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翁:四川文姓第一人的起源与发展
在政治和文化上有突出贡献的温姓人士很多。“四状元、五宰相、六大师”(四状元:南宋廖文冲、文天祥、元代文允中、明代文孟真;五宰相:北宋文彦博、南宋文天祥、明代文孟真、南明文安之、清代文祥;六大宗师:北宋的文同,明代的文徵明、文鹏、文伯仁、文嘉、文初,清代的文)群星闪耀。中文里,文童是成都人,盐亭人。此外,宋代进士12人,元代进士2人(含四川进士1人),明代进士31人(含四川进士5人),清代进士64人(含四川进士5人)。
先秦时期
一代圣贤助勾践败吴。
春秋时期,温姓人主要居住在河南、山东和湖北。到战国时,温氏已播迁江准地区。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手下有两个得力的大臣:范蠡和文子,他们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后人誉为一代贤人。
语言种类
语言,也是用中文写的,可以用文字,鸟很少(一种是童鸟)。为了让勾践顺利实施复仇计划,文子向勾践提出了“七术”:“一是捐钱讨好大臣;第二,买小米囊积累起来贵;第三,留下美女迷惑心智;第四,留下的巧夺天工的作品和精良的材料,让宫里的钱用光了;五、朝臣们的遗产使他们的计划混乱不堪;第六,在新疆,其谏者使自杀弱,辅之;第七,积聚财富,练兵以承其弊。”
勾践对文学体裁的“七法”印象深刻。公元前473年,越国打败吴国,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成功之后,范蠡选择了退休。他给文子写了一封信,说:“飞鸟尽,好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长颈鸟嘴。他可以和* * *闹矛盾,但和* * *闹不愉快。为什么不去?”读完文类,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回避,说自己病了,不能对朝。
文子的行为让勾践起了疑心。这时,有人告诉勾践说,文子可能想造反闹事!勾践越想越觉得对。反而为什么要离开你?勾践给了文子一把剑,文子不得不自杀。
文子死后,他的家族离开越国,分散到各地。
秦汉时期,蜀县县令文翁成为四川文姓始祖。
汉朝时,温姓人向西进入四川,向北进入山西,向南进入江南。今天的河南、山东、山西都成了温氏的繁衍地。河南温氏大部分分布在开封、南阳、永城、固始等地。
这个时期最有趣的姓文的人是文翁。文翁(公元前156-101),名方,庐江亦舒(今安徽省舒城县枫香树乡文家冲)人,还有一说是庐陵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
据说文翁是文子的后裔。汉景帝末年,文翁被任命为蜀郡郡守,带着家人来到成都。当时的四川,民风野蛮落后,一向和善的文翁教育蜀人。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用石头建造了学习宫(石室),从全国各地招收青年学生。汉武帝时期,中央* * *推广文翁办官学的经验,下令全国各县都要办官学,大力发展教育。
文翁办学后,四川文风兴盛。"四川的文笔比齐鲁好."200年后,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说:“巴蜀至今如此优雅,文翁已蜕变。”文翁的一个后人取其意,将此堂命名为华舒堂。今天安徽舒城和四川部分地区的温姓人士都属于此堂号。
此外,由于文翁“建石室居住”,“石室”成为文翁的代号,蜀派文人自称“石室后裔”。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其校史是从2000多年前文翁创办的官学算起。
文翁在任期间,不仅促进了四川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也使文氏在四川繁衍成名门望族。他的后裔分布在四川各地,后来又迁徙到其他著名的温氏分支。
西汉末东汉初,四川梓潼人文琪出生。王莽当政时,宜州县人民不堪重负,纷纷造反。王莽派兵镇压,又派文琪去征讨。文琪采取绥靖政策,要而不要,围而不战,劝大家放下武器投降朝廷。由于文琪在镇压起义中的功绩,王莽任命他为益州知府。
在他的任期内,文琪组织人民开垦土地,修建灌溉渠,训练马匹和建立边境封锁。文琪还在滇中的石林、弥勒和吕梁主持修建了东汉长城。
