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飞毛腿导弹翻成英语难道是:能飞的有毛的导弹?还有蛙式、蚕式导弹,这些名字是不是中国人取名?
你所说的这些代号都不是中国人取得名字,是北约随机给苏联武器取得名字,通常这些名字都有很强的贬义;
飞毛腿导弹的英文绰号Scud,愿意就是快速的,飞速的;
飞毛腿导弹(SS-1A/B)的苏联官方代号是P-11(P是俄语字母,对应英语是R),后期SS-1C及以后飞毛腿的代号是P-300,系统代号9K72,官方绰号“ Elbrus”;
蛙式无控火箭,“蛙”这个名字来自北约分类中的“陆上自由火箭”(Free-Rocket-Over-Ground)从蛙1到蛙7,第一代包括了“蛙-1”、“蛙-2”,第二代则是“蛙-3”、“蛙-4”、“蛙-5”和“蛙-6”。这些火箭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陆续进入苏军。早期的战术火箭使用由ZIL-175V牵引车牵引的半挂车和用“斯大林”坦克或者PT-76轻型坦克改装的履带式发射车,越野性能差而且发射完毕后需要移动起机来从弹药运输车上装填新火箭。由于无制导,战术火箭的精确度取决于其直飞的能力,早期的这些战术火箭系统很不稳定,精度极差,因而必须携带核战斗部,依靠核弹的大杀伤面来补偿精度误差。这些火箭部署在苏军的师级部队里,用于消灭敌方一线和一定纵深范围内的战术核武器、坦克、步兵、导弹、雷达等。1965年“蛙-7”开始部署之后,第一、二代战术火箭纷纷开始退役:过时的“蛙-1”、“蛙-2”全部退役,“蛙-3”、“蛙-4”和“蛙-5”装在不能两栖作战的PT-76轻型坦克底盘上的部分改型在苏联退出现役,然而在其他的华约国家继续服役,直至冷战末期仍然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此外尚有部分“蛙-5”用于训练,“蛙-6”则根本就是用于训练的模拟弹。
“蛙-1”(3R1)“锉刀”(Filin)与“蛙-2”是苏联最早的战术火箭系统。这套系统显著的特点是巨大的圆形鼻锥和用“斯大林”重型坦克改装的履带式发射车。“蛙-2”则使用PT-76轻型坦克的底盘作为发射车(不能两栖作战),火箭尺寸小于“蛙-1”,同样拥有圆形鼻锥。
蛙-3”和“蛙-5”大名都叫2K6“月亮”( Луна)。2K6是苏联国防部导弹与炮兵总局的设计代号,北约代号则是“蛙-3”(使用3R9火箭)或者“蛙-5”(使用3R10火箭)。火箭系统包括了2P16型三用发射车(也可使用ZIL-175V牵引车牵引的半挂车),由卡车改装的弹药运输车(每辆可装载2枚火箭)以及用于装填的移动起重机。火箭战斗部重约360kg(800lb),射程10km-61km。
2K6系统1960年开始服役,古巴导弹危机时有12套2K6系统部署在古巴。直到七十年代仍在部署(训练用)。目前朝鲜仍有数量不详的2K6系统(9K52和2K6一***24套)。 “蛙-6”是专门用于训练的模拟弹,可以装在ZIL-157型6x6牵引车牵引的拖挂车上。
第三代战术火箭仅此一家,别无分号——“蛙-7”。"包括了“蛙-7A”(3R11、9K21、9M21、R-65)以及“蛙-7B” (9K52, 9M52, R-70),它们都叫做“月亮-M”。这种火箭是普通的单级设计,有一个与弹体直径相同的圆柱体战斗部,使得这种火箭看起来比它的前辈们更加简洁、更加现代化。“蛙-7”射程为70km(有效射程在15km-68km),战斗部重量为550kg,圆公算偏差(CEP)为500m-700m,落点区域大致为一个长2.8km,宽1,8km的矩形。“蛙-7”可以携带高爆战斗部、核战斗部和化学战斗部。这种火箭赋予了苏军师级部队进行纵深核打击的能力。“蛙-7A”1965年开始服役,取代了早期的一系列战术火箭型号,其中一些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服役了。“蛙-7A”使用的火箭包括:9M21F型,高爆战斗部重450kg;9M21B型,装备有三种核战斗部,当量约为200kt-300kt;9M21G,装备化学战斗部(填装VX神经毒气或者其替代品);9M21A,装备撒布子弹药用的货厢(填装总重4.5kg的反步兵子弹药)。 “蛙-7B”(9K52“月亮”)是“蛙-7”的最后一个改型,射程为70km,圆公算偏差(CEP)为500m-700m。可搭载450kg重的高爆战斗部或核战斗部,以及36kg重的化学战斗部。改进型的“蛙-7B”战斗部还可以是用于撒布子母弹和地雷的专用货厢。“蛙-7”使用了从ZIL-135(BAZ-135)型8x8卡车改装而来的轮式三用发射车,这种发射车可携带1枚火箭,并装有用于装填火箭的起重机,将发射车和装填用的移动起重机结合在一起,乘员为4人。发射车重25300kg,长10.78m,宽2.83m,高3.50m,新火箭直接用发射车发射轨道右侧的起重机装填。弹药运输车为9T29型(同样是由ZIL-135改装而成)。 两伊战争之后,伊拉克对库存的“蛙-7”火箭进行了改进,射程增大到90km,换装了子母弹战斗部。这种火箭被叫做“莱思-90”(Laith-90)
70年代,鉴于陆军集团军属炮兵团和师属炮兵营需要一种精确打击武器取代蛙式无控火箭(此种武器是粗放型产品的典型代表,不适合现代战争需要)并用之填补9A52“旋风”火箭炮和9K72战术导弹之间的火力空白,研制了9K79“圆点”(北约代号SS-21"圣甲虫",圣甲虫是中国翻译的爱称,如果只考虑原意,就是屎壳郎)战术导弹取代蛙式火箭。
蚕式导弹,一般指中国制造的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尤其特指仿自苏联SS-N-2冥河的海鹰系列导弹,因其弹身短粗,故被西方俗称为蚕式,是对我国出口的C201(即海鹰2号出口型号)和C601系列反舰导弹(海鹰2号的衍生型号)的叫法。也有人认为,中国“蚕式”反舰导弹指的就是“海鹰””-2(HY-2)反舰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