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诸葛亮的字是什么意思,孔明的字是什么?

中国古人的姓氏和字号

中国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人一样,都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氏是某一群人(宗族、家族)使用的名称;名是一个人单独使用的姓。

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物的姓氏,如熊氏、牛氏、青云氏,在今天可能都是宗族姓氏。在古代,氏族以自然物作为氏族符号,所以这些名称大多与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族名后来可能演变成姓氏(如熊、牛、云等。).在古代,人们常常以地名(如,这里的“福”是地名)、职业名(如从事占卜的吴先)、祖先名(如西仲的后裔钟繇)等来称呼。这种称呼固定为“姓”。如鲁、韩、宋等。,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迟、刘等。以其居住地的地理位置和风景为姓氏;老师,愿望,历史等。,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以官职为姓;孙、王孙首先是指他们的祖先是男性或国王;穆、庄等姓氏是其祖先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的称谓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姓氏形成的痕迹,比如展鸟因居杨柳也叫“柳下惠”,公交班因是鲁人也叫“鲁班”,公孙阳因爱国也叫“魏阳”,商鞅因是商人也叫“商鞅”。此外,一些姓氏如胡琰、慕容、尉迟等也出现在中国各民族间的交往过程中。

姓氏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一个起源。如“何”,有的将原姓“贺兰”或“贺墩”简化为“何”,有的将原姓“青”改为“何”,以避皇帝忌讳。姓氏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国姓“刘”因避讳而改为“金”(“刘”与吴名“钱刘”同音);明代靖南(②)以后,黄子澄的后代因避祸改姓田,而对靖南有重大贡献的宦官马则改姓郑(因宦官下西洋而出名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了推进汉化,将拓跋改姓为袁。又如汉代(今山东)郡县的“葛”姓迁到(今河南)后,为了与当地的葛姓相区别,称之为诸葛,而齐国的田姓迁到国外,改姓为“第一”、“第二”,居第二位(如东汉名臣“五伦”)。可见,姓氏是一种象征,并不像封建宗法制度的维护者所标榜的那样神秘神圣。

名字是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符号。夏商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名字,如孔甲、盘庚、武丁等,与官支有关,可能与出生年月有关。春秋时期的一些名称如“黑臀”、“黑臂”等,应该是根据生理特征来命名的。郑庄公的成名作《一生》是一部记录他母亲难产的纪录片。可见当时有些名字还是比较简单的。但在当时,一些名称所用的词语也有特定的含义,通过“词”的同时出现而更加明确。“子”字往往是“明”的解释和补充,也叫“标子”。屈原在《离骚》中说:“名曰正,字曰巧”;“常”就是“平”,“灵平均”就是“原”。他的名字“平”、“元”、“名”、“子”之间有着意味深长的联系。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义,如:东汉发明地动仪的、张衡、打鼓骂曹的文学家米芾,都是正直的,他们的名字和字里的“衡”是“平”;宋代秦观的“少游”字和陆游的“武”字,在名称和用词上是同义的。另一个例子是唐朝的书法家褚遂良和宋朝的作家曾巩。其名称和文字中的“好”“良”“公”“固”等字也是同义的。“名”和“符”是有意义的互补。比如东汉“以为例”的文学家梁弘子,“鸿”和“鸾”都是名鸟;西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名叫石亨。嵇和恒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名曰乐天,所以能因“乐天”而“居易”。宋代文学家晁,其词无咎(咎即过失),只有“编”才能“无咎”。“渔”(打鱼)和“柴”(劈柴)往往是恋人。宋代历史学家、《通志》编者郑樵是一位渔民。“渔父”常戴“笠”,清代一个叫李渔的作家。“名”与“字”的意义是对立的,如:宋代哲学家朱,元代书画家子昂,清代文学家管同,其名与字分别为“明”“暗”“弓”“昂”“同”。古人的名字和人物往往取自古籍经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字很长,孔有句“不思则罔”;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句“夫谓德操”。三国赵云子龙,摘自《易经》“云随龙,风随虎”;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被尊为“茶神”)用的鸿渐一词,也是取自《易经》。元末戏剧家高明(写《琵琶记》)真挚,出自《礼记》。明代军事家于谦和清初学者钱都在《尚书》中使用了“谦益”这个典故。

古人的“名”和“字”也常用来表示家族中的世代。先秦时期,名、姓前常加贾伯(孟)、、嵇表兄弟,如伯夷、蜀齐,伯为兄,蜀为弟;字,是“仲”的第二胎;孟姜女是姜的长女。汉代以后,在“名”或“字”中逐渐用相同的字或偏旁来表示对等关系。比如唐代抗安禄山的名将,他的弟弟颜耀卿、颜* * *就用了“清”字,他们的堂弟颜真卿(书法传世)也用了“清”字。宋代文学家苏轼和苏辙的兄弟* * *用偏旁的“车”来表示同辈。的儿子(明光宗)、朱、朱等。,第二个字* *用“常”,第三个字* *用“居”;在景山上吊自杀的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他的哥哥朱由校(明朝Xi),他的堂弟朱幼郎(南明李勇)、朱幼松(南明洪光)用的是“由”字,第三个字是“由”。在这种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是父亲和祖父使用的姓,第二个和第三个字的一半是兄弟和其他人使用的辈名,只有半个字是具体到个人的。

