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分析一下白先勇作品中的纽约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亦是西方文论中的术语,象征往往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

阅读白先勇的小说,可以发现“由一连串的意象组织而成的一个意象群落”⑷,如月亮(《月梦》《那晚的月光》《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孽子》),太阳(《闷雷》《黑虹》《小阳春》《青春》《火岛之行》),潮湿的空气(《闷雷》《黑虹》《藏在裤袋里的手》《香港—— 一九六O》),朔风(《上摩天楼去》《秋思》《冬夜》《夜曲》),歌曲(《谪仙记》《一把青》《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孤恋花》《游园惊梦》)。白先勇在这些意象里揉入了不同的浓烈的主观情感,或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无助,或是对现实肮脏的厌恶窒息,或是对命途乖舛的嘲笑挣扎,他对意象的着意经营,在烘托人物性格和情感上起到十分有力的作用。

“月”作为白先勇小说意象群体中最重要的一员,拥有两种基本形态,表现作者的两种主观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