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整理新闻素材?如何搜集新闻素材?
如何收集和整理素材?现代网络越来越发达,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人们也越来越忙碌,越来越焦躁,很多人没有耐心看完一整篇文章,但是人们喜欢看故事,故事能很好的吸引众人的眼球。当你想表达一个观点时,通过一个相关的故事,能够让人们一下子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讲故事比单纯的讲道理要受人欢迎,每篇文章都需要3-4个故事,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收集素材,并且要把这些素材整理好,以便在写文章的时候快速地找到。同样,每篇文章都需要有好的金句,一个好的金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今天我来谈谈关于如何收集和整理素材。※素材收集收集素材就是把生活中所见所感所听所想,及时的记录下来。也许现在用不上,但是以后一定能用上。这就需要我们时刻用心用脑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事。收集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一、从书中收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有很多好处,特别是对写作者,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和提升写作能力的好方法。阅读不仅能提升认知,提高见识,深化思想,还可以提升文笔。书中还有很多故事和金句。现在有很多作者写书评,一本书有时能写几篇书评文章,这都是被文中的故事或者金句触动而引发的思想。我们大多数人的文章素材都是从书中收集的。那我们平时看什么书呢?我看的书有老师推荐的,有读书会讲过的,这些书都有口碑,看了对自己帮助很大。有工具书,也有故事书,有名著,也有励志书籍,总之多看一些有影响力的书,有价值的书。最重要的是要随时记录书中的金句和故事,以及一些好的描写。从影视剧中收集。有的人喜欢看电影电视剧,以前看电影看电视剧觉得是浪费时间,现在不同了,很多写作大咖一篇电影或者电视剧能写好几篇文章出来。有的人写影评写剧评,如果我们不写影评和剧评,那电视剧或者电影当中的一些故事和金句也值得我们收集。影视剧中的人物故事,还有影视剧本身的故事,演员和导演的故事。我们看剧的时候不能像以前一样,单纯去看热闹,一定要准备好笔和纸,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公众号,在写当前最火热的影视剧文章。从朋友同事的聊天中收集。我们每天都要与人沟通,那我们每天说的话,做的事,有没有值得纪念的?有没有有意义的事?或者他们说的哪一句话触动到你?让你产生了很多想法,或者朋友同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不管是想法故事或者你的感受,都要马上记录下来。之前我跟朋友聊天,她讲了她为什么离婚,后来我以她为原型写了一篇关于家暴的故事。四、生活或者旅途见闻。有时我们走在路上,看见了一些现象,比如哪里人多,人们都在干什么?我们也可以分析原因,写成一篇观点文。不管是交通规则方面的,或者是商业方面的,即使是看到吵架,我们也不要单纯的用看热闹的心,而是要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并记录下来。很多人就写旅行方面的文章,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注意一定要及时记录,不然很快就会忘记,转头想要记录的时候已经想不起来了。五、从微信中收集。手机是我们用的最多的,我们的微信群朋友圈每天都有人发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发广告的,有发微商产品的,也有发励志语言的。比如可以了解下微商,写一篇关于微商行业的文章;那些励志的人每天都做了些什么?我们也可以写一篇成功人士都是怎样成功的等等。微信群里每天都有人聊天,他们的话题也可以作为素材用。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微信群里看见大家都在聊婆媳关系,讲了她的婆婆的各种糗事,那后来我就根据这个素材写了一篇故事。六、从别人的文章中收集。各种公众号每天都在发文,那些爆款文章,为什么成为爆款?里面有些金句和故事,都值得我们收集,即使不是爆款文章,你看人家的文章中,有哪句话或者哪个故事吸引了你?你也可以记录下来,写出自己的感想或者感受。金句一定要写明出处,如果是某个名人说的,那直接写是谁说的就可以,如果是你正在看的文章中的作者说的金句,那以后引用的时候一定要写上这个作者的名字。七、从各大新闻网站中收集。新闻大多是真实的故事,如果是励志的故事就可以大胆的借鉴,如果是不好的故事,那我们就适当的借鉴,去掉真实的名字和具体细节。八、微博头条,微博和头条上有很多个人的故事,明星的故事,千奇百怪,鱼龙混杂,琳琅满目,是我们写八卦的好素材。九、网友评论。所谓高手在民间,不管是别人的文章、故事,还是微博、微信、新闻后面都有很多网友的评论,后面的评论有的是讲自己的故事,有的是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是很好的素材。你用的时候可以加上“网友说”。十、自己的故事。写自己的故事最有感觉,最能打动人,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看到了一些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回忆一下,往往会成为很好的素材。※素材整理素材收集了,乱七八糟的躺在笔记里,如果不整理好,写文章的时候根本找不到。素材的分类整理,就是把我们收集到的素材,放入不同的文件夹,方便查找。文件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人物故事类。名人故事,明星故事,励志故事。婚姻情感类。爱情类,婚姻类。金句类。有名人名言类,好词好句类。描写类。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人物心理描写,打斗描写,场景描写等。新闻类。明星新闻,热点新闻,国家大事等等。总之,写作是一件长期积累的事,不能等到水烧开了再去找米。时刻带着笔和纸,用手机备忘录或者是有道云笔记,或者其他的你觉得好用的笔记都可以,最主要的是及时记录下来。整理新闻有哪些方法?1.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有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2.按照新闻的性质来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3.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4.按照新闻的题材来分,有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5.按照新闻传播的手段来分,有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如何搜集新闻素材?采访,是记者挖掘、捕捉新闻素材,触发新闻灵感的必要途径,也是新闻记者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而要想拿出价值较高、不同凡响的新闻作品,除记者自身必须具备高超的写作技巧外,关键还在于采访必须深入。