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
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谁发明了造纸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后汉《蔡伦传》的记载。
书中说:“自古以来,图书契约多以竹简为书契,帛书(即根据书写的需要而裁制的帛书)为纸契。又贵又简单,对人不方便。
伦就是发明(发明)树皮、麻头、布。渔网是纸做的。
元兴元年,奏之。皇帝擅长他能做的事,所以在世界上被称为‘蔡侯纸’。"
因此,国内外后来的一些著作把东汉蔡伦作为纸的发明者,并把他向汉和献纸的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但自从1933,已故考古学家黄文璧在新疆罗淖尔发现一张西汉中期的古纸后,对造纸术的发明有了不同的看法。
5月8日,1957,陕西省Xi市郊区灞桥砖瓦厂古墓内发现88张古纸。这堆古纸放在三面铜镜下,很厚。虽然已经变成了碎片,但是边缘还没有完全腐烂。
这一发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据考古学家考证,认为此墓不会晚于汉武帝元寿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也可以大致确定灞桥纸的年代在公元前118年之前。
这个时间比蔡伦造纸的时间早了200多年。此外,1973年至1974年,甘肃汉居延遗址出土了两张西汉晚期的麻纸。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天水马滩西汉古墓中发掘出一幅地质图。这张纸长5.5厘米,宽2.6厘米。这张新发现的西汉纸质地图是目前最早的街道纸质实物。
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西汉初年就发明了古代可以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另外,早在蔡伦之前的史书中就有一些关于纸的记载。
比如《三个古人的老故事》曾经说过:太子刘威鼻子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要他再去见武帝时“用纸捂住鼻子”。
太子听了江充的话,用纸捂住鼻子,进宫见明成祖。汉武帝大怒。
这幅画发生在公元前91年。再比如《汉书》中的《赵皇后传》,记载汉武宠妃赵的妹妹赵,在曹魏死后,想要宫女曹魏能,派人送来毒药和“和体书”,逼迫曹魏自杀。
据董应韶说,“Hehoof”的意思是“薄纸”(后称丝棉纸)。再比如后汉的《贾逵传》。公元76年,皇帝命贾逵挑选20人讲授《左传》,“传诵竹简、纸经”。
以上关于纸的文献都是早于公元105年,也就是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年份。否认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同志认为“是西汉的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
东汉劳动人民在继承了西汉的造纸技术后,加以改进、发展和提高。雍皇帝时,方上命蔡伦以充足的人力物力,组织少府方上作坊,制作了一批上辈子制作的精品纸,在元兴元年奏响。推广之后是‘天下自然用万物’。"
这是辩论中的一个观点。另一种意见坚持认为蔡伦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理由是“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纸的解释,蔡伦之前的古代文献中提到的纸都是用丝纤维制成的,实际上并不是纸,而是漂白丝绸的副产品。自古以来,一张中国式的植物纤维纸都要经过切割、蒸煮、打浆、悬挂。
灞桥纸不是真纸。原因是“从外面看,纸张松散,纸面粗糙,厚薄差别很大。”
通过固体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大部分纤维和纤维束较长,说明切割不良。它们是由纤维自然堆积而成,没有经过切割、打浆等基本操作过程,不能算是真正的纸张。可能只是沤制纺织品的下脚料,比如乱七八糟。
由于古墓铜镜下长期的内衬和镜体重量的压力,线头等纤维的堆积呈片状。此外,西汉其他所谓的古纸也很粗糙,充其量只是纸的雏形。
蔡伦和他的工匠们在前人漂白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改进,将纸的生产从书写用原料和技术转移到一个独立的工业阶段。诚然,“蔡伦纸”不会是蔡伦做出来的,但如果没有他的“用心”,单靠方上工匠是做不出这种植物纤维纸的。
所以,即使在出土了胚胎纸的今天,把蔡伦平作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或代表仍然是正确的,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另外,中国引用的《后汉书》中关于蔡伦造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真《东汉历史》。
刘真和蔡伦是同时代人,应该可信。从记载中可以看出,蔡侯的纸张不仅可以向皇帝进贡,还可以代替丝绸书写,纸张质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也有学者认为,灞桥纸是否是西汉的产物值得进一步研究。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在准确查明墓人的生活年代之前,很难对古代纸张的生产年代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判断。
更何况该墓扰动了土层,受到了外源扰动,不排除是后人带入的可能;同样是汉墓的昌马王堆,完好无损,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墓主人有名字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那么丰富,除了成千上万的《简爱》和丝织的古纸绢画,却没有一张麻纸。一些研究者还认为,灞桥纸上有类似楷书的笔迹,这与新疆出土的东晋《三国志》上的笔迹相似。基于此,灞桥纸可能是晋代的产物。
2.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
相传造纸术是中国东汉时期(63-121)蔡伦发明的,但也有考古证据表明造纸术早已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开发者。
在中国,造纸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许慎在他的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晰、系统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谈到了“纸”的起源。
他说:“纸”来自于侧部,即来自于丝的侧面。" .
