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小学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教好这部分知识,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理解题意是准确回答应用题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先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问题中的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可以要求学生边读问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条件和问题或者用线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为了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我经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计算。比如:①图书馆有3000本科技书和故事书,科技书的数量是故事书的2/3。有多少科技书籍?②图书馆有3000本故事书,科技类图书的数量是故事书的2/3。有多少科技书籍?问题1有3000卷,问题2的3000卷是一样的,所以计算方法不一样。如果经常练习这类习题,很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第二,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习惯于模仿老师和例题的解答,机械地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他们理清解题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方法,就是分析应用题中想要的问题。先考虑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可以在问题中找到未知的条件。比如A车一次运300公斤煤,B车比A车多运50公斤。这两辆车一次运多少公斤煤?指导学生听写两辆汽车一次需要运多少公斤煤?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车A和车B)?问题中列出的条件,已知(甲车运)和未知(乙车运)哪一个,先求什么(乙车300+50=350)?那你想要什么(两辆车共用多少公斤煤,300+350=650)?综合法是基于应用问题的已知条件,通过分析推导出问题中所需的问题。举个例子,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已知汽车A载有300公斤煤,汽车B比汽车A多用了50公斤,就可以算出汽车B的煤的重量(300+50=350)。以这种条件,两辆车能装多少公斤煤?(300+350=650)。通过上述问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无论是解析法还是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结合起来,所问问题是思维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基础。
三、易混淆问题的对比分析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比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一个已知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这个数的应用题往往让学生感到困惑。第一,他们分不清是用乘法还是除法;第二,计算时不需要加括号。所以可以安排下面这组问题进行对比教学。①果园里有240棵梨树,苹果树占梨树的1/3。有多少棵苹果树?②果园中有240株梨树,占苹果树的1/3。有多少棵苹果树?③果园里有240棵梨树,苹果树比梨树少1/3。有多少棵苹果树?④果园里有24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1/3。有多少棵苹果树?⑤果园里有240棵梨树,苹果树比梨树多1/3。有多少棵苹果树?果园里有240棵梨树,比苹果树多1/3。有多少棵苹果树?比较两个数时,后一个数为标准数,前一个数为比较数,即与谁比较谁是标准数(通常标准数为1)。给定一个数,求它的分数和已知数的分数,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的相似之处有:(1)已知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分数;不同的是,前者是从已知的标准数中求比较数,后者是从已知的比较数中求标准数。问题1、3、5都是苹果树和梨树的比较。梨树数是标准数,苹果树数是比较数,梨树数已经知道了。因此,它们通过乘法运算属于前一类。问题②、④、⑥都是梨树和苹果树的比较。苹果树数是标准数,梨树数是比较数,苹果树数是标准数,梨树数是比较数,苹果树数未知。所以按划分属于后一类。1、2题中的比较数在标准数中的分数是已知的,所以计算时不使用“括号”,3、4、5、6题中的比较数在标准数中的分数是未知的,需要加上1的分数,减去1的分数才能得到,所以计算时需要“括号”。
