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庙号和皇帝号谥号?
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殿号、谥号是最高统治者死后加上的爵位,是后人对已故皇帝的称呼。
从西汉到隋朝的皇帝通常被称为谥号。
从唐朝到元朝的皇帝经常称之为寺庙。
年号是纪在位那一年的最高统治者的名字。
明清两朝的皇帝,常以年号称呼。
尊称是皇帝在位期间官员给予的尊称,也作为皇帝的称号。
尊称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尊称的数量不一,往往在有事时累加。
称呼时,习惯上使用你头衔的第一个词。
2.谥号
古代的皇帝、诸侯、大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活行为,给他们一个褒贬善恶的爵位,称之为谥或谥号。
皇帝的谥号一般由礼仪官讨论;谥号是朝廷给的。
一般谥号,文学士或隐士,由其亲友、学生或老藏家加赐,称为私定,与朝廷颁赐不同。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头衔常常与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例如,汉高祖是庙号,杨迪是谥号,乾隆是年号。
一般谥号,最早的皇帝,用的比较多。后来寺庙名称也多了起来,但到了明清时期,称谓往往更加深入人心。
3.寺庙编号
宗、太武是中宗,武丁是高宗(可能是毛)。
寺庙名字一开始是很严格的。按照“先人有功德,先人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具有治理国家能力的先人和继承人。
周代建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最终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除。
连谥号制度在秦朝都废除了。
汉代以后,承袭了庙号制度。
汉朝对加庙号非常谨慎,所以很多皇帝都没有庙号。
刘邦为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起称高祖,后人常用),谥号为高皇帝(丧礼中无“高”二字,因自以为功最高而封为汉太祖)。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了刘邦,谥号继位皇帝,都有“孝”字。
汉朝皇帝都有谥号,但很少有人有庙号。
称呼时,殿号往往放在谥号之前,与谥号一起构成亡帝的全称。
传统上,在唐朝之前去世的皇帝一般简称为谥号,如汉武帝和杨迪,而不是寺庙名称。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人物的加长,改名为寺名,如唐太宗和宋太祖。
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祠堂申报祭品时所尊称的名称。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