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中常有庙、庙、祠、庙、庙。他们的具体区别是什么?

庙:过去指官宅,如太常庙。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将僧人的住所改名为寺庙[1]。寺庙:在古代,多指供奉祖先和先贤的祠堂,包括祠堂、文庙、武庙、家庙等。后来,它被广泛用于供奉其他神的宗教建筑,如城隍庙和妈祖庙[1]。祭坛:为了祭祀天地,传统的祭坛是高台,包括天坛、地坛、社坛、山坛、风云雨坛[1]。祠堂:指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建筑,如祠堂、名臣祠等[1]。观点:原指宫殿的高门,后指道士的居所,即道观[1]。寺庙:指皇帝的住所或佛教神灵的居所[1]。大厅:原指一组建筑群中间的主厅,后常用作耆那教的宗教建筑,即斋堂[1]。庭院:最初是官方的昵称,后来被寺庙和书院使用[1]。安:最初是指建草为屋,后来是指僧尼供佛的房屋,如地藏王安[1]。岩石:指位于洞穴中或建在悬崖上的庙宇[1]。洞穴:类似于“岩石”宫殿:原指帝王的住所。传统上只有以主神为娘娘或王爷的神位的庙宇才会使用宫字,如天后宫[1]。府:原指官员的住所[1]。亭子:原指供人停留休息的建筑[1]。摘自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