第四,引导学生自制应用题,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重视自制应用题的教学,是重要环节。在教低年级简单应用题时,让学生知道一道应用题的一般问题由已知条件和要问的问题两部分组成,这样就可以填空了。比如,(1)校运会女运动员153人,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37人。(填空题)(2)学校举办运动会,有153名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填写适当的条件)高年级要引导学生自己写应用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写,了解和掌握各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比如1,按照指定的公式:比如按照公式240×1/3=?编一道应用题。2.把一个应用题改编成另一个:如果我班有45个学生,女生占2/5,那么女生有多少?把它变成一个寻找给定数字的分数的应用问题。3.指定题目类型,编译题目,比如编译反比例应用题。如何教孩子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李因,罗汉中心小学,我的方法已经被我的侄女验证过了。我从她四年级开始教她这个方法,说这个方法可以让她从一年级受益。总的来说,女生逻辑思维差,数学对她们来说比较难,但也正是因为我的方法,她的数学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她自己也多次表示要感谢我的这种方法。
现在我侄子小学四年级,他开始问我这方面的数学题。我开始用这种方式教我的侄子。以下两个问题是他今晚问的。我就以这两个题目为例来谈谈我的方法。
问题1:某商场女员工比男员工多60人,女员工是男员工的3倍。这个购物中心有多少男女员工?问题2:父亲比儿子大27岁。四年后,父亲比儿子大四倍。父亲现在多大了?我跟侄子说,你把“比”“是”当“=”,“多”“大”当“+”,“少”“小”当“-”,“几次”当“几次”。然后根据问题的意思用文字一步步列出关系。
比如第一个问题中的“女员工比男员工多60”,可以写成“女员工=男员工+60”,缩写为“女=男+60”;“女员工数是男员工数的3倍”可以写成“女员工数=男员工数×3倍”,缩写为“女=男×3”。这样,我们在第一个问题中很容易地列出了两个关系:女性=男性+60 (1),女性=男性× 3 (2),然后教他把(2)代入(1)得到:男性× 3 =男性+60 (3),然后教他从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可用:2男=60 (4)解法:男=30 (5)然后把(5)代入(1)或(2),可用:女=90 (6),这样题目就可以很容易地向他解释了。第二个问题只是略有改动,解释也差不多。我的方法主要有两点:第一,把“比”、“是”当作“=”,“多”、“大”当作“+”,“少”、“小”当作“-”,“次”当作“X”。第二,用文字列出数学关系。其实小学数学应用的难点就在于这两点。第一,问题的意思不太好理解,他们有时不知道“多”和“大”应该是“+”还是“-”;“少”和“小”应该是“-”还是“+”;“几次”应该是“X”或“∫”;“Bi”和“Yes”前后的未知数反过来。第二,他们没学过代数,或者只学过解一个未知数——“X”的方程,不会列举关系。如果我们教他们把未知量设定为“x”、“y”、“z”,他们会非常无法理解和接受。但如果我们直接用题目中的词来列举数学关系(即直接用题目中的“父亲”、“儿子”、“女工”、“男工”等词作为未知数来列举数学关系),他们会很自然地理解。然后教他们简单的解方程技巧,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方程解法一般都很简单。我的方法的第二点——“用文字列举数学关系”可以说是数学应用题从算术解到代数解的中间过渡阶段,而我们小学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缺少这个环节。正是因为缺少了这个环节,我们的老师很难把这类数学应用题的算术解法的原因和求解过程讲清楚,导致我们的学生很难理解一些算术解法,不仅是学生,就是作为“大人”的家长也很难理解。而我们的家长在面对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时,用高一的代数方法很容易解决,却很难把算术方法解释清楚。所列的算术方法通常是根据代数方法演化而来的,即在用代数方法求解“X”和“Y”的过程中,不进行微积分运算,只进行推导,最后的推导作为算术解。
