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有哪些风俗习惯,主要姓氏有哪些?

建筑习惯

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村民一般根据水流走向和山势,选择向阳、背风、抽水、交通便利的平坦山坡建房。

平坦地区的彝族房屋一般是土木结构的瓦房。住宅布局多为三间正房,分别作为厅堂、卧室和仓库,左右两间厢房作为厨房和杂物间,俗称“三房双耳”。正房中间是厅堂,有一个俗称“壶村”的大池塘,池塘上放着一个铁鼎或三个壶石。壁炉是烧饭做饭的地方,也是全家人围着火堆吃饭、聊天、休息、待客的地方。

在彝族的传统民居中,最有特色的是“土帐房”。它以石头为墙基,以砖为墙体或用当地粘而韧的红土夯打,在墙体上架设梁,上盖竹子、树枝、茅草或稻草,上盖一层泥,再盖上细土,洒水压实拍平,制成平台屋顶。“土账房”就地取材,易于搭建,冬暖夏凉,舒适宜人。生活在林区的彝族传统民居是“木屋”。这是一堵用碎原木做成的墙,交叉叠放,屋顶用劈开的木板铺成瓦片,再用石头压制而成,俗称“瓦板房”

饮食习俗

在平坝彝族地区,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是平日的主食,而玉米、荞麦、马铃薯是高寒地区的主食。副食是蔬菜、豆类、瓜果,以及羊、猪、鸡等肉类。

逢年过节,或者有客人来访,主人会杀鸡、羊,甚至杀猪招待客人。同时,他们杀动物不用刀,用手杀鸡鸭,用木棍杀羊、猪,所以俗称“杀兽”,或“打羊”、“打猪”,有趣的是,在宰杀前,主人要提前请客人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府用心和对客人的尊重。做菜时,师傅把肉末煮成拳头大小的块。味道清新可口。它被称为“脱脱肉”,因为它的肉类似于坨,而且是用手吃的。

彝族人嗜酒。男女老少都可以喝。当他们喝酒时,他们经常先把酒倒进一个大碗里。你递给我一小口,我递给他。大家轮流喝这碗酒。因此,人们把彝族的饮酒方式称为“转酒”。

彝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招待客人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着,或者让客人先吃,女主等客人吃完。所以,去彝家做客,一定不能把所有的酒菜都吃光。同时,客人吃完饭离开时,要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感谢。

连衣裙

彝族是一个聪明而有智慧的民族。他们用灵巧的双手装扮自己。此外,彝族还有许多支系,他们的服饰在各地都很有名,很有特色。因此,在中国各民族中,彝族服饰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在金沙江附近的小凉山地区,彝族男女的服装样式简单。男性一般会在额头上留一根三寸见方的发丝,彝族称之为“子儿”,视为神灵能掌握厄运和好运的地方。它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都不能碰它。否则就是对他最大的侮辱,会带来灾难。所以汉人尊称为“天尊”。他们还用三四米长的黑布包裹头部,将头帕的一端卷成拇指粗细的长椎形,彝语称之为“子铁”。因额头左侧较高,显得英气逼人,汉族人称之为“英雄髻”。男的左耳上还戴着一串红黄相间的大耳珠,珠下装饰着红色的丝线。一般穿着窄袖带花边的黑色短上衣,宽褶的看起来像裙子的裤子,下端有长流苏的毛毡。彝族人称这种毯子为“查尔瓦”,由黑色和羊毛制成。它的用途很多:防风防沙,晴天防晒,雨天防水,晚上裹在身上可以当被褥,所以一年四季都有人准备,缺一不可。

凉山地区的彝族妇女的服饰相当优雅。以中青年女性为例。他们用一块绣花的方布手帕蒙住头,将手帕的前端折成瓦片状,盖在额头上,用毛线和辫子扎起来。双耳一般都戴着银耳环和耳钉,领口用银排花装饰。他们穿着刺绣的右排扣上衣,既宽又短,只及腹部。下半身由黑、黄、蓝、白四色围成一条百褶裙,长长的,婀娜多姿,走路时左右摇摆,婀娜多姿。当他们外出时,他们经常穿着黑色的“Chalva”。

楚雄其他地区彝族男子的服饰与凉山彝族不同。他们一般用黑布裹头,而不用“天尊”、“英雄髻”和耳珠。他们通常穿着蓝色或黑色的双排扣窄袖衬衫,衬衫长及腹部,裙子上的两排布纽扣别致有趣。有的还在油包边乡用鲜花装饰。裤子又肥又短,方便上山下地干活。他们的节日服装色彩鲜艳。例如,在火把节期间,许多年轻人戴着帽檐上有红色和绿色绒球的白色帽子,顶上有漂亮毛皮的雉鸡尾巴。据说这是他们动物崇拜观念在头饰上的遗迹。

