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元宵灯会的特色

众鑫灯笼是集汉族民间竹艺、编织、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为一体的造型艺术。完全手工制作,设计独特,造型美观精致。关于花灯的工艺,在忠信地区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客家花灯歌——“忠信花灯/善制/下圈以上广意/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飞裙/长命百岁”。

中新灯会和传统灯会元宵节有着相同的渊源,但也有着各自的独特性。中国的灯笼形式一般是吊灯、座灯、壁灯、灯笼灯笼,一般用竹子、金属、丝绸、缎子、绢缨、玻璃、亮球、玉佩、绢缨、羽毛、贝壳等材料制作。忠信灯笼只是用竹子和纸做的,竹子是忠信盛产的苗族竹子,纸是喜庆的红纸;形式上只有一种吊灯,座灯和灯笼极为少见,壁灯则不然。从品种上来说,元宵花灯有荷花灯、吉祥灯、猴灯、羊灯、花灯、龙灯、蝴蝶灯等等。有十四种忠实的灯笼,如冠军灯,学者灯,丝绸灯,人参灯,莲花灯,五福灯,龙凤灯,伯公灯,儿子灯,宫灯,紫色灯,门廊灯和磨灯。元宵花灯在造型和结构上有牛形、龙形、狮形、花船、蝴蝶、虾、鱼、龟、偶像、观音、天仙、八仙、罗汉、仿真人物等。众鑫灯笼的独特结构是所有的灯笼都只是均匀的圆柱形。众鑫灯笼从上到下分为三部分:灯罩、灯体、灯裙。灯体竹框分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从里到外有2到4层。大尺寸直径12米,最小40厘米。灯笼裙是忠实灯笼最独特的地方,是区别其他客家灯笼的精髓。所谓“轻裙”,就是用红白纸剪成的长条。长条2-8 cm宽,分两层,内层轻裙白色短款,外层大红色长款。把灯笼裙贴在灯笼下部,就是给灯笼穿裙子,带裙子的灯笼就正式完成了。与红色、白色和长流苏相比,灯笼显得大方、优雅,非常漂亮。

做灯笼,要先扎框,再剪纸,剪图案,粘贴装饰。灯笼老艺人赖师傅说,做一个高档灯笼差不多要一个星期,可见灯笼的制作工艺有多复杂。忠信花灯区别于其他客家花灯最显著的特点是,忠信花灯大而精致,裙摆很长,上下完全贯穿,可以一次性使用。最后一个特点是由于忠于灯笼的习俗。忠臣放上灯笼后要点着,否则会被视为不吉利。

在过去,点灯习俗的整个过程非常复杂,包括六个环节:放灯绳、买灯、迎灯、点灯、加温、融化。这些要求非常特别和虔诚。

放轻绳。只要是有男小孩的家庭,来年要点灯,就要在除夕前在祠堂的横梁上挂一根自制的粗麻绳,俗称“灯绳”。灯绳的另一端系在祠堂的柱子上,绳端贴着写有“新人”名字的红纸。这样,年前村里的人就知道谁家要点灯了,就要计算准备多少礼物。就像孩子满月的习俗,如果是男人一生中举行一次,有钱的家庭往往会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就放上灯笼,没钱的可以等到家里有钱了再放,所以经常会有父子一起放灯笼的有趣故事。所以把灯绳放在横梁上时,一般都是按代挂定位。先挂上厅主梁,再挂副梁,再挂下厅,摆放有序。但是,以前在多生孩子的时代,有人半夜起来抢位置。他们以为谁抢到了上堂主梁的位置,孩子长大了就有出息了。

买灯。买灯笼是在正月初九,这是几代人既定的日子。灯笼的主人在灯笼街观看各种各样的灯笼。如果他看好水,就会让卖家出价。卖家价格的尾数一般有“9”字,表示吉祥。灯主一般会买两盏以上的灯笼,一盏挂在自己家里,一盏挂在老房子的祠堂里;如果老房子的祖先起源于其他老房子,也要在起源的祠堂里挂一盏灯。