当时的纸主要是绢丝,和现在意义上的纸完全不一样。纸的发明、发展和传播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其他书写载体主项:在纸出现之前,中国古代就有很多不同的书写载体。甲骨指的是龟甲和兽骨(大多用牛的肩胛骨,大而平,容易雕刻),商代主要用于占卜。
学者郭沫若认为,甲骨文至少需要65,438+0,500年才能达到成熟,因此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金,即各种金属器皿,使用最广泛的是青铜,即铜和锡的合金,也有少量的铁、金、银等,流传于先秦时期。
当时,这些文字大多刻在钟、鼎等礼器上,因此被称为金文或。石头:以石头为基础的文献,包括碑文、石碑和摩崖石刻,从秦朝一直使用到现代。
竹、木:切成薄片的竹片(木片),称为竹简(木简),可以用来记录文字,在先秦到三国两晋时期广泛使用。此外,还有宽木板作为书写载体,称为竹简。
丝绸,一种古老的贵族纺织品,用丝绸制成,质轻、柔软、坚韧,是理想的书写用品。但是产量小,价格贵,一般人买不起。
马王堆汉墓,出土于1972年,距今约公元前193年。里面收藏了很多卷帛书,有历史(如《春秋》)、哲学(如《老子》)、医学(经络、养生)等等。这是宝贵的人类遗产。【编者】纸的发展史1957安东郊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古纸,称为灞桥纸。
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纸。经鉴定,该纸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纤维制成。
制作工艺原始,质地粗糙,不好写。造纸技术的革新者蔡伦,于永平末年入宫,在开国初年任小黄门(下等太监)。
汉和帝即位后,升任中常侍,参与策划国家机密。蔡伦有真才实学,为官尽忠。他屡次触犯皇帝的威严,进谏并指出朝廷的得失。
后来,蔡伦担任官令,监督宫廷用品的制作。人们认为,蔡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东汉最好的手工艺,并改进了当时的造纸技术。
据《后汉书·官员传》记载,从古至今,书籍和文献都是用竹简书写的。后来出现了质地柔软的帛,但是用帛简造纸成本很高,竹简体积大,所以蔡伦想进行技术革新,用树皮、破布、麻头、渔网等便宜的东西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向皇帝报告了改进造纸术的成就。皇帝非常欣赏蔡伦的才能,把改进后的造纸技术推广到各地。汉元帝兴元年(114),朝廷封蔡伦为龙廷侯,所以人们后来称纸为“蔡侯纸”。
[编者]资料[编者]古资料图片:蔡侯纸。蔡侯纸【编者】原料采用桑白皮、构树皮、三叶草、三叶草等植物为原料。【编者】造纸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材料很多,最基本的就是蒸煮和漂白。
蒸煮助剂的作用是去除原料中的杂质,以获得纤维;漂白助剂的作用是去除其中的色素。【编者】现代造纸材料的纤维来源于麻、棉、藤、桑皮、檀香皮、芙蓉皮、稻草、麦秸、竹子等。
【编辑】流程【编辑】在古代,参考右上图,主要有五个步骤。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造纸工业已经相当成熟,各工序专家各司其职,一些造纸专用设备已经研制出来。
将竹子切碎,放入池塘中漂浮:将竹子切碎,放入池塘中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也可以加入树皮、麻头、旧渔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煮黄够火:将碎料煮至纤维分散,直至煮成浆。图中可以看到,大锅里的碎料用大石头压着,有助于彻底沸腾。
将材料甩入帘中:待纸浆冷却后,用平竹帘将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这一步需要娴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度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盖帘压纸:将捞出的纸膜一张一张地折叠起来,用木板压住,上面放上重石头,把水压出来。透火烘烤:将半干纸膜贴在火边晾干,揭下即为成品。
[编者]现代科技突飞猛进,造纸过程已经机械化。【编者】磨木浆是利用机械研磨力获得木质纤维,也称机械浆,主要可分为普通机械浆、精制机械浆、热机械浆等。
化学浆是用化学方法将纤维从木质素中分离出来,得到木质纤维,主要分为碱浆、亚硫酸盐浆、硫酸盐浆等。半化学浆是机械制浆和化学制浆方法的结合,可进一步分为中性半化学浆、冷制浆和化学机械浆。
【编者】机械造纸工艺:将国际纸业的造纸厂制造的木材锯成合适的尺寸后,进行剥皮工艺。圆木被放入一个大鼓中,当鼓旋转时,圆木相互摩擦以去除树皮。掉落的树皮将被用作锅炉的燃料。去皮的原木将被切割成厚度为0.25英寸的方形木片、软木木片和硬木木片。由于物理特性,木材被细小的纤维素纤维称为木材。
3.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
蔡伦