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试图将采访实践中的体会和实践作一番探讨,愿以浅见请教同仁。新闻是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实报道。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记者必须深入客观地进行采访,完整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深入采访有它独特的优点。一、灵活性所谓灵活性,是指不拘一格、自由灵活、深入采访方式的多元化。在深入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可根据采访内容和需要,自由选择采访角度和方法,或先听、或先问、或先看,多途径、多方式获得特殊新闻材料。二、真实性只有深入现场、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进行深层采访,才有可能获取原汁原味、真实可信的新闻素材,有效避免和克服失实报道。三、典型性深入采访可以使记者广交朋友,扩大新闻信息渠道,达到开阔视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鲜活生动典型的重要新闻。四、及时性直接深入实际进行采访,可以以快取胜,从中及时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克服“绕弯子、兜圈子”的弊端,从而通过快速高效的途径,及时将新闻事件传播给媒体受众读者。综合上述几点,深入采访确有着一般采访无可比拟的优点。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采访深入呢?首先要一竿子插到底。一般讲,采访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指派式;邀请式;由头式。除此之外一般以记者自行选择采访对象为主。采访就好比到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寻找宝藏一样,只有沉下去“抓”,沉下去“找”,才有可能挖掘到新鲜感人和有价值的东西。有句话说得好,新闻采访就象拿筷挑面条,沉到底,靠边挤,慢慢提。不论广播记者也好,还是电视、报刊记者也好,一个最终目的都是要拿到好新闻,获取好素材,让听众、观众、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从而明白事理。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多途径介入,多形式深入,多层次挖掘,去发现生活中最新鲜、最感人、最生动、最有趣的新闻事件。搜集新闻素材就像奸商一样贪得无厌,角度选择就像税吏百般挑剔,独辟蹊径,洞幽显微,溯本求源,力争做到采访面广,选择性强,搜集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新闻素材,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鲜活有趣、生动感人,吸引受众读者。其次,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正确运用观察是采访中深挖新闻内涵的有效途径。有时我们要采访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单位,或者几件事、几个人、几个单位的基本材料已经很具体了,这是不是就算深入了呢?我看也未必。观众、听众、读者要全面准确地了解事物真相,观察则是记者采访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感性实践到理性认识,从量变到质变,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入,认识深化要有一个过程,而问题的发生发展却常常带有偶然性。记者通过对被采访对象的语言、行动及周围环境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不仅可以充实记者的采访内容,促使记者去思考,而且还可以透过某一现象,发现挖掘深层次最本质的东西,从而写出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新闻。如果不深入观察了解,偏听偏信,可能就会出现虚假新闻,误导听众、观众和读者。记者要敢于冲破表面现象,学会多角度、全方位观察,细心研究,反复思考,力求看得真切,听得仔细,虚心倾听多方面的不同意见,自觉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以免发生失实报道。第三,要做到宏观采访与微观采访相结合。要达到宏观和微观有机统一,就要正确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采访方法。“由此及彼”是通过事物外部联系,在比较中探寻事物内部规律,这里是指联想性;“由表及里”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在研究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这里是指思考的深入性。有人说,采访在问、听、看、访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全面的宏观采访,就算深入了。依笔者之见,这只能算进行了一半的采访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在宏观采访的基础上,还必须有意识、多侧面、多角度进行微观采访,进一步增强采访工作的彻底性和完整性。从而使采访到的素材更具体、更完善、更典型、更生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注重全方位进行调查研究,不当“采访长官”,不当“天外来客”,勇于同被采访对象交朋友,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宏观看微观,从宏观中着手,在微观中探寻,最终使采访活动达到宏观与微观相得益彰、辨证统一。第四,要勤于动脑,注重思考。“新”是新闻最本质的特征,深层思考,则是获取好新闻的前提条件。深层采访时,搜集新闻要抓住一个“新”字,着眼一个“深”字,既要广泛收集了解各种新闻素材,又要勤于动脑,在思考中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同时还要有吃苦奉献精神。有人说,记者采访就像蜜蜂酿蜜般辛勤繁忙。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必须经常不断地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吃得万般苦,方得甘甜果。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克服呆板教条的采访模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琢磨,勤于思考,有分析、有思考。手头采访的素材多了,家底厚实,用时信手拈来,好中选优,优中选最,从而使采访到的新闻掷地有声,呼之欲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要想拿出好新闻,好作品,就要有求实的态度,吃苦的精神,辨证的观点,正确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力求看得仔细,听得认真,采得准确,谨慎认真地对待每一次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