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谢谢你,上帝保佑。

季羡林先生的人品季羡林先生受人敬仰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更是因为他的人品。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丧失良知。他的书不仅是这位老先生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写照。季羡林的《病榻杂记》近日出版。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颇有见地的文字,首次阐明了他对近年来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术带头人”、“国宝”三个桂冠的看法。他说:“我从三项桂冠中解脱出来了。身上的泡沫被冲掉了,露出了我的真面目,大家都很开心。”本报特从季老的话中摘录几段,看看这位97岁的老人是如何对待头顶灿烂光环的——图为季羡林和他心爱的猫。(资料照片)■国学大师这个词“环顾四周,有很多人的朋友比自己更了解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垄断了‘国学大师’的头衔,我还不老!”现在,在一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我的头上也顶着“国学大师”的光辉光环。这不是无中生有,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大概在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济发展很快。文化建设也相应活跃起来。有一次,在尚未改建的北大报告厅开会,给学生们讲国学。当时主席台上坐着五位教授,大家做了一个报告。我被排在第一,现在我都忘了我说了什么。一位资深记者,北大校友,在报纸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潮在燕园悄然兴起》。从那以后,包括我在内的四位教授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三个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很多。不知道他们对这个桂冠怎么看。我自己被冠以这个桂冠,但我浑身起鸡皮疙瘩。说起国学基础,我从小学就开始学经典、古文、诗词。一些重要的经典作品我都有涉猎。但我从来没有在任何经典或作家身上下过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汉学家。后来,他投身于其他学术,沉浸其中。除了能背几百首诗,几十篇古文;除了能够在最大的宏观层面上讲一些与国学相关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我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长。环顾四周,有很多朋友的中国基础学得比自己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居然独占了“国学大师”的头衔,我老了也不害臊(借用京剧女演员的话)!我连“国学大师”都算不上,更别说“大师”了!为此,我在此告诉世人:请从我头上摘下“国学大师”的桂冠。■两个字“学术大师”“这样的人全世界都有。然而现在偏偏被“打”成了高手。我从何说起这位大师?”这个要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教育学,一个是人文社科。首先要搞清楚“大师”是什么意思。泰,泰山也;战斗机,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只谈教育。我当了一辈子老师,爬格子。国外教书10年,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每天锻炼身体,做新的事情,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一直坐立不安,紧张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在做管理员,很难有什么成绩!作为一个“大师”我从何说起?不是说我在人文社科研究上有很大成就。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是不真实的。这样的人,能说会道的人全世界都有。然而现在偏偏被“打”成了高手。作为一个大师,我从哪里开始?为此,我在这里告诉世人:请从我的头上摘下“学术(技术)大师”的桂冠。■三个字“国宝”“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了“宝”?但是,中国的赵益谦、孙三和李四等等,都只有一个。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马上会想到人人都爱的萌萌的大熊猫。这种动物的数量很少,而且只在中国有。被称为“国宝”,实至名归。然而,大约八九十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某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无比惊愕。今天,无论我走到哪里,“国宝”的声音都是响亮的。我真的很疑惑。当然,“国宝”的桂冠不是我一个人独占的。其他几位著名的书画家也有这个称号。我想探究一下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才成为“宝”吗?但是,中国的赵二李四等等,等等,都只有一个,中国能有6543.8+03亿的“国宝”吗?这种事情,一厢情愿是没有用的,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了个急刹车。为此,我在此告诉世人:请从我头上摘下“国宝”的桂冠。我赢得了三个桂冠,给了我一个自由。身上的泡沫被冲掉了,露出了本来面目,大家都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