尺寸变化,凸显了功能主义的设计理念。
四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盲目追求技术进步而导致的环境破坏的尴尬之后,逐步追求全面进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关注人类社会本身、关注世界***同利益,走向与自然为善的和谐之路。
美国19世纪50-60年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水源污染极为严重,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的会徽用了 “孟巴斯(Mobius)纽带”8,循环的钝边三角形造型寓意生命的延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该标志由蓝、绿、白三色纽带组成,互又循环,寓意着生命的延续,生生不息.....三种颜色形象地代表了各自主题--白色象征洁净无尘的空气,蓝色比喻明亮纯粹的海洋,绿色代表生机勃勃的地球与葱翠的大自然。跳跃的颜色,鲜明的主题,承载着此次世博会倡导的主题--无污染的进步,设计深刻而隽永。
1986年为纪念温哥华建城100周年而举办的世博会,会徽由三个相互交融的环,代表了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土地、空气与水份,三者构成“ 86 ”的字样,整个构造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充分影射了人类通过努力,开拓进取,推动世界发展的历程,它也是人类与地球发展运动关系的永恒话题。而这其中交通与运输事业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此会标深刻的哲理意向因为本届世博会“交通与运输”的主题而有了更具体的意义指向。
1990年日本大阪园艺世博会也是在亚洲首次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会徽以盛开的“花蕾”象征“人类进步与和谐”,世博会的宗旨是在探讨保护未来地球的生态,通过世博会作为国际交流的论坛和盛会,倡导太空时代的科技发展能够促进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99年昆明世博会会徽设计用半抽象的图形象征自然界的星、云、气、风的运动,整体上是由“手”托起一朵象征生命的绿色之花,体现了“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
2000 年汉诺威世博会聚焦于人类、自然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人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和推动了各国在解决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全球性问题的交流与合作。抽象的波纹图形标志能根据不同应用环境改变结构与色彩的,时时呈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的同时又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它充满动感、未知和不确定性。可以说它有着极强的独特性、造型简洁而不乏深意、适用于多种媒质、契合了主题的概念定位,体现了很强的哲学意味。
大贯卓也(Onuki Takuya)谈他创作的2005年爱知世博会会徽时说:“……2005 年的世博会将是一个充分满足人们尽情领略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场所,这 就是我在这个会徽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他设计了一个开放的圆形会徽,如同绿色的太阳。
世博会的主题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人的生活方式,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成为当时世界的热门话题。
1985年筑波世博会,田中一光设计的三角形会徽,三条边分别代表着博览会主题的三个方面——人类、居住、环境,三条线相互支撑构架起这个稳固的形态。微妙地表现了人类、居住、环境三者的辩证关系。三角形顶点上的圆点,象征着筑波(此次博览会所在地)的山峰,在迎接着 21 世纪科学技术的黎明;三角形中央的两个平行套连的椭圆,标志着人类与科学和谐的轨道。
本届世博会也被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博览会中最具特色与代表性的一次,它让人们看到了未来新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一个由被赋予特殊含义的元素所构成的标志图形。这个主题会标的独特之处在于标志本身都是由抽象的元素构成,每个元素都被注入了人性化的理解,它是一个具有特定信息传递功能的艺术符号,展现了关于宇宙、地球、人类、科学、艺术等的未来理想。
1988年为纪念欧洲人在澳大利亚居住200年而举办的布里斯班世博会,主题是“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标志采用了出现于一万多年前的澳式回飞棒为造型元素,表达了人们对这一传统户外运动项目的喜爱,它也是澳大利亚至目前为止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澳式回飞棒勾起了人们对科技发展的感慨,这项事物早在碳素分析时代就已出现,距今已有 11000 多年的历史了, 要知道,它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并逐渐演变成极具澳洲特色的户外运动项目。标志图形对主题的契合是不言而喻的。参加各国也以体育、文艺、旅游、休闲、烹饪、园艺等各种内容体现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具有新意,它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出发点,反映出时代特征,会徽图案以意象的三口之家组成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进行组合,表达了中国人观念下的家[4]庭是城市的基本单位、追求家庭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过去与未来的和谐就能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设计认为汉字本身兼具有民族特色、同时与世界多元文化融合。
历届世博会会徽的色彩同样与主题密切相关,兰色作为主色调最多,用了8 次[9],因为蓝色是最能代表天空、海洋、科技的色彩,且很少民族对它禁忌。1999年后的五届世博会会徽都是采用了绿色为主色调,想必因为绿色是自然,环保的专用色。色彩应用的经典之作是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会徽,其手法似乎受到20世纪60 年代兴起的动感艺术的启发[10]。
五
然而,在历届世博会会徽中,也不乏设计相当平庸的作品,主要表现在会徽形象无法与当时的建筑、科技、文化创新和成就相媲美,究其原因,有征集与评选机制的的不健全,也有世博会形象设计本身发展不完善等的因素;
首先,社会征集的方式决定了会徽设计以主题为宗。社会征集的方式能唤起大众的参与热情,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只有13幅作品参加、 1968年圣安东尼奥达到100幅,1998年的里斯本世博会,有1228个作品入围,经过两个多月的筛选才确定,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从8568幅作品中层层筛选出一幅,应征作品可谓浩如烟海,面对如此众多的设计应征稿件,尽最大可能表现、挖掘、创新主题的意义成了评价设计的最终选择。
