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辛亥是怎么得名的?
较早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渤海人陈寿署名的《辛亥革命的故事》。本书出版于1912年6月,涵盖时间从191,10,11到1912年6月。同年,名为《辛亥革命》的,还有曹莽晚年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实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廖绍友余生为曹莽。廖少友,又名廖宇春,辛亥革命时期为南北和谈奔走,经验丰富。“我曾经在过去,和它一起服役,并从我丈夫那里学到了东西...还抄了集成本。从8月18日到12月26日,每百天有八天。”起止于时间换算公历1911年10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辛亥革命的时限与辛亥革命起止的记载基本一致。以上两本书所包含的事实都发生在农历1911年,称之为辛亥革命是非常恰当的。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并未被广泛使用,从1911年武昌起义到清帝退位这一历史事件的指代词很多。在《申报》、《大公报》、《政府公报》等民国初年的报纸上,出现了“武昌首义”、“* * * *与建立”、“中华民国诞生”、“辛亥之战”等多个术语,但“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就连孙中山先生在谈民国初年的辛亥革命时,也没有使用某些术语。在他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官方文件包括“武汉首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复辟”、“革命”等表述。1917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回忆革命过程时说“一场推翻满清专制的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二次革命,在南京,开始为袁世凯暗杀宋没有直接的《辛亥革命》一书,但“二次革命”理论沿用至今。
20世纪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利用开始升温,影响越来越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连载政论文章《人民大团结》,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阐述了其内涵。192110梁启超发表了题为《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十年双十节的乐观》的演讲,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内涵。两国第一次合作之初,陈独秀写了《辛亥革命与国民党》,集中论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逐渐成为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战争的接连胜利,“辛亥革命”四个字在相关纪念活动中出现得尤为频繁。1927年10月10日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纲领,其中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精神,纠正其缺陷”。7月1930、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简史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从此,辛亥革命被人们所熟知,成为一个流行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