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因为少数公务员的行为导致对公务员队伍的污名

不可否认社会对于公务员的评价是摆在国家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因为种种评价指向了公务员的作风建设、激励机制、薪资体系、社会地位、综合素质等诸多方面,这似乎已经关系到这一群体的“自尊”和社会地位,对这一群体的工作情绪或多或少地产生着影响,如此必定涉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笔者认为评价“公务员”需要整个社会的理性和辩证。

第一,公务员里有“害群之马”,但其并不等同于“贪官污吏”、“特权思想”、“霸道主义”。群众的“仇官”情绪由来有因,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特权思想、霸道作风大大折损着群众对“公务员”的信任感和友好度,直接并主要生成了一切有关“公务员”的差评,但人们要理性认识到这样的人占少数。若想“改善”这一现象,需要党和政府更加切实有效地落实“从严治党”,不仅在法律上对违法犯罪现象进行惩治,更要在整顿作风和道德建设上多有作为。

第二,公务员有“隐性收入”,但不是所有“公务员”都端着“铁饭碗”衣食无忧。有关基层公务员做兼职增加收入的报道大家都有耳闻,对此做法我们不做褒贬,但由此发现公务员队伍的薪酬体系除了要“论资排辈”,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合理因素,广东一名公务员讲到自己“收入7年没涨,职级7年没变,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加同事’”,一句话道出很多人的心声,一个刚刚毕业不久考取公务员的年轻人说,每次他对同学说自己工资貌似是全班最低的时,都会迎来大家“打死都不信”的回应,让他哭笑不得。事实上,一些特殊岗位或特殊地区的基层公务员工资确实是“房贷+养娃+基本生活开销”便约等于“月光族”,如果遇到什么大病大故也会捉襟见肘。

第三,“公务员”里确实有人“闲成猪”,但也确实有人“累成狗”。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是“工作稳定、八面玲珑、端着茶杯看着报纸挠着头皮屑……”,实则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反而是靠想象和片面评价建立起一些标签贴在他们身上,作为公职人员,收入和家庭信息都是秘密,游离于公***舆论之外,这样的体制形成的形象隔膜使得其被神秘化和陌生化。其实在这个群体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歌词常常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大和尚说挑水我挑得最多,小和尚说我年幼身体太单薄,老和尚说我年老不口渴……”,结果便是“不挑水的日子还是一样过”,那么这种景象如果持续下去甚至升温,这个社会将如何发展恐怕真的会有太多变数了,甚至说“国将不国”恐怕都不过分。

第四,“公务员”里有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才会加入,但依然有人有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追求。随着中央一些政策的出炉,一些地方诱发了公务员辞职潮,人们开始担忧公务员队伍如何“留下精英”,不排除极少的人是因为“日子不好过”了而退出,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带着消极的思想进来的,也有一部分人因为看到这个队伍对个人发展的消极因素对离开“蓄谋已久”。人们开始期冀“挤出去”的都是寄生虫,留下来的都是奉公者,这个观点很有道理,但也要认识到,一部分已经“有资有辈”并可以混日子过的人是一定不会冲动地辞职的,当然这部分人在少数。对“八项规定”等政策有所抗拒的人绝对占少数,公务员里大部分人是对近期中央的这些政策欢呼雀跃的,他们认为不为一些官场里务虚的负担所累,才能够“踏踏实实做事、清清静静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只有扫除了不正之风,才会撕掉无端贴在自己身上的那些负面“标签”,这对于社会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很多从事公务员的人收入不高,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们需要更多的精神激励,然而其面临的却是公务员被“污名化”的问题,少数人的不良印象被投射到了整个公务员群体上,这种势头急需遏制,需要多方的***同努力和理性对待,仅靠一个年轻公务员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显然支撑不了这个队伍的长远和健康发展。有评论称“精英都当官并非社会合理分工”,也有人质疑“一批批优秀的年轻人纷纷参与坐机关、写材料、下通知、跑腿办事等相对简单的一般政务工作是否也是一种人才浪费”,这些声音都发人深省,如何在公务员队伍里清除害群之马、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给有想法的人更为广阔的舞台发挥潜能、给年轻人更健康的空间去奋斗和成长等等问题摆在面前。人们对“公务员”的看法会映射出其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因此,希望党和政府在使“公务员”慢慢脱离“污名化”、还“公务员”于“清白”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与社会认同,以及让公务员回归一个正常的职业方面加快努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