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以皇帝的身份占领四川,切断了益州郡与内地的联系。接着,公孙述派兵攻占了益州县的大部分地区,威胁文琪投降。凭借长城,文琪临危不惧,坚决拒绝投降。
文琪听说刘秀在河北即位,派使者到河北向刘秀表达心意,得到了刘秀的称赞。公孙述被杀后,任命为镇远将军,并封他为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和安徽的温氏家族最为活跃。
三国曹魏时期,温姓人非常活跃,特别是在曹魏政权中,出现了河南的文聘和安徽的秦文两个家族,一直延续到晋代。
三国时期蜀汉末年,巴县临江(今重庆忠县)文礼,幼时就读于蜀国子监,师从大学者乔舟,专攻石矛、李三。益州刺史费祎看中了他的才能,任命他为州官(刺史之下的官员,类似于现在的办公室秘书,主要负责文书工作,职责是监督官员)。
后来,文礼以商的身份入朝。费祎成为将军后,他提拔文礼为董(高级秘书)并很快成为高级部长。金朝统一全国后,文礼成了凉州(在今陕西汉中)。太始二年(266),晋武帝司马燕任命文礼为尹姬(今山东菏泽)太守。
文莉谦虚谨慎,很受司马燕赏识。在司马燕授予太子头衔后,文礼被调到朝廷,担任太子的儿子(太子的侍从)。后来,文礼被任命为散手的常侍(皇帝的侍从,宫中的顾问,外出时的贴身随行官员),并被提升为卫尉,位列九卿之一。文礼死后,专门下令“在蜀中办丧事”,并专门派官员处理文礼的丧事,修建陵墓。
《华阳国志》记载,文礼曾上书司马燕,希望任用前朝蜀汉的“诸葛亮、蒋琬、费祎之后裔”。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安慰巴蜀百姓的心,二是“倾注东吴士人的希望”。司马燕同意文莉的提议。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士族大量南迁,温姓人也在这支南迁队伍中。这次南迁,为后来南姓比北姓繁荣奠定了基础。
南朝武帝年间,文翁后裔、住成都朝阳门兴庆坊的邱暐议到江西冀州(今江西吉安)讲学(相当于教育局局长)。邱暐议在那里结婚生子,安家立业,在江油(特别是古代江西)形成了著名的温氏家族,这是四川温氏向外发展形成的一大成就。邱暐议是第一个迁居江西的温姓人,所有温姓旧族谱都称邱暐议为温姓蜀派始祖。
文翁,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裔,成为江西文氏家族的始祖。
唐代两广出现温姓,但以江西、安徽的温姓家族发展最好。到了五代十国,江西有个叫石闻的人。
石闻,字淳元,是邱暐议的后代。“淳”辈中以(温春元)最为著名,温姓人视其为江油始祖(江西始祖)。
石闻的出生地现在有争议。文家谱说,文是成都人,是文翁的后裔。但是,他的祖先邱暐议已经迁到江西,所以应该是江西。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待相关专家研究。
唐朝末年,李庄统治同光三年(925),兵部尚书郭宗涛攻打前蜀。郭宗韬在成都秘密招募内部人员,在写作时找到2000多人,帮助郭宗韬平定前蜀。奖赏过后,石闻被任命为帐前的指挥官,一名轻车简从的校尉。
后来,石闻奉命镇守江西何勇镇。我到冀州永新县时迁市坑东(今江西永新县莲洲乡前溪村)游玩时,觉得这里很美,很喜欢,就暂时住在童渊在坑东的家里。童渊发现石闻文武全才,英俊善良,便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了石闻。
后金石敬瑭灭后唐后,石闻拒绝为石敬瑭效力,辞职隐退,带着妻子回到岳父家,定居在永新古塘钱市坑东。从此家族兴盛,后代近200万,广泛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福建、海南、河南、江苏、浙江、山东乃至港台等大半个中国,形成了著名的江油温氏家族,“不坑东,不姓温”。
宋元时期,北方温氏家族南迁,文天祥抵御元朝牵连。
宋代时期,中国有文学姓氏654.38+0.8万余人,居全国第79位。温姓第一大省是山西,有5.4万人。这一时期温姓人主要集中在山西、四川、江西、河南、河北、广西等地,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和西部迁移。宋末元初,温氏受文天祥影响,发展缓慢。
宋元时期,史书记载的温姓至少有60人。最著名的是文彦博,他在北宋前后当了50年将军,经历了4个朝代。表哥苏轼,书画家,四川盐亭秀才,四川绵阳秀才,南宋末年抗元的文天祥,元代状元温允中。