除了名字和文字,一些古人也有数字。“豪”是一个固定的别名,也称别称。封建社会中上层人士(尤其是文人)往往基于居住地和利益而取自己的名字(包括斋名和房名)。比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夜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刘如举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白鹿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绰号(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了他们的真实姓名。昵称是用户自己起的,不像名字会受到家族和辈分的限制,所以你可以更自由的表达或者标榜用户的某种情绪。常见的昵称如“外行人”和“山人”意在表明用户鄙视李璐的兴趣。宋代欧阳修晚年的号是“六一居士”,根据一本万卷书,一千卷古铭,一架琴,一盘棋,一壶酒和一个老人本人,六个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国忧民,义愤填膺。被达官贵人讥笑为不守礼仪,故自称“放翁”,以示对他们的鄙视。明末画家朱耷,在明朝去世后取绰号“八大山人”(八大像哭,不哭,不笑,不笑,意为“遇险”),以表达思念祖国的悲痛和愤慨。当然,更多的官僚士绅和封建文人取各种好听的绰号,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是别人认可的,是对人的描述和描写。春秋时期,百里奚被贬为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皮(音古,指黑公羊)赎回了秦湘。他被称为“吴医生”,这可以算是一个古老的绰号。唐代奸臣李义府,人称“笑中之刀”(成语“笑中之刀”的由来),又名“猫”;到了宋朝,王珏当了十几年宰相,除了“接令、接令、传令”,什么都不干。当时外号叫“三令”。这些贬义的绰号生动地勾勒出封建官僚的嘴脸。《水浒传》中,梁山的108个人都有绰号,大部分都准确地描述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征。这些昵称是众所周知的名字。

除了上面提到的单词和数字,历史上还经常用名字代替人名:

1.地名(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和就业地等。).比如东汉的孔融叫孔北海,唐代的韩愈叫韩昌黎,柳宗元叫或刘柳州,宋代的苏辙叫苏銮城。在封建时代,以人名的位置来命名,是一种尊重的表示,叫做“望地”。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副对联:“丞相合肥瘦于世,农夫常熟荒于世。”第一部分指的是曾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鸿章(合肥人),第二部分指的是曾任户部大臣(农务大臣)的翁同龢(常熟人),但却用“望地兴叹”的双关语讽刺了封建官僚的贪婪和奢侈。

2.官衔(包括头衔和头衔等。).比如东汉的叫马(曾为将军),参军的班超叫班定远(曾封丁)蔡邕叫蔡中郎(曾为中郎将),三国的嵇康叫季中三(曾为中三省大夫),唐代的杜甫叫、杜甫(曾为工读)

3.弟子或后代给予的尊称。如宋代周敦颐称连川先生,北宋吕本中、南宋吕祖谦先后称东莱先生,明代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也有主人和后人死后给予的尊称(“私溢”),如隋代的王通杂文、晋代的靖节等。

四、谥号,即皇帝死后授予的荣誉。比如宋代的包拯叫包,岳飞叫,明代的徐光启叫许,清代的纪昀叫纪文达。

第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代具体同姓的人。例如,大岱和是指汉代的学者和戴生的叔叔(他们编写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和礼),而晋代的作家阮籍和阮贤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成为“叔叔”和“侄子”的同义词),以及南朝的作家。唐代的老杜(也叫大都)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萧肃指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

6.用几个姓氏称呼特定的人。比如“路易”指的是商伊尹和周;“班马”(或“班玛”)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代诗人中,“杜丽”是李白、杜甫,“白元”是元稹、白居易。“刘汉”就是韩愈和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南朝另一位诗人谢朓合称“三谢”;“二程”特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

七、在唐代,人们常常以姓名和官职来称呼。王维右的诗《送元二至庵》("劝君一杯酒,平白出阳关"是名句之一),以及唐代的许多诗,如答王十二、给友人刘的一个建议、与李十一醉忆元九、送沛十八南、送二十二员秋等。,都算是第一人称。比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刘八,元稹是元九。第一线也可与姓名、官职合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宋代也有这个习俗,比如秦观叫,欧阳修叫欧九,黄庭坚叫黄九。

