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西安这个名字的来历?
隋初,仍都汉长安城。后以此城从汉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又因渭水河床南移、位于龙首原北的汉代故城,逼近渭水,城内潮湿,易为水淹,便另于龙首原南地势较高的“六陂”地带,筑建新都。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开始营建新都。据《长安志》卷七记载,隋文帝初封大兴公,因起名大兴城。 唐沿隋制,又恢复长安旧名,并续有增建。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阎立德筑罗城止,基本就绪,历时72年。 唐长安城不仅是国内交通的枢纽,西域诸国的商贾通过丝绸之路前来长安的常达数千人,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都会。 唐末藩镇割据,长安城几经兵火,“宫室廛闾,鞠为灰烬”。但在长安城的原址上,又新建起新的城市,直至今天的西安城,未再作迁移。 公元880年,黄巢军攻克潼关,唐僖宗逃往成都。黄巢率军进入长安城后,在长安大明宫即位称皇帝,国号大齐。但没过多久,唐王朝重新调集各路兵马,围攻长安,大齐军大败,只好撤出长安。 唐昭宗天?元年(904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适应军事上防守的需要,放弃了破败不堪的外郭城和宫城,重修皇城,称为“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长安城。 重修后的长安“新城”,其范围不及原长安城的十五分之一。长安城缩小以后,原来的长安、咸宁两县的县治已被隔在新城之外,后又另修建了两个小城作为二县的县治。这样三城并列,在当时战乱的形势下,便于相互声援。 五代时期,长安已废不为都,北宋统一后,宋太祖虽有迁都长安之议,终未实现,但长安地区京兆的名称仍继续被沿用。 五、元 安西路 到了元代,由于统一王朝的重建以及通往中西亚的丝绸之路的再度畅通,长安城又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有所发展,成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军事重镇。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封其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次年,于长安城东北?河西的龙首原余脉上,营建了安西王宫。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描写京兆府城(即长安城)“工商繁盛”,居民制造“种种金、锦、丝、绢”和“武器”等“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安西王宫“周围约五里”,其宫室“皆以金绘饰”,“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反映了元代长安城的繁荣以及安西王宫建筑的富丽堂皇,堪称是继唐长安城三大宫之后兴建的最后也是最辉煌的宫殿。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后来随着元王朝被推翻,安西王宫也被毁不存。 六、明、清 西安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今西安名称即从此开始。朱元璋为加强对西北、西南的控制,又封次子于西安,称秦王。 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朱元璋派都督濮英增修西安城,其西、南两面仍保留韩建新城的位置不变,北、东两面向外扩展了约四分之一。后至崇祯末年,又增修了四关城。这就是保存到今天的西安城。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但为时甚短。至公元1645年,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后向襄阳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