媤的拼音

媤的拼音是sī。

媤,sī,基本解释,古女子人名用字。《雅言觉非》:“媤者,女字也。古妇人笄而字以称,舅家曰媤父,姑曰媤母类。”

扩展知识:古代女子取名字的方式

一、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时诸侯国众多,各国王室通婚频繁,女性的名字主要作用是区别婚姻关系,只有出嫁后,才会有真正的名字。当时同姓不婚配,所以女子的“姓”特别重要。女子的起名方式一般有三种:

1.丈夫所在的国名(或地名)+女子的姓。比如,姬姓女子,嫁给了秦国的国君,那么她以后就叫秦姬。

2.如果丈夫去世之后,则是用丈夫的谥号+女子的姓,如武姜(郑武公的妻子)、***姬(宋***公的妻子)、昭姬(齐昭公的妻子)、文嬴(晋文公妻子)等等。

3.自己出生国的国名+女子的姓,如齐姜、晋姬、秦嬴等。总之,这一时期,姓和氏的概念和后代差别很大,所以女性名字的起法也比较复杂多变。

二、秦汉时期

经过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知识阶层下移,姓氏也不再是贵族的特权,更多的普通百姓有了姓氏名字。而且汉代的男女地位,相对而言比较平等,婚姻关系也较为自由,女子也可以提出离婚。

所以父母对女儿有一种望女成凤的期盼,从汉代女性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名字里“君”字盛行,例如:大才女卓文君,大美女王昭君,太后王政君,大将军霍光的女儿霍成君,汉宣帝皇后许平君。

而且汉代大部分女名与男名并无区别,名字较为中性化,淮南王公主刘陵、宫廷女医淳于衍、皇后卫子夫、宠妃赵合德、皇后郭圣通、才女班昭,孙权的两个女儿孙鲁班、孙鲁育(又名孙大虎和孙小虎)。这一时期,女性名字较为严肃,并不负责凸显女性气质,但从此开始,姓在前,名字在后的姓氏模式,得到了最终确立。

三、两晋南北朝

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各种文学艺术理论极为繁荣,雕琢文学大兴,为了凸显女性魅力,女性的名字往往文学色彩浓厚,梁元帝公主萧含芷、北齐的陆令萱、北周的李娥姿、陈后主宠妃张丽华,山阴公主刘楚玉,南齐的徐昭佩、绿珠、祝英台。

这一时期女性的名字非常美好,典雅而意象化,听起来古雅别致,就连凶暴残忍的西晋皇后贾南风,名字都出自诗经“飘风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