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大舍小令外人是什么意思

这个我知道哦。家大舍小令外人,在汉语称呼语系统中,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即称呼自己的亲属用谦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用“家”,如“家父”“家母”等,比自己辈分低或年幼的用“舍”,如“舍弟”“舍侄”等,称呼对方的亲属一般用“令”,如“令尊”“令爱”等。

来源:

从文献看,大致从三国时期起,人们开始普遍用“家”来谦称自己的亲属,但当时并不限于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亲属,,曹植在诗文中就曾使用“家父”“家母”“家弟”来称呼自己的父亲曹操、母亲卜氏、弟弟曹整。同样也是从三国时期起,人们也用“舍”作谦称,但仅限于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如曹丕就曾在文章中用“舍弟”来称呼弟弟曹植,但从未见有“舍父”“舍母”的说法。

这可能与“家”“舍”的特点有关,“家”与“舍”都指“人所居住的房子”,但在古汉语中,“家”是“通指”,即富贵之人与平民百姓的居所皆称“家”。《说文》:“家,人所居,通曰家。”《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未有家室。”亶父是周的祖先,是贵族,其“家”当然是富贵之家。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黄四娘”是平民,其“家”当然是百姓之家。而“舍”多指穷人小民的住所。马致远《夜行船》:“更哪堪竹篱茅舍。”“茅舍”即平民居住的茅屋。“家”既可指富贵之家也可指平民之家,相应地也就既可称呼“尊长”之亲也可称呼“卑幼”之亲;“舍”—般只指穷人之家,相应地也就用来称呼“卑幼”之亲了。这符合古代亲属关系中的尊卑观念。

这样一来,称呼“卑幼”之亲的既有“家弟”“家妹”等词语,也有“舍弟”“舍妹”等词语,这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大致从明代开始,“家”字族称呼语开始缩小使用范围,仅用来称呼家族中的长辈或比自己年长的亲属,而卑幼亲属一般只用“舍”字族称呼语。有清一代,这种趋势得到进一步强化。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今人于尊者言家,于卑者不言家。”现在,“家”与“舍”在称呼语中的指称功能已完全分化。《现代汉语词典》:家,“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舍,“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如果再有谁把别人的父亲称作“家父”,那就是误把人父作己父了。

逐字解释:

“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严(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哥哥),家姐(称自己的姐姐),家叔(称自己的叔叔)。

“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如:舍弟(称自己的弟弟),舍妹(称自己的妹妹),舍侄(称自己的侄子),舍亲(称自己的亲戚)。另有:舍间、舍下(称自己的家)。

“小”: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朋友或熟人相互间谦称),小儿(称自己的儿子),小女(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生(青年读书人自称,多见于早期白话),小可(称自己,多见于早期白话),小子(晚辈对尊长的自称),小店(称自己的商店),小影、小照(称自己的尺寸较小的照片),小意思(微薄的心意,用于款待宾客或赠送礼物时)。

“令”: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称对方的女儿),令兄(称对方的兄长),令弟(称对方的弟弟),令妹(称对方的妹妹),令侄(称对方的侄子),令亲(称对方的亲戚)。

“大”: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称年长的男人),大哥(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子),大姐(称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妈、大娘(称年长的妇人),大爷(称年长的男子),大嫂(称年纪跟自己相仿的妇人),大婶(称跟母亲同辈而年纪较小的妇人),大叔(称跟父亲同辈而年纪较小的男子),大人(称长辈,多用于书信),大驾(称对方),大师(可称和尚),大名、大号(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著、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