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

趋吉避凶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习俗,而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则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崇拜。汉语同音词多,汉民族有重含蓄、忌直言的文化心态,因此人们往往利用同音词进行谐音取义,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愿。

例如,人们希望“年年有余”,因“鱼”与“余”同音,因此“鱼”就特别受宠:春节时,人们往往要吃鱼来预祝年年有余,而且一般不能把鱼吃完,否则就是无鱼(余)了。

在利用谐音构成吉利的同时,人们也利用谐音避开一些与“凶险”义相关的词语,这就是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产生于人类对语言灵物的崇拜与信仰。广州话忌讳的词是很多的,人们常用谐音的方式避忌,如“空屋”叫“吉屋”,因“空”与“凶”同音;雨伞叫雨“遮”,因“伞”与“散”同音。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是对字形、字音、字义的回避。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等。例如,唐乾封元年的《于志宁碑》中的“世”作“卅”。

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近义字代讳字。秦庄襄王名子楚,于是秦国讳“楚”,称“楚”国为“荆”,实际上,“楚”和“荆”是同一种植物的两个名称。

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通过同音字、近音字代替讳字。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在《史记》中改“张孟谈”为“张孟同”,改“赵谈”为“赵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