上面说的封建社会的名字和店名,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只是用名字作为古人的代号,不再需要这些东西了。但是,由于它们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长,应用也很广泛,所以我们无法完全避免。比如《宋正琦》的作者,文笔细腻,文笔好,还取名宋瑞(三个字是吉祥、好、吉祥的代名词)。历代常称他为“文山”(自号)、“文丞相”(官职)、“文”(爵位),其作品也有“文山集”、“文丞相”等称谓。又如,《四库全书》中以“王”字命名的作品有50多种,大多以字号或其他名称命名,如集(唐字)、集(明王大名)、王阳明集(守仁尊称)、宫泉书还有许多王姓人士的选集,书名根本没有名字,如《临川集》(安氏祖籍临川)、《凤州笔记》、《益州山人碑记》(世贞,又名凤州,亦称益州山人)、渔阳的(王庆世贞,渔阳山人)。如果我们对古人的名字和体型一无所知,我们根本无法识别他们。所以,要想阅读古籍,研究古人的思想和风格,还是要有所了解的。

①世界古代历史学家把这种氏族象征(也是氏族崇拜的对象)称为“图腾”。

(2)明朝燕王朱迪以讨伐黄自成为名,起兵攻宁,推翻建文帝,自立为帝(即明朝成祖)。当时叫“京南”。

===

论古人的字体大小

文/Que杭炜

古代人除了本名之外,大多还有其他文字,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普遍。《礼记·曲礼尚》说:“男子二十,冠之以言,...女人是允许嫁的,满口都是话。”世家子弟二十岁(成年)时,可以取冠仪,取字。女子出嫁(成年)时,可发发插(簪)取字。所以后来被称为女子许嫁为“字”,如:候字、字人等等。看来这种取汉字的规则最初只局限于上流社会圈子,后来逐渐打破了界限,普通人也取了更多的汉字,习以为常了。

那么,字和名是什么关系呢?《颜家训·风操》曰:“古之人,名正,字用以表德。”从广义上来说,字可能是一个名字含义的解释,也可能是一个名字内涵的展示。比如诸葛亮的字孔明,关羽的字云长,鲍照的字明远,陶谦的字圆明,白居易的字乐天等等,都有不同的含义,相辅相成。苏轼,字子瞻,如果我们知道“士”字的古义是指车前的横木供人倚靠,而“子”字是主人自称的,那么顺理成章地称其为栏杆旁的“瞻”。他的另一个表意字“和中”很少用,“中”是二的意思,苏轼排第二。加上“和”字,含有吉祥之意。如果你理解了这些词的本义,再看看表意文字,意思就清楚了。晋代文学家袁浩文,字斟句酌,人“善问”,学得“字斟句酌”,真是妙不可言。清代戏剧家李渔用“李翁”一词,可谓俗字见雅。还有的干脆把名字拆成字符,很好记。例如,在清朝,诗人舒威是创始人,而尤东是同事。而有些人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记很多单词,乐此不疲。文人中的多词冠军,大概是清初杭州萧山的毛启龄(作品)。他生来两个字,字大、齐、在、楚青、晚晴、老晴、秋晴、晚春、春庄、弥僧、凯僧等等。

而对于士子来说,在自己的名字和文字之外取另一个名字也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优雅之事,而且这个数字往往比习得这个词更神秘甚至不可追溯,但他们大多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许多人喜欢把他们曾经居住或停留过的地方的名字作为数字。比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说,“家附近有五柳,因以为有数。”李白五岁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县)张明县青莲乡,后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后,“与田老人自溪山,在东坡建室,自号东坡居士。”苏轼以东坡为名,仰慕白居易,因白居易曾在中州(今四川忠县)东坡府种花自娱,其诗尝数言及“东坡”,经苏牧仰慕后有效果,故以为是名。苏轼的谥号在文艺界、民间流传最广,他的其他谥号多达30余个,有些是按排行、籍贯来称呼的,如:大苏(与哥哥苏辙不同)、峨眉先生、眉山公;有些人是因为他们的官职而出名的,如苏、苏贤亮和西湖边长。也有因为性格和诗风而自称或被称的人,也有以养心为目的的人,如破仙、降仙、狂辅。从他的诸多名字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取数之广,不受限制,许多数字习以为常。很多文人也是因为轶事或好句子而得此称号。比如晚唐时,文年轻时参加考试,说“官韵作赋,八韵皆成八”,题名“文八角”,接近于一种谥号或戏谑。宋代诗人张喜安因其关于“影子”的三句绝句而被称为“张三影”。元末,袁凯以吟诵白燕诗而闻名,人们称他为“袁白燕”。清初王世贞以“郎如桐花,妾如桐花凤”一句写《漱玉词》,一时被称为“王桐花”。这些都是著名诗人的例子。给自己的官邸和书房取名,也是学者们的通行做法。清代诗人袁枚,定居江宁(今南京)小仓山,因有“带园老人”之名;清代藏书家钱曾的图书馆名叫“亦园”,别号“亦翁”。

在现代,有两个拥有几十个名字的文人,苏和姚敏爱。有人用打油诗开他们的玩笑:“一人百名,燕王从此抓不住。”提倡白话文后,有人在报纸上开玩笑地把自己的名字翻译成文体,比如把丹翁叫做“红老头”,把军博叫做“赌皇”,让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