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六必居的历史是怎样的?

六必居酱园始于明朝嘉靖九年( 公元1 5 3 0年),至今已有470余年的历史,是京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六必居酱园坐落在前门粮食店街三号,其门面房子是中国古式的木结构建筑,为1994年重新翻建,仍保持着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六必居店堂里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出自明朝宰相严嵩之手。此匾虽数遭劫难,仍保存完好,现已成为稀世珍品。

六必居的涵义是: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炽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在生产操作工艺上可以解释为: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

一、传承关系

经六必居文书提供的物证证明六必居商号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三易其主而未改其名。第一阶段是郭姓六必居,始于明朝中叶。六必居具有的文书档案都是精心保存的,庚子年(1900年)兵燹商店化为灰烬,文书档案也尽焚。民国1 1年(1 9 2 2年)六必居申请补照,当时由京师油酒醋盐行商会发了补契,此事件的申请书和补契都保存下来了,补契陈述了六必居的历史,称“商号原于前明嘉靖九年(1530年)倒得前门外粮食店街路西六必居郭姓营业壹座”。从中看出,六必居商号远在明嘉靖九年以前就存在了,主人姓郭,经营粮米,这应该是最早的六必居。第二阶段是三姓合股的六必居,存在于明末清初。在六必居老板老家山西临汾尧庙乡发现一份道光二年(1832年)的卖房契,契中说郭姓独家经营六必居深感力不从心,就吸收了赵璧、原杼两家入股,三家合开六必居。当时该店规模较大,称“门前顶排六间半,抱杪六间半,接旻六间半……南厢房三间,北平灰台五间,南底瓦房五间,西大厅五间,北边夹道一条,有临街铺面外北边灰房一间,***计连排五十四间,院内井一元,

上下木土石拊相连。”第三阶段是赵姓六必居,始于道光二年(1832年)。从上述房契还看到,道光二年(1832年)“因郭、原两家无力做此生理,今郭桂芳、原杼两家因乏用,情愿将此房、字号、家具、生意铺底,各等项情一概均彻底澄清,归并卖于赵名下,永远为业”。当时,由赵璧出资白银肆仟两,将郭、原两家股份买断,从此六必居基本归赵氏独资经营直到建国后公私合营。现在保存的道光二十三年的油灯、神牌、咸丰和同治年间的账册、光绪五年的紫坛钥匙盒和算盘、光绪十九年的功牌、清末明初的总账等,都是赵氏经营六必居时

的遗物。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六必居付之一炬。次年重修开业。1935年,该店酱菜在青岛“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上获奖,遂行销海外。文革中,六必居酱园改名为北京宣武酱菜厂门市部,1985年新厂房在南苑建成。

二、经营管理特色

六必居的酱菜所以出名,与它选料精细、制作严格分不开。六必居酱菜的原料,都有固定的产地。六必居自制黄酱和甜白酱,其黄豆选自河北丰润县马驹桥和通州永乐店,这两个地方的黄豆饱满、色黄、油性大。如黄瓜,不但要求条顺,还要顶花带刺,个头四至六条一斤;小酱萝卜也要求四至六条一斤。白面选自京西涞水县,为一等小麦,这种小麦粘性大,六必居自行加工成细白面,这种白面适宜制甜面酱。六必居制作酱菜,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一切规程,由掌作一人总负责。比如酱的制作,先把豆子泡透蒸了,拌上白面,在碾子上压,再放到模子里,垫上布用脚踩10至15天,然后拉成三条,剁成块,放到架子上码好,用席子封严,让其发酵。在发酵后期,还要不断用刷子刷去酱料上的白毛。经过21天,酱料才能发好。正是这种严格的操作规程,保证了六必居酱菜的质量。

六必居自产自销的酱菜,因加工技艺精湛、色泽鲜亮、脆嫩清香、酱味浓郁、咸甜适度,清代被选作宫廷御品。为送货方便,清朝宫廷还赐给六必居一顶红缨帽和一件黄马褂,这两件衣帽一直保存到1966年。六必居在经营管理上也有一套办法。六必居几百年的经营经验,有一条是任何人不准超支或长支店内资金,对外经营也不欠债。六必居还规定,店内不用三爷(即少爷、姑爷和舅爷),前店柜台人多是山西临汾、襄汾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