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导游词

“半月烟居半月山,松篁荫翳抱东环”,说的就是月山村了,月山村因后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银钩,村庄座落其间,如同山环水合抱的一轮圆月,故名月山。

月山村距离庆元县城57公里,海拔820米,人口1700人,现为举水乡政府所在地。月山村古时是闽浙通衢,有古道和福建省的寿宁、福安、政和以及本省的泰顺、平阳等县相通。明、清时期一度人口繁衍,经济发达,商店林立,一派繁荣景象,并因此建立了“一都上管”。清末至明国初期被称为“逢源镇”和“举水市”。

据史料记载:月山村最早称为东庄,吴诩的母亲李氏,原居松源(今庆元县城),因夫吴伉于公元1000年不幸病故,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带着8岁的幼子吴诩,来到东庄搭寮居住,艰苦度日。东庄的对面是金乡,金姓颇繁,时有凌弱之举。一日,李氏浣纱上游,遇仙人指点,吴氏渐盛,此后故名举溪,为吴氏发祥之地。李氏教诲子孙,要以金姓恃强欺贫,以致家族衰落为前车之鉴,继承和弘扬先祖忠厚善良家风,积善行德,文章济世,以致举水奠基以来,文德武功,代有显人,自吴诩迁入后,吴诩公之孙吴翊(yì)高中熙宁癸丑科进士,官至池州通判,翊公之孙吴淇又中嘉定甲午戌科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可谓文人鹊起,仕宦蝉联,一度被誉为“庆邑之冠冕”。

月山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渊源根深蒂固,经过长期的发展,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月山村著名的“举溪八景”(月山晚翠、云泉晓钟、龙凤两桥、文奎高阁、宝塔东耸、银屏西峙、龙湫灵夜、虎胜奇岩)及“廊桥之乡”、“二里十桥” 的美名与现存国家级保护文物如龙桥、县级保护文物步蟾桥、来凤桥、白云桥和圣旨门、马氏行宫等建筑,构成一幅恬然自足的画卷。

来凤桥:各位游客,现在映入眼帘的就是县级保护文物来凤桥了,相传来凤桥与如龙桥同等构造,后来被火烧毁,现存的建筑是清朝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重建的。据吴懋修著的《举溪记》中记述:“由下溯上又见一桥,若飞若舞,与如龙等者,即新造来凤桥。以其从州县来,故名来凤”的文字。该桥呈东南和西北走向,全长30米,桥宽5.5米,是一座石拱卷廊桥,一***十一间,中设佛龛,上额挂“来凤桥”匾。桥次间有供行人小憩的木凳,桥身高出地面十余米(当地人又称“上桥”)。大家请看,这半圆形石拱,在溪水的倒映下,石拱组成一个圆月形,水从桥洞缓缓流出,原来桥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水从璧玉怀中出,人在莲花瓣上行”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是不是真如这对联所说的形象。

有一个民间传说,说的是如龙桥、来凤桥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举溪两岸同住吴、陈两大家族,我住溪之头,你住溪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饮一溪水,相处得倒也和睦。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不料有一年大旱,吴陈两家为争举溪之水入田灌溉而大动干戈,从此结下宿怨。后来又一个可怕的旱年来了,两家人为了溪水越争越凶,都拿着刀棍对峙在两岸,眼看着前辈人发生过的族斗又要发生。这时,一方想出了比武夺水的办法,结果吴如龙和陈来凤各胜一场,平分溪水,暂时解决了纷争。

这对青年男女也在比武中产生了感情,决定从银屏山上开渠引水,因而两家人同心协力,终于引来了山泉,保住了收成,化解了往日仇怨。第二年的八月十五,举溪两岸喇叭声声,吴陈两家更是喜气洋洋,吴如龙、陈来凤在乡亲们的祝福中,结成了美满的夫妻。为了纪念这喜庆的日子,吴陈两家决定修建如龙桥和来凤桥,让后世子孙和和睦睦,恩恩爱爱。从此,吴、陈两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日子越过越美,越过越甜。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如龙桥的真实面目了吧?别急,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也是一样的,总是让我们迫不及待,我就暂时吊一下大家的胃口。 圣旨门: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景点圣旨门了。圣旨门建于明代,紧挨吴文简祠北侧村口古道上,为木质牌坊,双重檐结构,施如意斗拱,木刻雕花,造型美观精致,结构复杂。相传为古时传送圣旨、捷报之所,达官显贵经此地,均应下轿步行入村。大家也可以试想想象一下,当年吴翊、吴淇他们在这接圣旨的场景,那场面肯定相当壮观。

