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把自己编定的史书称为《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可见。《春秋》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虽然现在史学家不能百分百确定原作者就是孔子,但是孔子在修订整理传承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孔子为什么把这部史书起名为《春秋》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解释。
一、与史实更吻合;
历史上,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西周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而《春秋》则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事件。由此可见,《春秋》所记历史的起止年代,大抵与客观历史发展上的春秋时期相吻合,所以便有了《春秋》这个书名。
二、与记事顺序一致;
据史料记载,最开始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又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这种记录方法使得《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得以提升,虽然还不完备,但是不影响它的历史意义。
后来,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加以整理修订,并将书名简括为《春秋》。这样也体现了史书的记事顺序。
三、与词语意义相呼应;
春,万物生长,生机勃勃,是开始;秋,落叶归根,萧瑟凛然,是结束;有一个成语说“春去秋来”,春秋构成了一个循环。加之,《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记载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差不多是整一个春秋时期,所以起名春秋也是极好的。
四、与季节特征有关联;
有人问,为什么不叫《春冬》、《夏冬》?首先,没那么朗朗上口;其次,春天、秋天给人一种相对温和的感觉,没有夏天的炽热,没有冬天的严寒,因此不会给人很极端的感觉,跟儒家思想的气质比较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