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青岛啤酒公司是怎么进入英国的主流市场的?
首先要了解青岛啤酒的历史
1903年,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认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就在这个地方开办了啤酒厂,起名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当时的年产量为2000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占领青岛后,将德国人的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当时产品曾出口到西贡和新加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管了啤酒厂,并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啤酒公司终于回到人民的手中,并逐步恢复生机。
几十年来,青岛啤酒的产量一直相对较小。到1975年,年产量仅4万吨。改革开放后,青岛啤酒才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尤其是1996年后,青岛啤酒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年产量从1996年的30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370万吨,青岛啤酒以其强劲的实力雄霸中国啤酒市场。
青啤的百年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制度变迁的历史;反过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保障,又为青啤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无论是在德国人统治下,还是日本占领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青啤回归国有,都很重视企业发展不断扩大规模。
当然,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环境又是不一样的。德、日管理时期,青啤不可避免要为殖民统治服务,主要销售对象为其占领军和侨民,而不可能是中国的广大老百姓。消费歧视的存在,使当时的青岛啤酒成为一种对外的“贵族产品”。那段历史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就是国际化的经营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啤成为国有企业,其产品开始面向广大消费者。然而,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了资源希缺和产品垄断,青啤又成为一种对内的“贵族产品”和对外的换汇产品。青岛啤酒属于特供产品,产量比较小,只有通过批条子才能麦到。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大众依然无法消费到青岛啤酒,另一方面,企业也难以快速成长。
在社会主义经济逐步确立后,青啤开始真正的面向大众,通过市场机制配制资源,扩大规模。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公司,募集的雄厚资金为日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以后,青啤开始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并购啤酒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完善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制度,对青啤来说如鱼得水。
这种有历史意思的产品很容易被接受,加上青岛啤酒现在是国啤,有很多很多的支持,还有一些知名的推广公司最为推手。这就让青啤很容易进入各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