造纸术早期,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以麻纤维为主,品种以苎麻、大麻为主。据说中国的棉花是东汉初与佛教同时从印度传入的,后来用于纺织。当时使用的树皮主要是檀香和构树皮(也就是构树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年,中国就已经有了纸。最初的纸是用大麻纤维或大麻织物制成的。由于造纸尚处于初级阶段,工艺简单,制成的纸张质地粗糙,纤维束松散多,表面不光滑,不适合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直到东汉和汉武帝时期,经过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即将原料用浸泡或蒸煮的方法在碱性溶液中脱胶,分散成纤维;二是打浆,即采用切捣的方式切断纤维,扫成浆;第三种是造纸,即将纸浆通过渗水制成浆料,然后用捞纸机(垫)将纸浆捞起来,使纸浆在捞纸机上交织成薄湿纸;第四种是烘干,就是把湿纸烘干或晒干,拿下来就成了纸。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成熟,但这四步基本保持不变。即使到了现代,在湿法造纸的生产中,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的造纸方法仍然没有根本的区别。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桑皮、藤皮用于造纸。到了隋代五代,竹子、檀皮、麦秸、稻秸也已作为造纸的原料,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其中,竹子在唐代的用途是
造纸
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着造纸技术的重大突破。竹子的纤维质硬、脆、易断,技术上很难处理。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到了唐代,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各种技术论文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也越来越多。从唐代到清代,除了普通纸,还有蜡纸、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画、砑光纸等各种珍贵纸张,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纸的发明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谁发明了造纸术?
蔡伦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多年来,中国使用的教科书告诉人们,蔡伦在东汉时期就开始造纸了。但20世纪以来的几项考古发现表明,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纸”,这两种观点引起了学术界40多年的争论。日前,敦煌出土的大量古代纸张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真纸。
"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依据来自后汉书。由于《后汉书》的作者对这一事件记录得非常清楚,而且《后汉书》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在没有其他历史文献作为佐证的情况下,后人认定蔡伦在东汉发明了造纸术。
1957陕西出土西汉晚期灞桥纸,1974甘肃居延汉代亭子旧址出土金冠纸,1978陕西扶风中烟村西汉窑出土中烟纸。这些考古发现使得学术界对蔡伦的造纸术观点提出异议。有专家认为,经过考证,这些纸都是早于东汉时期的,所以可以说在蔡伦之前中国就有纸了,蔡伦应该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另一组专家质疑这些纸张出土的墓葬或遗址的年代,以及它们是否是真纸。他们认为,我国虽然在西汉就已经制造出植物纤维纸,但纸张粗糙,结构松散,造纸技术处于初级阶段。蔡伦在造纸方面进行了重大创新,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成为今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纸。因此,有专家指出,蔡伦为中国和世界纸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他不是造纸第一人,也可以算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再次发现西汉古纸。与以往考古发现不同的是,此次出土的古纸质量上乘,纸张平整光滑,质地轻薄柔软,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均用细墨线绘制。据专家考证,古代纸张的这个“生日”是在西汉初年,比东汉蔡伦的造纸历史早了300多年。因此,这张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成为中国在西汉初期拥有优秀纸张的唯一实物证据。
近日,甘肃敦煌玄泉家遗址考古研究又有重要发现。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告诉记者,该遗址共出土纸质文献和麻纸200余件,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古代纸张最多的地方。根据同时出土的竹简和地层分析,这些古纸的年代从西汉的汉武帝、昭帝和宣帝、元、成一直到东汉初年到西晋。古纸的颜色和质地也有很多种,有黑粗、黑细、棕粗、白细、黄粗。从留在纸上的残留物来看,这些古代的纸主要是用麻织物和细丝织品制成的,用来书写文件、信件和包裹。何双全说,敦煌出土的古纸数量之多、品种之多、时间跨度之大,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这些古代纸的发现不仅有力地证明了蔡伦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而且为中国研究纸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证据。
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当时在做什么?