文彦博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的祖先原姓是京,属于京盖文氏。五代以后,为避讳后晋高祖石敬瑭,改姓文。后金灭亡后,改为尊姓。之后没多久,宋朝就建立了。为避祖父庙的忌讳,故改为温姓。从此这个尊姓就一直是文,融入了文的家族。
宋仁宗天盛五年(1027),22岁的文彦博考取秀才,曾任益州周知。清七年(1047),42岁的文彦博被任命为枢密使,参政议政,相当于副总理。同年,文彦博因平定王泽起义有功,被提升为平章士(宰相)、集贤书院大学士。
文彦博去世,享年92岁。他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和宋哲宗这四个皇帝手下当过官。他已在相50年,被世人誉为智者相。清康熙61 (1722)年,文彦博与40位历代英雄一起祭拜帝王庙。
与文彦博同时代的温姓中,还有擅长诗词、楚辞、草书、绘画,有“四绝”之誉的童。文同和苏轼是表兄弟,受到文彦博、司马光等人的推崇,尤其是苏轼。
宋之交,北方温姓人在当时战乱的影响下向南方迁徙,并进一步向南方各地扩散。到南宋末年,文天祥这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出现在文姓之中。文天祥,冀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石闻后裔,文翁后裔。
丁敬五年(1264),文天祥到永新古塘祭祖。听说文正道一家叔侄的六子全部考上了举人,并为文正道的卧室题写了“六义堂”的名字。后来六艺堂成为湖南衡山和江西部分地区温姓人的堂号。此外,根据文天祥的爵位和操守,文氏后人分别以新国堂和正气堂为堂名。广东潮汕地区和广西部分地区的文学姓氏大多以正气堂为堂号。
文天祥有三子六女:文道生、文佛生、文焕生。文道生卒年19,其妻苏携子文伯平逃亡,至今广东丰顺县。文伯平有六个儿子,他的后代现在有三万多人,分布在广东、福建、海南。
文死于雅山之战,未婚无嗣。年轻的文焕生逃到海南,在彰化、东方等地隐姓埋名生活。现在有2万多后代。
文天祥的弟弟文,为了保证南宋后代文人的安全,在元代做了官。他死后,文被追封为雁门郡公,谥号“文慧”。
宋端宗赵云年间,祖籍湖广的温汝舟携家带口到四川福州(今重庆涪陵)做官,后在福州温家坪置地。元代至正念年间,温汝州后裔温子龙在顺庆府(今南充)任教授,定居蓬溪杜威坝。这个姓氏流传至今。
重庆大足的石刻非常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150多年来,从宋仁宗赵真到宋光宗赵盾的石刻中,有很多来自(今安岳)的温氏工匠。这些工匠来自什么家族,为什么如此集中,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元代成都人文中考状元,后成为四川儒学推广官(主管儒学教育事务的官员),最后死于兵变。
明清湖广填四川后,四川温姓人口激增。
经过南宋末年文天祥家族领导的磨难,到明朝时,文姓人数约为16万人,比宋朝减少了2万人,呈负增长趋势,在全国姓氏排名中也跌至100的位置。
明朝初年,山西温姓成为槐花移民的一部分,迁居邻省和安徽。明朝经过休养生息,繁衍生息,温姓人口逐渐增多。明末清初湖广入川移民运动兴起后,大量文学姓氏的人涌入四川,导致四川文学姓氏人口急剧增加,造成了现在四川拥有中国文学姓氏人口最多的局面。
明朝洪武四年(1371),明于震之子旌鸣投降明朝后,回到湖北英山、孝感等地,招募乡民到四川。于是,当地大批温姓人进入四川,散居在四川各地(包括今重庆)。
该男子姓温,祖籍四川,繁衍一段时间后在四川境内迁徙、迁居。比如成都的文琪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蔡文迁居射洪,二儿子文恩住在成都,三儿子文昌迁居剑阁、阆中。
明代最著名的温氏家族当属江苏文徵明家族。文徵明是石闻的后代,他和文天祥是同宗。、其子文鹏、文嘉,侄儿文伯仁、外孙文,曾孙文从俭、曾孙女、长子文鹏曾孙文典,都是画家、篆刻家、真正的书画大家。此外,的曾孙文,是著名的政治家,曾任左侍郎,东葛大学士。
清朝平定天下后,鉴于四川长期战乱,地广人稀,田地贫瘠,湖广填川的迁徙运动开始了。湖广等地的人都迁到了四川,其中有大量温姓人。
据遂宁温氏族谱记载,其祖文来原居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明太祖起兵讨伐靖南。文来随家人迁居太和县三年。眼见战火蔓延,他搬到广西泉州暂住。战事平息后,我搬到了湖南永州府东安县,看到夏风村燕子塘(今水岭村,燕归村)的美景,决定定居下来。
康熙年间,文林后裔文永坤迁入四川,一居重庆贺州大河坝(今合川太和镇),一居安岳县鱼箭潭,一居仁寿县山头。文永坤的支系住在遂宁蓝鲸沟(今遂宁船山区西宁乡蓝鲸村,张书彦村)。
