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名字“波折”

宝宝出生后,取个好名字成了当时的头等大事,取名可谓“一波三折”。在宝宝出生之前,一个自认为好听又充满含义的昵称,就已经在她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等着它开花结果。

宝宝出生的那一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在全党开展得如火如荼,给宝宝取名“初心”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和妻子商量后,他匆忙决定了一个绰号。后来朋友们听说了,有人说政治觉悟高,有人说紧跟时代潮流,还有人开玩笑说要二胎“使命”...其实不是,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希望宝宝相信父母的“天津饭”“唐”初心;第二,希望宝宝保持“生命之初性本善”的初衷。相对于“昵称”的草率选择,“大名”的选择尤为谨慎,“大名”是在曲折中“诞生”的。

一成反对,寄托自己的理想,取名“张”回想自己的求学经历,爱上了《南渡北归》(作者:岳南,一部关于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知识分子命运的史诗)。西南联大(中国近代最顶尖的大学,诞生于抗日战争,后解散。)校训,取《刚毅刚强》中“毅”“卓”二字,给宝宝取名“张”。因为这个名字考虑不周,太男性化,太死板太硬,在所有亲友的反对声中被迫“流产”,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气”。

八折,标新立异,取名“张博·韩毅”。在朋友和亲戚的反对声中,我陷入了沉思,思考和回忆...我从高中看的一部电视剧《只是同学和少年》中“毛泽东第一次夜游板仓于洋”的场景在我脑海里久久萦绕,于是我赶紧拿起手机查看画面。板仓先生对少年毛泽东说:“年轻人,你要先学会储存能量。”受益于这句话的启示,结合自己的“近视”知识,我随意脱口而出了这三个成语,并给宝宝取名为“张博·韩毅”。我在微信群里征求意见的时候,反对的人很多,尤其是叔叔给我的两个意见(一是“四字名”很新颖,但是不符合传统;第二,“四字名”不方便日常交流。),对自己影响很大,第二个名字只能再次“流产”。可谓“标新立异不可取,尊重传统才是王道。”。

三重团结,尊重传统,取名“张如涵”。既然尊重传统,就需要重温中国传统文化。听说名字应该是“男人的诗经,女人的诗经”,于是买了诗经,自己读《离骚》和《易经》,从经典作品中寻找灵感,从古代伟人那里寻求答案。通过birthdates对五行的考察(向“神人”的大姑父学习),发现婴儿“缺木缺水”,需要在名字中“带木带水”,才能化运气为成功,在人生中高歌前进。“水”这个词很容易确定,但其实就在眼前。这就是“含”的意思,包容,滋养。“木”字真的很难找。既要配“汉”字,又要寓意美好。连续几天,我都没有睡好,抬头思考...眼看办理准生证的截止日期就要到了,无意中看到了“如古汉金”两个字,赶紧上网找“百师”。如古汉金,形容学识丰富。如皋韩进是圆明园40景之一,古代皇帝冬季读书的地方。“如金”不就是知识分子一生的最高追求吗?用“木”字,就是“茹”。“如涵”这个名字是在一波三折中“诞生”的,可谓“铁鞋无处寻,不费吹灰之力得”。

PS:在宝宝两岁生日之际写给张茹涵的寄语:

爸爸寄语:“儒古汉不是我今天的心愿,都是因为年少的中国梦。”

妈妈寄语:“幸福总是相伴,健康总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