永平末年(75),入宫为宦官。先后任小黄门、中仆、尚芳龄、长乐仆。元元年(114),安帝封其为龙亭侯(封地在陕西省洋县龙亭铺镇),美食城三百座。蔡伦为人正直谨慎,关心国家利益。他曾经“严惩几个违法者”,改变了时局。勤奋好学,专心做事。
永元四年(92),蔡伦利用为官之便,经常到乡村作坊视察。当他看到蚕女缫丝后,竹竿上还留有一层短毛丝,可以用来写字,从而受到启发。他收集树皮、废麻、破布、旧渔网等原材料。元兴元年(105),他把造纸的过程和方法写成奏章,连同植物纤维纸一起上报汉和皇帝,受到他的极大赞扬,蔡伦的造纸技术很快就传开了。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全国上下“无所不用其极”。
6.造纸术的发明者和发明时间
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谁发明了造纸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后汉《蔡伦传》的记载。
书上说:“自古以来,图书契约多以竹简为书契,帛书(即根据书写需要裁制的帛书)为纸契。又贵又简单,对人不方便。
伦就是发明(发明)树皮、麻头、布。渔网是纸做的。
元兴元年,奏之。皇帝擅长他能做的事,所以在世界上被称为‘蔡侯纸’。"
因此,国内外后来的一些著作把东汉蔡伦作为纸的发明者,并把他向汉和献纸的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但自从1933,已故考古学家黄文璧在新疆罗淖尔发现一张西汉中期的古纸后,对造纸术的发明有了不同的看法。
5月8日,1957,陕西省Xi市郊区灞桥砖瓦厂古墓内发现88张古纸。这堆古纸放在三面铜镜下,很厚。虽然已经变成了碎片,但是边缘还没有完全腐烂。
这一发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据考古学家考证,认为此墓不会晚于汉武帝元寿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也可以大致确定灞桥纸的年代在公元前118年之前。
这个时间比蔡伦造纸的时间早了200多年。此外,1973年至1974年,甘肃汉居延遗址出土了两张西汉晚期的麻纸。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天水马滩西汉古墓中发掘出一幅地质图。这张纸长5.5厘米,宽2.6厘米。这张新发现的西汉纸质地图是目前最早的街道纸质实物。
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西汉初年就发明了古代可以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另外,早在蔡伦之前的史书中就有一些关于纸的记载。
比如《三个古人的老故事》曾经说过:太子刘威鼻子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要他再去见武帝时“用纸捂住鼻子”。
太子听了江充的话,用纸捂住鼻子,进宫见明成祖。汉武帝大怒。
这幅画发生在公元前91年。再比如《汉书》中的《赵皇后传》,记载汉武宠妃赵的妹妹赵,在曹魏死后,想要宫女曹魏能,派人送来毒药和“和体书”,逼迫曹魏自杀。
据董应韶说,“Hehoof”的意思是“薄纸”(后称丝棉纸)。再比如后汉的《贾逵传》。公元76年,皇帝命贾逵挑选20人讲授《左传》,“传诵竹简、纸经”。
以上关于纸的文献都是早于公元105年,也就是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年份。否认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同志认为“是西汉的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
东汉劳动人民在继承了西汉的造纸技术后,加以改进、发展和提高。雍皇帝时,方上命蔡伦以充足的人力物力,组织少府方上作坊,制作了一批上辈子制作的精品纸,在元兴元年奏响。推广之后是‘天下自然用万物’。"
这是辩论中的一个观点。另一种意见坚持认为蔡伦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理由是“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纸的解释,蔡伦之前的古代文献中提到的纸都是用丝纤维制成的,实际上并不是纸,而是漂白丝绸的副产品。自古以来,一张中国式的植物纤维纸都要经过切割、蒸煮、打浆、悬挂。
灞桥纸不是真纸。原因是“从外面看,纸张松散,纸面粗糙,厚薄差别很大。”
通过固体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大部分纤维和纤维束较长,说明切割不良。它们是由纤维自然堆积而成,没有经过切割、打浆等基本操作过程,不能算是真正的纸张。可能只是沤制纺织品的下脚料,比如乱七八糟。
由于古墓铜镜下长期的内衬和镜体重量的压力,线头等纤维的堆积呈片状。除此之外,其余的西汉所谓古纸也是非常粗糙的,充其量只是纸的雏形。
蔡伦和他的工匠们在前人漂白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改进,将纸的生产从书写用的原料和技术转移到一个独立的工业阶段。诚然,“蔡伦纸”不会是蔡伦做出来的,但如果没有他的“用心”,单靠方上工匠是做不出这种植物纤维纸的。
所以,即使在出土了胚胎纸的今天,把蔡伦平作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或代表仍然是正确的,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另外,中国引用的《后汉书》中关于蔡伦造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真《东汉历史》。
刘真和蔡伦是同时代人,应该可信。从记载中可以看出,蔡侯的纸张不仅可以向皇帝进贡,还可以代替丝绸书写,纸张质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也有学者认为,灞桥纸是否是西汉的产物值得进一步研究。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在准确查明墓人的生活年代之前,很难对古代纸张的生产年代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判断。
更何况该墓扰动了土层,受到了外源扰动,不排除是后人带入的可能;同样是汉墓的昌马王堆,完好无损,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墓主人有名字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那么丰富,除了成千上万的《简爱》和丝织的古纸绢画,却没有一张麻纸。一些研究者还认为,灞桥纸上有类似楷书的笔迹,这与新疆出土的东晋《三国志》上的笔迹相似。基于此,灞桥纸可能是晋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