康熙二十年(1681),居住在湖北荆州府建陵县王家桥的文志兴、文、文志华、文志富四兄弟迁居四川。然而,他们的入川之路并不平坦。按照规定,他们在四川的目的地是铜川府(今三台)。到了巴州(今重庆),老三文志华一家和大家失去了联系。
其他三兄弟继续和家人沿着嘉陵江畔徒步,一路翻山越岭,留宿一夜。最后,他们到了铜川府,向官府报告。负责移民的政府部门对报到的移民进行抽签,然后才允许他们离职。不知道大哥文的富贵画到哪里去了,四哥文的富家也搬到外省去了,也不知道在哪里。
只有二儿子文,带着妻子徐和五个儿子文贵、、文怀、和,在乐至县盘龙河镇的镇中了彩票,他就在那里歇业了。文有能力,有礼貌,温和,他的五个儿子勤奋肯干,不断购买田地,增加财产。此外,他的后代在乐至很多地方居住。文被尊为这个姓氏的祖先。
1921年,资阳一位名叫温华春的72岁的县参议员题写了一篇《温氏先祖家世略》。
它记录了他的祖先文礼士在迁居四川的过程中带领全家人的事迹。文丽诗是文的妻子。文的祖先世代居住在广西桂林,文后来在湖北谋生并结婚。康熙三十七年(1698),文病逝,享年62岁。
康熙四十三年(1704),57岁的文礼士带着文永成、文永世、文永谦、文永伦、文永让、文永吉六个儿子从湖北乘船入川。他们沿途经过九江、汉口、武昌、夔门、巫峡。在去千里之外的四川的路上,文礼士拄着竹拐杖领路,六子挑着担子跟在后面,一路爬上山,历尽艰辛。
最后,他们离开了在铜川地区乐至县李悝镇的工作,靠出租当地一位姓陈的人的土地谋生。文礼时告诫六子:“万历背井离乡,创立门户,要整顿精神,独立自主,勤俭致富,俭聚财富。”
在四川三年后,文立世去世。文家六兄弟各自创业,遵文礼教诲,终于在资阳东枕寺下邵家沟买下了两万多亩房产,成为富庶之国的名门望族。如今资阳邵家沟马鞍山(今资阳回龙乡将石村)仍有文礼士墓,而这个姓文的人发展到上千人,大部分居住在回龙乡。
清代有一大批文学姓名人,但多为文学姓满族人,如与黄琦同为文人的,与同为小说家的,正红旗领导人之一的,江西萍乡诗人、学者、改良主义思想家文等。
从乾隆55年(1790)到他去世,从他的个人履历来看,文赋在地方和朝廷担任了好几个职位,差不多有90个职位,基本上对待所有他应得的官员。当然,他的最终定位是做文远馆的大学生,给太保送礼,给紫光阁画像。他的侄子叫齐山。没错,他就是鸦片战争时期和平派的代表。
文康是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军人,是五营殿大学士乐宝的孙子。因乐保谥号为“文祥”,故改姓文。文康曾任徽州(今安徽黄山)知府,后被任命为驻藏大臣,但因病未能赴任。文康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家境非常富裕。然而,文康晚年家财衰败,因为他的几个儿子都是败家子,他们变卖了所有家当。
文康对世态炎凉,人情反复,感触颇深,写了长篇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元》、《阳光下的新书》),这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集侠义与言情于一体的小说。
文祥,晚清洋务派著名领袖之一,道光二十五年(1845)考取秀才。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离开热河(今河北承德)后,与恭亲王一心留在北京,与英法讲和。第二年,他和、大学士联名上书,要求改变清朝的外交贸易制度,设立丞相事务处,并被任命为丞相府大臣。
咸丰死后,文祥等大臣邀请慈禧和慈安太后听政。光绪继位后,文祥升任武英殿学士,专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勤政廉政,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光绪称赞他说:“外交的内治,都是一心一意策划的,真是心强的大臣。”
文是光绪二年(16)生的。他决心拯救世界,遇事敢于直言。与王鸣鸾、张謇并称“翁六子”,是光绪年间帝党的重要人物之一。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的亲家兼御史杨崇义被革职,驱逐出北京。
1898年政变后,文祥被清廷密电追捕,不得不离开日本。四年后回国,文祥与容闳、严复、章太炎保持着密切的交往。随后几年,文石婷因国事愁容憔悴,寄情寄酒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