社会征集确实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会徽,但也会有着个人思考的局限甚至不严谨的投稿,这种单兵作战的形式有时会导致整体上的会徽视觉效果显弱。在广集社会思路与智慧的基础上,特邀精英集体创作是卓有成效的做法,汉诺威与爱知世博会会徽征集因此获益非浅,汉诺威邀请了九位德国知名设计师***同题名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设计师加入徽标征集活动,爱知世博会在全世界获得提名的 10 个杰出方案中,选中了一件作品。
其次,过分追求贴切主题意义会导致会徽艺术性的失落,历届世博会无一不是是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主题内涵十分丰富,影响因素也很多,最大限度地表达主题意义会使得图形变得复杂化,有时需要大胆舍弃某些繁冗的形式,追求简洁有效的传达效果,事实证明,好的会徽设计作品大多以抽象的形态传播民族文化,如上海2010年世博会会徽征集要求中,除了能够表达出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还要体现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再如2000汉诺威会徽设计的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发展,主题非常庞杂,麦克%盖茨(Michael Gais)说:“……我们希望标志不是一副具体的图案,对于世博会这样纷繁复杂的盛会而言,任何一副图画都显得单调,我们开始寻找合适的图案与形象,进行视觉形象调查,希望能体现2000年世博会的主题与概念,例如:能源、***鸣、信号、过程、能量、互动、美景等。我们认为图案的个性在于:能包含促使其活力与运动的元素,即一种永恒的能量,而这种动感契合2000年世博会的主题,即人们希望保持运动,思维灵活,勇于创新,在21世纪运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此前提下,一种被称为’推动力’的概念诞生了,这种’推动力’具有视觉的可见特征,也可被视为技术或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一抽象的形态作为标志的根本原因。”事实证明,他们的思路是正确的,因为最终的标志获得世界的认可和好评。
个人以为,对于世博会这一重大活动的会徽设计而言,用什么样的方式设计应处于第二位,最重要的是最终的会徽设计作品首先能否在视觉艺术上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 而不是生硬表达主题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追求以艺术性为主导的形义统一,毕竟,这枚会徽承担着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民族品味的功能。例如:1999年5月主办者就在东京和名古屋的市民代表中就设计什么样的会标进行研讨,并确定了9名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采用国际指名竞选方式,由10名指定候选者提交40幅作品(其中一人退出),经过多轮严密的专家评审、社会评议和商标调查,于2000年3月最终确认向社会公布。会标作者叫Onuki Takuya大贯卓也,曾在日本博报堂广告公司任职,后为独立设计师。作者对会标的阐述居然非常简单:开放的圆形,无特别意义,旨在引导公众自我的概念填充和发挥想象。
再看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识设计,有学者就认为用汉字“世”进行创意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显得与奥运会“京”的创意雷同11[5];还有观点认为,用汉字造型的标志并不是最理想的,因为在汉语言国家以外其语义传达效果非常有限,毕竟中文文字存在不便解读的困难12,相信这些争鸣应对“中国制造”的设计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呼吁世博会增强整体视觉形象设计。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之前的会徽绝大多数是黑白色,这与世博会一直没有进行色彩研究有关;更有5届世博会会徽视觉设计元素组合不完整13,相比于奥运会这一脱胎于世博会的盛会,世博会无论在设计理念、视觉图形开发、色彩规划、后期实施等诸多方面都无法与之比肩,2010年上海世博会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近期在向社会广泛征集展示和活动策划方案,并颁布了《会徽使用管理办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衷心祝愿她在形象设计上也能 “最精彩、最成功、最难忘”。www.dolcn.com
注释:
[1] 本文涉及的世博会不分专业类和综合类,1937年巴黎世博会标志设计作者至今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2] 摘自“画龙点睛说会徽——2010年上海世博会标志研讨会侧记”一文,载上海世博网。
[3]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1964年纽约世博会、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1992年热那亚世博会。
[4] 1975年冲绳世博会、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
[5] 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
[6] 参见 王受之 著 《世界平面设计史》 P209。
[7] 参见《Patchwork Souvenirs of The 1933 World's Fair》by Merikay Waldvogel,P11.
[8]以德国物理学兼天文学家孟巴斯的名字(August Ferdinand Mobius)命名。
[9] 1964年纽约世博会、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1975年冲绳世博会、1985年筑波世博会、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1993年大田世博会、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
[10] 简称“欧普”(Optical art),是在包豪斯纳吉、阿尔贝斯和瓦萨雷利的视幻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1] 见《由话语权所引起的设计问题》一文,2005年6月3日刊登于网站,转载自《美术观察》杂志。
[12] 见《多边联谈:数字化境遇中的汉字设计问题》之“当代汉字与应用存在的弊端” 《装饰》2005年1月、总第141期 P32页。
[13]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1939-1940年纽约世博会、1964年纽约世博会、1968年圣安东尼奥世博会、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会徽都没有文字组合设计。
参考文献:
[1] 上海图书馆世博信息中心网站资料。
[2] 国际展览局BIE(www.bie-pairs.org)官方网站资料。
[3] 《世博会主题发展分析》吴志强 撰写 原载上海世博网 2003年。
[4] 《2010年世博会:创新与发展》2003/2004年上海发展报告 2004年。
[5] 《世界平面设计史》 王受之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
[6] 《装饰》杂志 2005年第1期。
[7] 《美术观察》杂志 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