最美的是少女和少妇的衣服。虽然他们穿的是蓝色的裤子,而不是五颜六色的长裙,但他们的右手衬衫大多绣有各种花朵、云图或几何图案,他们的腰线也镶嵌着美丽的蕾丝。他们特别注意他们的头饰。在一些村庄,妇女戴着看起来像马立克华英或锦鸡的帽子,而其他人则戴着鱼形帽和鸡冠帽,可谓“百花齐放”。

婚俗

彝族的婚姻和爱情奇特而有趣。最有意思的是,举行过“换装仪式”的姑娘可以在“戏场”和心上人做爱,还有媒人说友好吃酒订亲、让新娘挨饿、整夜哭泣、向参加婚礼的客人泼水、抢新娘、洞房打架等传统婚俗。

(1)姑娘换新娘仪式:彝族姑娘进入成年(一般在15岁)时,按习俗举行盛大的“换装仪式”。在换裙子的仪式上,女孩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改成双辫,戴在头上。还需要将原本佩戴的白色吊坠或旧耳坠线撕掉,换上红玛瑙之类的珊瑚珠或银耳环,以示吉祥。最后,女孩脱下了原来的红白相间的童裙,换上了一件绣着蕾丝的上衣和一件黑蓝黄白五颜六色的百褶拖地长裙。穿上新裙子后,女孩可以去“游戏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她的心上人。

(2)抱新娘:按照彝族习俗,新娘出柜时,脚不得着地,否则有儿女不富的危险。照顾新娘的年轻人必须背着新娘,并帮助她上马。回家的路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矩:如果山太高路太窄不能骑马,照顾新娘的小伙子必须轮流背新娘;过河涉水,更需要人背水过河。新娘的绣花鞋绝不能沾水。

(3)洞房打闹:“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不反抗打闹,会被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将来生下的孩子不会得到祖先的认可,死后也无法进入‘冥界’!所以宴席宾客散去,洞房的一对情侣还是打了起来。他们摔着打着,撕扯着衣服,抓挠着脸,洞房里传来的砰砰声把邻居都震住了。

宗教信仰

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他们相信火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和熟食,并摆脱野兽的袭击。彝族人民会堂的火坑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他们一辈子离不开它,所以才崇拜它。彝族人视火为辟邪,带来吉祥幸福的神圣之物。在节日里,人们点燃篝火,围着火堆弹琴唱歌,跳舞取乐,祭拜火,让火在离开人的时候留在身边。火葬时,灵魂回到祖先的出生地,家人为死者立的灵牌放在壁炉旁的前墙上。

(2)彝族还崇拜黑虎的宗教信仰,视黑色为自己的图腾和祖先。彝族人对黑虎的崇拜观念也扩大到崇尚黑色的习俗,认为祖先的灵魂喜欢黑色,所以盖好新房后,必须用烟火熏黑后才能搬进去。火葬习俗:彝族的埋葬方式新颖多样,有树葬、陶葬、石葬、火葬、棺葬等。尤其是火葬和棺材葬比较普遍。

易姓

明清以来,彝汉杂居,交往日益频繁。彝族上层首先使用汉姓和汉名,把自己的“抱衣”称为彝姓。

由于方言的差异,“撮一”和“都”的音译有所不同。“抱衣”又写成伊娜、伊妮、嫩叶、嫩义、娄义等。“杜”又写成后杜、后杜。“抱衣”的中文翻译是“族谱”或“姓氏”。彝族东部方言至今没有统一公认的说法,汉语中也没有合适的对应词。从《易姓》说吧,方便写作。“抱衣”,从意思上理解,其实是表达血统观念的氏族名称。彝族人常把“抱衣”称为家支,也是可以接受的。“杜”即以“”为姓,以“杜”为类。

如今,昭通的彝族人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抱衣”和“文身”的全称,发音都不准确,更不用说解释其含义了。如彝良县龙街乡横堤村就有四个姓罗的彝族,分别是、、、后儿。也可以记住毛恶枝的全称是“马抱衣,语哼毛恶”;娄基之是“一个隐秘的地方搂着衣服,还有一把麻樊楼戟”。奎亨乡村也有1个姓杨的彝族,称为“社寨抱衣,阿约措罗”,巧家县有8个姓安的彝族,其中有两个叫“Cue抱衣,伊都鲁”和“Cue Tue抱衣,德布Am”鲁甸、昭通、大关、镇雄、威信等少数几个彝族家至今还能记得他们的衣服或祷文。