欢迎光明。农历九月初九也会举行迎灯节。客家人视灯笼为圣物,圣物是要在村里隆重接待的。当花灯师傅回家时,为了显示他的巨大气势,村口准备了一支迎花灯队伍,点燃鞭炮,锣鼓齐鸣,舞龙舞狮。场面十分壮观。迎着灯进了大门,灯主开始接受村里老人们的祝福——“天鼎花灯美丽明亮,男女老少喜气洋洋;送你家挂晋亮,富贵永旺”(客家话)。这时候的灯笼主要是红包奖励灯笼。打开灯。点灯一般在正月十三举行。一、灯笼主人在灯笼里系上柏叶、红巾、缎带、百颗芋头籽、大葱、大蒜,让新人聪明好学,许多孩子有福了。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灯笼贴在灯笼盖上,它的内容是一些好运,增添幸福和祝福;然后,把灯笼放在祠堂上,点亮灯笼里的灯,祈求百姓兴旺。灯笼主人摆好三件供品,灯笼主人的妻子或母亲抱着新人的家人一起祭祖。然后,灯笼用灯绳系好,灯笼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升起,稳稳地挂在祠堂的红梁上。在那一天,灯笼主要用于宴会,亲戚朋友带着鞭炮、新衣服或实用的毯子和被子来祝贺他们,并聚集在一起在鞭炮中“喝灯笼和酒”。当晚,更是热闹非凡。村里的年轻人跳着用稻草和香烛绑着的香龙,到每一个灯笼主人的家里,祝贺他加丁发财。这个时候,灯笼的主人就会爽快地给这个龙队发红包。不管主人有钱没钱,都会买一大堆烟花在这一夜燃放,这意味着新人将来一定会出彩。

从点灯到熔化期间,灯主每天晚上都要“点灯”,也就是给灯加灯油(村子通电后,人们一般用电灯代替火灯,称之为“长明灯”),以延续香火,希望家庭兴旺。

暖灯。一般在正月十六或十八,灯笼主人带着三样供品到祠堂祭祖,由族长组织全体村民用家族公款为灯笼主人设宴,庆祝家族新添贵人,并为家族的成长干杯。

打开灯。点灯环节一般在正月二十,最晚在二月二;其他人在正月十六或十八把暖灯和融灯放在一起。开灯是点灯结束前的高潮。开灯前,村里的孩子提前聚集在祠堂等候。随着灯笼主人慢慢放下灯笼,他们争先恐后地争抢灯笼上自己早就喜欢的小饰品,比如小镜子、漂亮的图案、丝带等。妇女有时会带着孩子抢劫,大多是没有生过孩子或生了几个女孩没有男孩的妇女。他们抢了几百个芋头,柏灯笼等等。有时候他们一不注意,灯笼主人家的灯绳也会被抢。放灯笼时,灯笼主人有意让灯笼忽高忽低,让比赛现场更加热闹;随后,灯笼主人将孩子们拆下来的灯笼碎片与吉祥草堆放在一起,由宗族里儿孙满堂的老人点燃焚烧。燃灯之前主要是准备“铺丁火”,而用于“铺丁火”的竹柄是事先特意做好的。年前,家里人把竹子砸了,泡了,晒干,切成两米左右,用柏叶在竹子中间扎了一圈红纸。当红玉髓草和灯笼碎片燃烧时,灯笼主人会在燃烧和鞭炮声中点燃竹柄,然后送回家。这叫“传光”,意思是丁火被分割,代代相传。

给忠臣点灯的古老习俗表达了忠臣孝顺祖先的感情,大大增强了宗族间和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一传统习俗载体极大地促进了信仰灯文化的保护、弘扬和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民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07年4月,忠灯习俗被正式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灯笼以其古老的形式流传了数百年,承载了数百年来信众的生活史、生活和精神世界。笔者认为,其实任何客观对象本身都没有任何意义,都是一种赋予人类意识形态或精神内涵的需要发泄的寄托。信众的恐惧,从信众点灯习俗可见一斑。他们害怕死亡,害怕疾病,害怕大自然带来的不稳定。新生婴儿的生命非常脆弱,人们害怕这个幼小的生命受到伤害;所以,信众把对生命的恐惧寄托在灯笼上,希望孩子上了灯笼后消灾解难,多财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