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起外号怎么办?聪明的父母会这样做。
原来节目里有个14岁的女生,经常被同学起外号,不想上学,就待在家里。
这时,坐在一旁的嗯嗯说:同学还给我起了个外号——叫“肚脐眼”。
母亲霍思燕解释说:“他叫杜禺期。”
嗯嗯然后强调:“但是他们叫我肚脐眼。”
霍思燕平静地问杜江是否知道这件事,他小时候有没有绰号。
爸爸杜江反应很快,说:“肚脐。”
台下哄堂大笑,主持人说:“原来的外号还是传下来的。”
其实,不管杜江小时候是否真的被人戏称为“肚脐眼”,他的反应和举动都能让嗯哼暂时放下一些关于“外号”的问题。
有教育专家表示,孩子之间的绰号可以称之为“语言欺凌”,严重时会对孩子造成极大伤害,使其不愿上学,甚至自卑。
小孩子互相叫小名是很普遍的现象,是有原因的。
3-6岁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逐渐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再加上孩子想象力丰富,很容易根据朋友的一些特点取相应的绰号。
如果孩子的昵称中没有不敬的字眼,孩子玩得很开心,那么这样的“昵称”是完全正常的,不需要家长干预。
但是,如果孩子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随意给别人起外号,家长就需要注意了,因为孩子之所以会这样起外号,深层原因是他们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渴望被关注和认可。
所以一定要明白,孩子起外号不一定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也可能是孩子在寻求关注的信号。
孩子有一种天生的模仿能力,对父母经常说的话、日常生活中的生僻字,往往会感到好奇,从而去学习和模仿。
可以说,喜欢给别人起外号的孩子有一定的观察和学习能力,善于用新奇有趣的词语总结别人的特点。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当孩子给别人起绰号时,别人的态度和投入能激起孩子给别人起绰号的欲望。
孩子喜欢给别人起外号,有好有坏,但是在外号之间,被起外号的孩子比较困扰。
相信看过《少年物语》的家长都知道,曾经有一个穿运动服的男孩,一上台就说出了埋藏在心里很久的话。他说:“因为我的名字,班里总有同学来嘲笑我。”
当他讲完时,全场鸦雀无声。原来这个男孩的名字叫“曾帅”,所以学生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真帅”...
那么,当孩子被随意起的外号困扰时,作为父母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我到底该不该管?
当一个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被骂“傻逼”时,如果我们安慰他说“没关系,下次考试我们会考得更好的”,这不就是承认孩子笨手笨脚吗?
要懂得接纳孩子的情绪,明确自己的态度。就像杜江听到儿子被起外号时,并没有采取不管理解的态度,而是给了他一个积极的暗示:
昵称是另一个名字,很多人都有,爸爸也有一样的昵称,不要放在心上。
耐心倾听和理解孩子内心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认可,孩子会慢慢摆脱被昵称的困扰。
当孩子被起绰号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告诉对方自己不喜欢这个绰号是对的,并要求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告诉对方自己的心理感受,从而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
我已经说了不喜欢这样的外号,对方一直强调孩子可以不理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和对方发生肢体冲突。
因为你关心的多了,对方就会叫的更厉害,关心的更少,久而久之对方就会觉得无趣。
如果对方给的外号很恶意,很伤人家的自尊心,那就不要一味的容忍,否则会让对方有被欺负的感觉。如果有必要,可以告诉老师和家长,向大人求助。
一般来说,被恶意起外号的孩子,都是外表看起来“好欺负”的孩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培养孩子说话的能力,大胆说话,从小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少年童话》中的男孩曾帅为自己的名字感到困扰,但他仍然心存感激,感谢父母给他起了这个名字。他不仅不会觉得这个名字不好,还会为自己的名字感到骄傲!
并告诉所有不喜欢自己的人,要多爱自己的名字,因为名字的背后不仅有父母的期望,还有父母深深的爱和祝福!
教育家尹建莉老师曾经说过,孩子之间的交流是简单纯粹的,没有那么多恶意,只是因为好玩。昵称问题只是孩子长大后称呼方式的变化,是友情的体现。父母适当的克制和安慰,可以升华孩子的友谊。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孩子一旦遇到问题,需要独自解决和探索。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孩子爱和力量,让他们飞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