易姓,一般是两句,每句四个字,如上所述。第一句是氏族符号(图腾),包括山川、河流、湖泊、石头、植物,最后一句是祖先的姓名或地名、姓氏。其基本图案:符号(图腾)、来源(服饰)、祖名或地名、族名(彝姓)。比如“马抱衣,语不顺。”可以理解为“毛镝氏族(家族分支)以马(杜鹃花)为标志后划分的祖名;”我的衣服被裹在怀里,我被娄机迷住了。”可以理解为“以麻扇(地名)划分后的密屋(植物名称)为标志的娄机氏族(家族分支)。但由于地名的演变、社会的变迁、古彝语的失传等诸多因素,今天对“抱衣”的理解很难理解,应该只知道它的大概意思。阿迪,黑臀等。《清实录》和《吴梦霁年》中视为人名的,是族姓或彝姓,不是人名,所以黑臀死后有黑臀。

易姓全名中有一个“抱衣”字。凡是问“抱衣”的,就是问易姓,问易姓就是说“抱衣”。“‘抱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只解释为“来源”或“起源”很难理解,要从易姓的世代说起。彝族家庭繁衍时,在第九代、第十一代、第十三代时,要举行分宗族仪式,将宗族关系改为姻亲关系,扩大婚姻范围。它的次宗教仪式“斋戒”仪式规模大,仪式隆重。无论你迁移到多远,所有有你祖先的家庭都必须来参加,他们的根不应该被忘记。首先要做的是祭天拜地,其次是先祭祖。读完祭天先人的经书,占卜取支水(源头)的方向,支家成员准备了一只公羊驮着一个取水的锅,喂了些盐水,赶着去占卜的方向找水。白墨带着两壶纯净水回到羊喝水的祭祀地,用彝语写下取水地点的地理特征和作为象征(图腾)和新枝来源的植物、石头的名称,并在史书上写下新枝的名称。新的“拥抱服”被建立和使用。

彝族的“衣抱”有其重要的社会功能,所以一旦建立,其家庭成员必须牢记在心,严格保密,不允许流传。总结一下,“抱衣”有以下作用:第一,用来判断是不是一家人。由于同一家族的人四处流浪或迁徙,子子孙孙长期不联系,避免了同一家族的人通婚。二是用来判断地位的高低,防止与非贵族或根不正的人通婚。“都都”只是用来盘问家族和骨骼,不允许和无家可归的人通婚。“抱衣”和“杜”是彝族等级社会的自觉产物,民国时期仍有残存的表现形式,今已消失。

彝族在明朝洪武年间开始使用汉姓。朱元璋给水西以哀崔“安”姓,宁州土司“陆”姓。其他土司及土司阶层以下的人,先后附加了安、陆等姓氏。如乌沙土司安、乌蒙、东川土司鲁等。所以彝族有很多安姓、鲁姓等。土司莽布“龙”姓的由来不详。彝族所用的汉姓,除了封建皇帝赐姓外,还有以下来源:一是当地汉族官员认为彝族“家无姓”不便于管理户籍和收税,便以“百家姓前八字”来赐姓。二是由氏族图腾转化而来,如“阿鲁”译为“宋”,谐音为中国姓氏“张”。第三,易与汉族同居,为方便交流,冒充邻居汉族姓氏。所以彝族的汉姓,总是和当地大部分的汉姓一样。4.彝族妇女与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所生子女多随父姓,如屈、乔、范等。总之,彝族汉姓的起源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彝族的“马”姓祖先,就是没有被清军打死的分配给作家的奴隶的后代。为了应付局面,马暂时成了“家奴”,事后被释放,“以附其姓”。但都是对汉族社会开放的,具有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彝族开始使用汉姓,姓氏是“双轨制”(明用汉姓,暗用彝姓)。但一个汉族姓氏之后,往往会有几个彝族姓氏。所以中国人姓相同,“服”与“忠”不同,可以无拘无束地结婚。比如威宁有安六姓,乔家安八姓,陆(卢)13姓,宜良罗六姓。1988昭通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调查彝族姓氏:143彝族姓氏,74汉族姓氏。虽然不是很准确,但说明彝族姓氏比汉族姓氏多,符合昭通地区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