而用我上面的方法给孩子讲解,可以让孩子有一个从算术解到代数解的适应过程。其实我们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最大的败笔就是缺少“用文字列举数学关系”这一环节。学生用算术方法很难,用代数方法求解很容易。这是一种完全折磨学生的教学方法,却美其名曰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这种练习方法,而是一个从算术方法到单词方法再到代数方法的递进过程。我的这个方法,是我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算法解法和高一学习代数方法的折磨下悟出的一个方法。我呼吁家长和老师用这种方式教你的孩子,弥补我们小学数学教育的一大缺陷。也希望教育部能接受这种方式,让它走进课堂,减少对我们孩子和家长的折磨。如何教孩子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李因,罗汉中心小学,我的方法已经被我的侄女验证过了。我从她四年级开始教她这个方法,说这个方法可以让她从一年级受益。一般来说女生逻辑思维差,数学对她们来说比较难,但也正是因为我的方法,她的数学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她自己也多次表示要感谢我的这个方法。现在我侄子小学四年级,他开始问我这方面的数学题。我开始用这种方式教我的侄子。以下两个问题是他今晚问的。我就以这两个题目为例来谈谈我的方法。问题1:某商场女员工比男员工多60人,女员工是男员工的3倍。这个购物中心有多少男女员工?问题2:父亲比儿子大27岁。四年后,父亲比儿子大四倍。父亲现在多大了?我跟侄子说,你把“比”“是”当“=”,“多”“大”当“+”,“少”“小”当“-”,“几次”当“几次”。然后根据问题的意思用文字一步步列出关系。比如第一个问题中的“女员工比男员工多60”,可以写成“女员工=男员工+60”,缩写为“女=男+60”;“女员工数是男员工数的3倍”可以写成“女员工数=男员工数×3倍”,缩写为“女=男×3”。这样,我们在第一个问题中很容易地列出了两个关系:女性=男性+60 (1),女性=男性× 3 (2),然后教他把(2)代入(1)得到:男性× 3 =男性+60 (3),然后教他从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可用:2男=60 (4)解法:男=30 (5)然后把(5)代入(1)或(2),可用:女=90 (6),这样题目就可以很容易地向他解释了。第二个问题只是略有改动,解释也差不多。我的方法主要有两点:第一,把“比”、“是”当作“=”,“多”、“大”当作“+”,“少”、“小”当作“-”,“次”当作“X”。第二,用文字列出数学关系。其实小学数学应用的难点就在于这两点。第一,问题的意思不太好理解,他们有时不知道“多”和“大”应该是“+”还是“-”;“少”和“小”应该是“-”还是“+”;“几次”应该是“X”或“∫”;“Bi”和“Yes”前后的未知数反过来。第二,他们没学过代数,或者只学过解一个未知数——“X”的方程,不会列举关系。如果我们教他们把未知量设定为“x”、“y”、“z”,他们会非常无法理解和接受。但如果我们直接用题目中的词来列举数学关系(即直接用题目中的“父亲”、“儿子”、“女工”、“男工”等词作为未知数来列举数学关系),他们会很自然地理解。然后教他们简单的解方程技巧,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方程解法一般都很简单。我的方法的第二点——“用文字列举数学关系”可以说是数学应用题从算术解到代数解的中间过渡阶段,而我们小学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缺少这个环节。正是因为缺少了这个环节,我们的老师很难把这类数学应用题的算术解法的原因和求解过程讲清楚,导致我们的学生很难理解一些算术解法,不仅是学生,就是作为“大人”的家长也很难理解。而我们的家长在面对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时,用高一的代数方法很容易解决,却很难把算术方法解释清楚。所列的算术方法通常是根据代数方法演化而来的,即在用代数方法求解“X”和“Y”的过程中,不进行微积分运算,只进行推导,最后的推导作为算术解。而用我上面的方法给孩子讲解,可以让孩子有一个从算术解到代数解的适应过程。其实我们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最大的败笔就是缺少“用文字列举数学关系”这一环节。学生用算术方法很难,用代数方法求解很容易。这是一种完全折磨学生的教学方法,却美其名曰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这种练习方法,而是一个从算术方法到单词方法再到代数方法的递进过程。我的这个方法,是我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算法解法和高一学习代数方法的折磨下悟出的一个方法。我呼吁家长和老师用这种方式教你的孩子,来弥补我们小学数学教育的一大缺陷。也希望教育部能接受这种方式,让它走进课堂,减少对我们孩子和家长的折磨。1方程和不等式的应用教案
一、【知识】列方程(组)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列不等式(组)解决应用题,应用题的主要类型。
2.【大纲要求】能够用方程(组)和不等式(组)解决应用题。
三、内容分析列举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一)找出问题的意义和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一个(或几个)未知数;(二)找出能表达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或几个)等价关系;(iii)根据找到的等式关系,列出所需的代数表达式,从而列出方程(或方程式);(iv)求解该方程(或方程组)并找到未知量的值;(五)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