吴文简祠:大家请跟我来,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吴文简祠,该祠与来凤桥相对,依山傍水。“文简”是因吴姓之祖吴翥曾受唐宣宗谥封为文简先生,后人为追缅先贤,建祠纪念。该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因遭兵焚,后由乡贤吴懋修发动举溪境内的大一公(吴希点)直系富二、富四、富五三房联名创建,清康熙五年(1666年)竣工,历时十三年之久。祠堂前及内部原有大量的牌匾、石碑、桅杆、灵牌、壁画在“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幸好当时祠堂用作粮仓主建筑得以保护,后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文简公后裔和宗亲捐资、献料,把该座古建筑修复还原。1993年经县政府审核批准,列入县级文保单位,1997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祠堂布局分三进,即大门牌楼、正堂、后堂,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长33.4米,宽17.4米,整个建筑造型庄重古朴、美观大方。正门上悬挂“吴文简祠”匾额,两侧挂“文经”、“武纬”匾。两边还分别写有“三让世家”、“延陵望族”等字样(此处可简要说明吴姓起源及延陵郡的来历,见《大济导游词》)从门楼正堂的当间设卵石铺砌的过道(俗称月石),两侧设天井及香灰房,上刻有“大明嘉靖元年”(1522年)的砖刻题记。

正堂五开间,进深六间,明间抬梁式,正上面悬挂“务本堂”的堂号,用于庆典、集会、祭祀等活动。(带至月山村古村图,介绍月山村的布局)。正堂至后堂之间立设天井,鹅卵石铺砌。正面设有石碑三方,正中的石碑上介绍祖先生卒、官职和古墓坐落的位置,左边的石碑说明每年清明祭祀须注意的事项,右边的石碑则载明祠堂建设捐款及祠田情况。两侧设置13级台阶至上,系青砖铺墁,后堂系妥先堂(供放祖先灵牌),该堂依山势而建,重檐歇山顶、高于全村,如同祖宗在上,子孙绕膝。(带游客由右边上左边下)前廊与左右廊柱间设置美人靠。

祠内木质刻花柱础、“

”字斗拱和正堂构造,设计别致,构造复杂,粗犷瑰丽,古貌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昂然,别具一格,其建筑类风格确属罕见。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仅在闽北和浙西南地区尚有少量分布,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和考古价值。

(出门前引导游客观看樟树与后山结合形成的伞形)祠前有一古樟树,枝叶繁茂,亭亭如盖,取荫庇子孙之意。

步蟾桥:(坐车到步蟾桥)现在我们已经在月山村水尾了,眼前的这座桥就是步蟾桥,这座桥虽然没有如龙桥那么有名,但它却是庆元县100多座廊桥中造型最优美的廊桥之一,被当地人誉为廊桥中的“美男子”。此桥距离如龙桥下游约500米,即梅花洋尾,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存建筑为民国六年(1916年)重建。古人对这座桥的取名颇具用意,蟾宫古代指月亮,而月山村因其形似月,而喻之为仙境,从南门进入月山之地必经此桥,意取步入蟾宫之意,也有蟾宫折桂之意(举水科举出仕较多),故称步蟾桥。步蟾桥是举溪上最为壮观、雄伟的一座桥,由石拱券、桥面系统和廊屋三大部分组成,呈南北走向,全长52米,桥宽5.5米,有廊屋十八间。廊屋当心间和东西桥头各为主檐歇山顶,均设有佛龛,当中书“步蟾桥”匾额。神龛两侧有一对联:“村径列雁经龙凤,野渡连虹许步蟾”。桥枋侧上画原有劝人行善行孝的“二十四孝经”。有“孟宗哭竹冬生笋”、“郭巨谋儿天赐金”等典故,无不体现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和至善至纯的人性品质。每一桥枋下则均有一依景而作的赞美月山自然景色的佳句。桥头两侧有数株苍劲挺拔的古树,像是忠实的卫士,紧紧地守护在两边,这些都为此桥增添了不少的景色。

距桥上游50米处的溪中心有一巨石,站在桥上望去酷似一只头朝上尾朝下的卧狮,因此人们称之为“石狮岩”。步蟾桥左侧,古时建有石狮堂(现已失毁)。崇祯元年,该村先贤吴懋修在此巨石上阴刻有“中流砥柱”四大字以明心志,后吴懋修官至明朝兵部司务。荐元塔位于其东侧山岗上,一个直插天宇,一个横卧溪中,互相辉映,别具一番情趣。步蟾桥像是一扇大门,扼守举溪南门。有一联这样描述:“石狮负石桥石兴石镇定举溪南门锁钥,玉兔浮玉宇玉和玉印成半月东道垂轮”。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的完美结合,意韵深远,颇耐人寻味。(引导游客从梅花洋经耕坑桥到如龙桥,简单介绍耕坑桥和观豳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