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自然之美是在什么时期呢?

1.宋代画院画风

①宋画院

在中国历史上,殷商时宫廷就设有专门机构统领美术人才,唐、五代以来,机构逐渐分工明确,开始出现画院。西蜀前、后主很重视绘画,画院制度更为完善。宋代的高道兴、黄筌、黄居寀等都是画院有名的画家。两宋时,画院制度最为完备。

宋徽宗像赵佶时又设立了画学专业,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家画院。画学的学科,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术六门,公***课有《说文》、《尔雅》等。画院的取士标准是“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洁为工”。

②黄氏花鸟

黄筌是宋代花鸟画的代表画家,他在南唐和西蜀时已是一代名家,其绘画的题材、手法都反映了宫廷贵族的要求,作品以富丽工巧见称。北宋统一后,黄筌入宋画院,其画风成为画院派花鸟画的典范。

由于黄派花鸟画符合帝王、贵族的审美要求,一时成为院体标准画风,且“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黄筌之子黄居寀,最受皇家宠幸。他的画继承家学并有所发展,画风艳丽工致,作花卉翎毛,妙在得其天真之处。《山鹧棘雀图》是他仅存的一幅真迹。此画表现的禽鸟、小滨,都是先作勾勒,然后着色,线条清细秀劲,功力很深。

③山水画宗师荆浩

五代两宋时期,是山水画家辈出的时代。这些山水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山水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元、明、清山水画家努力学习的楷模。

五代山水画坛出现了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几位大画家,他们创立了南北山水画的风格。

荆浩表现太行山景色,关仝描绘关、陕一带风光,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他们都创造了自己独特崭新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优秀范例。

荆浩,字浩然,沁水人。《匡庐图》是荆浩名作。图中描绘了庐山及附近带的景色,重峦叠嶂,山路蜿蜒,巨峰凌空,飞瀑如练,林木依山川地势而参差多样。用细碎多变的皴笔表现了山石的形状,抒发了画家对巍峨耸立的庐山的崇敬仰慕之情。

荆浩还基于个人创作心得,写出了一篇探讨绘画技法的山水画论——《笔法记》,使中国水墨山水画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文中提出画法“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只有“六要”具备才能画出山水的“神”,达到山水画的最高境界——真。他还提出了神、奇、妙、巧作为山水画品评的四个标准。荆浩的绘画影响极大,当时已获得成功的关仝还师法于他,北宋的李成、范宽都与荆浩有师承关系。元代的倪瓒、黄公望,明代的唐寅,也都一致尊他为山水画的宗师。

④山水三家

宋初山水画以李成、关仝、范宽三家为主要代表。三家都师从荆浩,关仝的峭拔、李成的匡庐图旷远和范宽的雄杰代表了宋初山水画的三种风格。

李成(919~967年),唐宗室的后代。他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在对烟林平远景色的描绘方面,“扫千里于咫尺,写万顷于指下”。他的代表作有《晴峦萧寺图》和《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分为远中近式构图,以主峰为中心,左右两侧山石布列均衡,左下角的骑驴人把观者的视线引入画面中心。山岩上的寒林增加了秋尽冬临的萧疏气氛。

范宽(约950~1027年)名中正,华原人。他的艺术创作受道家美学思想影响极大,他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常流连于山川崖谷,领略山川之趣。他把自己对山川的感情凝聚在画笔上,为“山川传神”。他的《溪山行旅图》是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

⑤青绿山水画

北宋后期,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画进入成熟发展时期,主要的代表作品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

《千里江山图》全长12米,为全景青绿山水,气魄宏大,构图严谨,充分体现出中国画的散点透视的优点,锦绣山河尽在眼底,给欣赏者以良好的视觉效果,使人心旷神怡。这幅画在表现形式上运用了青绿山水的传统勾勒法,各类山、石、水、草木的设色统一中有变化。如天空上半部涂青色,越往下越浅,不但使山的轮廓分明,而且有落日余晖之感,色彩的运用非常成功。

《江山秋色图》则笔法秀劲工致,布局巧夺天工,其风格既有青绿山水的富丽,又有文人画的“雅逸”;显示出了由“大青绿”向“小青绿”过渡的趋势。

2.文人画兴起

①米氏山水

由于受北宋中期的“文人墨戏”之风的影响,至北宋末期又有一个新的山水画派出现了,即所谓的“米氏山水”。

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后移居江南,长江沿岸的云山烟树的景象启发了他,于是在董源的画法基础上,形成了他含蓄、空潆的神韵。他作画时不拘形色勾皴,多以烟云掩映树石,只求意似。米芾之子米友仁继承父法,有少量作品传世,《云山墨戏图》、《潇湘白云图集》是他的传世佳作。

②人物画大师李公麟

从画风上说,李公麟是文人士大夫画家。李公麟,安徽舒城人,他活跃的时代正是文人学士交往频繁、士大夫墨戏之风盛行的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他对绘画最大的贡献是在人物故事画中体现文人意趣,在绘画形式上他大力探索“白描”这种艺术形式,他的“铁线描”由敛而放,由生而熟,含蓄而刚劲,被誉为“天下绝艺”。他的传世作品有《维摩诘图》、《五马图》、《临韦偃放牧图》、《西园雅集图》等,其中《西园雅集图》描绘了苏轼、米芾、黄庭坚等文人在驸马王冼家的花园里谈禅说道、作诗绘画的情景。这幅画的构图和表现人物的方法成为后来一些文人士大夫肖像画通行的格式。

③“减笔水墨”

宋代与白描艺术相映生辉的是“减笔水墨”,代表人物是梁楷、法常等。在宋初石恪的基础上,梁楷发展了水墨减笔画,《太白行吟图》是他的代表作品。此外,他还运用了一种泼墨大写意画法,丰富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手法。主要作品有《泼墨仙人图》、《六祖斫竹图》等。

3.市井风俗的写照——《清明上河图》

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以城乡“市井小民”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开始大量出现。当时,王居正、李嵩、苏汉臣等都是风俗画的高手,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显示出了风俗画的新成就。

张择端,字正道,是北宋末期优秀的人物、风俗画家。他在画院任职,《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不朽名作。全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时北宋都城汴梁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场景,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反映市俗生活的作品还有王居正的《纺织图》、李嵩的《货郎担图》及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秋庭婴戏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