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卫灵公的故事有感
“《论语》。《卫灵公》记载了子贡和他的老师孔子之间的一个问题,大意是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句至理名言可以追求一生(道德修养的道理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带着几分商量的口吻回答:“是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谅”这四个字表达了“原谅”的精神:“原谅”就是从自己的感受去推断别人的感受,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的儒家把“恕”的精神上升到“道”的高度,称为“恕”,即尊重君子的宽宏大量,能容人,能赏善容恶。就像上帝保护万物,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君子要有天地般宽广的胸怀,而不是清高自大的胸怀,这样才能培养一种内在的福报。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度量是非常重要的美德。古人常说“宽宏大量”是值得大度的。一个有尊严有气度的人,总能处处善待他人,得到周围人的高度赞扬,赢得各领域成功的机会。
中国古代有很多儒雅的名人,西汉的张释之就是这样一个人。
*注:张释之,姬子人,南阳都阳(今河南方城县)人。生卒年不详。中国是西汉时期的律师和法官。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左被选为骑郎,历任听差、车夫、中郎将、中郎将。文帝三年晋升为廷尉,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法官。他认为,庭威是“世界的水平”。执法不公,就会有法不依,人民无所适从。他执法严格,当圣旨与法律相抵触时,仍能坚持守法,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他认为“法、天子、天下亦公。”如果皇帝随意修改或废除法律,“法无信于民。”他的言行在皇帝专制、言出必行的封建时代是有价值的。当时人们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不义”。景帝被任命为淮南相。张释之为文景统治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释之担任廷尉,掌管全国刑部。有一天,在满清文武百官聚集的大厅里,有一位年迈的处士·王声。当他看到张释之时,他说:“请帮我系袜子。”作为一种礼仪,张释之在听到这位卑微的老人的粗鲁请求后,平静而顺从地跪了下来,并弯腰在老人的脚下为王声系好袜子。
离开法庭后,有人问王声:“你为什么在法庭上羞辱庭威,让他给你系袜子?”
王声说:“我又老又穷,我知道我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给张廷尉。张廷尉现在是天下有权有势的大臣。我之所以在公开场合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给他增加一些名声。”
当人们听说这件事时,他们都称赞王声的理解,但他们更关注张释之,他是宽容和耐心的。
不仅在古代,即使在今天,“恕道”仍然是一种被推崇的精神品质。
宽恕有两种:被动的和主动的。懂得尊重别人,坦荡大度,不接受别人的猜疑,不抱个人恩怨,能够包容所有的人和事,都是被动的原谅。
前两天找了个老师给我算命。老师说《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几个卦叫“元吉”,其中有一个卦叫“丁卦”,意思是国家稳如重鼎;另一个叫“害卦”,意思是害己害人。能够以自己为代价利益他人,真诚面对一切众生,“欲立则立,欲达则达”,这就是主动宽恕。
《老子》说“善如水”,水的德性是永远不会满,高了永远低。安于失去的情况。但这个世界只是看似弱小的水,却可以汇聚成最宽广的汪洋。“向善”的美德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来造福于事物。
只要一个人在社会上、在群体中坚持损人不利己的态度,多做自我牺牲,多为别人着想,多为别人努力,那么你一定会如“损人占卜”所预言的那样,拥有一份水到渠成的运势,真正发大财。告诉我,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还有什么因缘比处处得到“和谐”的帮助更珍贵?所以,如果你宽宏大量,你就能更积极地去实践宽恕,你自然会有福气。
宽恕的对立面是什么?就是不原谅。不原谅会怎么样?生气就生气。
人们常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一般来说都是这样,只是人们不知道这种惩罚会有多严重。禅宗常说:“心无硝烟日日燃。”你想想,每天心里有一团火,对人的身心有什么危害!最好的药方是三个字——宽恕!
这三个字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希望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鼓励自己在工作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