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历史背景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写于1803-1804。贝多芬第一次为拿破仑写这部作品,拿破仑是贝多芬的革命理想,是现代的普罗米修斯。然而,当作品完成时,拿破仑已经称帝,贝多芬愤怒地撕掉了原本打算送给拿破仑的扉页(这部作品的原标题是《波拿巴》),并改名为《英雄交响曲》,“以此来庆祝对一位伟人的纪念。”这部作品,1805,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贝多芬本人担任指挥。包括四个运动:1。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快板从一开始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的发展充满了意志成分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这样描述这一运动:“英雄的战场延伸到宇宙的边界。在神话的战斗中,被砍伤的巨人像洪水前的蜥蜴一样重,长出了肩膀。意志的主题是投入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会破碎,伸展,膨胀。”2.葬礼进行曲,慢板,主人公死了,人民抬着他的精神支点缓缓前行,激情的爆发化为抒情的沉思。中间小鼓的号角声代替了哀乐,结尾又回到了告别英雄的叹息声。3.谐谑曲,活泼的快板,死亡和悲伤动摇不了意志。这种运动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它活泼而富有激情,中间是欢快的军号合奏,表现了英雄本色。4.大结局《快板》采用了普罗米修斯的主题,用11华丽的连续变奏,最后以快板结束,成为生命的强烈象征,英雄的胜利凯旋,庄严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