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空蒙诗意浓一赏析宋朝马远的山水画。(赏名画,读故事集)

纵观我国古代书法和山水绘画宋朝已达到顶峰时期,这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

北宋以范宽为代表的山水绘画是写实手法,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绘,全景构图,大山大水有雄健恢宏之美。

山水绘画发展到南宋时期画风突变,以马远、夏圭为代表山水绘画独树一帜,小景构图,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量空白突出景观。这种简洁有力构图,称为“边角之景”,马远别称“马一角。”

从北宋的现实主义绘画转变为南宋的浪漫主义画作,所描绘的是心中的山水,具有文人的诗意。

如果把范宽的绘画风格比喻成粗犷豪迈的陕北壮汉,那么马远的山水绘画风格则是温婉灵动秀美干练的江南女子,吸人眼球,眷恋忘返。

世人熟知的马远作品巜寒江独钓图》。空阔的江面上,有一中年人(形象上看)正在独钓,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有鱼儿正在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

其他若大画面皆为空白,然而这空白表现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给观赏者飘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是绘画艺术上讲究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巜寒江独钓图》与这首诗有关,这就是诗意画。欣赏一诗一画,可以领略“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趣味。

马远的传世名作《踏歌图》。属中国古画,一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淡设色,绢本水墨画。长191.8厘米,宽104.5厘米。

“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口唱欢歌,两足蹬踏,动作自由活泼,与现在藏族的锅庄舞类似。

巜踏歌图》表现的是江南民情风俗的山水画。此画分三部构图,远景危峰屏立奇峰对峙,仿佛几把利剑直插云霄,青翠的竹林与松柏掩映于峰峦之中。

近景清静深秀的山弯里,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一老者刚过小桥,右手扶杖,左手挠腮,摇身抬腿,踏歌而舞,憨态可掬。

随行二老者其中一人双手拍掌双足踏节,另一人抓住前者的腰带,躬腰扭身,舞态可人。后行者肩扛竹棍,上挑葫芦,身前倾腰微弯,和节而踏。

四人动态不一却动律和谐。垅道左边扭头回看的两个孩童给画面增添了童趣,老少相宜人乐丰年的景象跃然于画之中。

垅道两旁潺潺溪水清流回转,兀突的高大岩石挺立,青翠的玉竹和着虬枝多姿的柳树随风拂摆。观者心旷神怡仿佛能侧耳倾听到农民丰收之年的欢歌笑语。

中景空白,云雾缭绕,雾气迷漫,时而蒙蒙细雨绵绵而落。中景与远景天空遥相呼应,气韵生动。

画面顶端,是南宋皇帝赵扩抄录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诗点明了画的主题,亦是宋朝皇帝对丰收景象和太平盛世的企盼。

此画构图新颖独特,虽然不是马远惯用的边角之景,但在具体处理上,已融入边角之景的法则,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

笔法苍润有力,线条流畅劲秀。卧石和秀峰主要是大斧劈皴,远景秀峰夹用些长披麻皴法,岩石凝重,秀峰险峭。

全图设色简练清秀,把环山抱水复杂的景物与六个人物巧妙地安排穿插,层次清晰远近分明,展现了马远清旷秀劲的绘画风格。

马远(生卒年不详,南宋宁宗时期人),字遥父,号钦山,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

马远出身绘画世家,太爷、爷爷、大伯、父亲和哥哥皆为宋代知名画家,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熏陶,后跟李唐学画,取长补短,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马远的艺术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风格独特,富有诗意。马远在当时影响极大,有独步画院之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他的绘画标志着南宋绘画特色。

马远的绘画作品数量较多,但流传至今的屈指可数。《踏歌图》、《梅石溪鸟图》、《石壁远看图》、《高阁听秋图》等大幅作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些小幅真品被台北、上海和美国博物馆收藏,少量作品散落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市场中已不易见到马远作品,偶尔会有收藏家拿出交易。1986年纽约苏富比公司拍卖过马远的巜山水十开册》,作品为绢本,以31.9万美元成交。

“山色空蒙诗意浓”。若把马远的山水绘画风格比喻为“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江南“西子”,你是否已留恋忘返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