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张家口市、张家港市地名的由来?
1 张家界
张家界早先并不叫张家界,叫青岩山,那时,青岩山上也没有姓张的人家。为什么后来又叫它张家界呢、这事儿,还得从汉留侯张良说起呢!
相传,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滥杀功臣。留侯张良想到淮阴侯韩信死前讲的那句话:"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不禁打了几个寒颤,便想效法当年越国范蠢,隐匿江湖。可是到那里去好呢?入江淮,乃刘氏腹地;至留县封国,不能久安;秦岭、巴山,虎豹成群,不是养生延年之处;西北方,匈奴骚扰......他思来想去,只有到南方,找赤松子仙师去!昔日三间大夫屈原被放,曾游荆州、武陵,还给沅、澧二水诸名山留下了许多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想那里必有人间仙境,必多养生乐趣,于是,他便循着赤松子的足迹,上了天门山。以后,又辗转登上了青岩山。这里别有天地,正是张良要寻求的。世外仙境"!从此,他便在这里隐居下来,修行学道,并留下了一脉张氏子孙。据说,张良为了让青岩山水更美,曾在青岩山南侧植了七棵杜仲树。这七棵杜仲树长得又高又大,就象七把巨伞,撑在半山腰。
述不知张良有喝杜仲茶的爱好。为什么呢?因为杜仲具有补血和强壮筋骨的作用,对于经常久坐,腰酸背疼很有帮助,男女都可以喝,若是女性朋友还可以在生理期的末期与四物汤一起喝。
医学研究证明:杜仲除传统的医疗功效外,并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可降低高血压病人血压,预防正常人血压升高,改善高血压病人头晕失眠症状。杜仲叶有免疫促进与镇疼作用,尤其对心脏又明显的增加冠状脉流量的作用,确实明显改善胸闷等症状。杜仲叶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用药。杜仲树皮却没有这一作用。?
杜仲茶可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睡眠,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降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脑细胞活力,增强记忆力,促进学习,改善性功能。杜仲茶可降低中性脂肪,促进新陈代谢和热量消耗,使您轻松减肥。此外杜仲茶尚能通便。杜仲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在中国古代被视为茶中名品。
许多年后的一天,一个叫张万冲的朝廷官吏,穿起长袍马褂,乘起八抬大轿,带着妻室儿女,上青岩山游玩。当他看至(这七棵杜仲树,象巨人般立在那里,顿起邪心,便想以这七棵树为界,把青岩山这块神奇的土地,通统划为己有。于是,他请来一名雕刻匠,要他在每一棵树上雕刻一个大字。这雕匠刻呀、雕呀,七七雕了四十九天,才刻成七个大字:"指挥使张万冲界"。字刻完后,张万冲偏着脑壳看了又看。他一边看,一边念,一边笑:"嘿嘿,这下好了,万古千秋,归吾所有!"当下,他贴出门板大的告示,规定以七棵杜仲树为界,方圆五十里,从锣鼓塌至黄石寨,从朝天观到止马塌,一概禁止通行,违者砍头。并将山寨上所有张氏家族都赶走,他张万冲一脉要在这仙山福地繁衍生息!他的这道禁令,害得周围的百姓连打柴放牧都得绕道走,害得张氏族人携儿带女,流离失所。
有一天,猎户张家雄进山赶老虎,恰从七棵杜仲树下路过,他见每棵树上都流着黄水,如泪人一般。张家雄最初感到惊奇,不知道杜仲树为什么会流泪,后来他看到了"指挥使张万冲界"七个大字,才恍然大悟,他顿时火冒八丈,猛地拔出猎刀,"嚓嚓"几刀,将"万冲"二字,改成了"家雄"。又"嚓嚓"几刀,把那块告示牌劈得稀巴烂!
张家雄的这一举动非同小可,寨里寨外的人们齐声叫好,只有张万冲气急败坏,暴跳如雷。他调来三百亲兵,把青岩山一带围得水泄不通。他四处抓人,八方搜山,捉不到张家雄,就在寨民头上出气。他把寨民赶到杜仲树下,声言要用大家的人血染红那七个大字。正危急时,只见树上闪光,树口十吐云,树枝嘶叱,树干上突地喷出七股桶大的黄水,直朝着张万冲的人马射来!一霎时,狂涛巨浪,铺天盖地,把张万冲三百兵马一齐卷进金鞭溪去了!寨民们见此阵状,吓得一个个忙对着杜仲树作揖叩头,呼天叫地,求苍天保佑。这时,猛听得云头上有人发下话来:"寨民民们听着:此地本是天造地设,人间仙境,哪能容得张万冲这个不肖子孙横行!吾神已令白果仙人将他葬人海底。此地现归张氏***同所有,永世永代生息!"说罢,他将拂尘往七棵杜仲树上一指,只见七棵杜仲树上立即现出了"人间仙境张家界"七个金灿灿的大字。众人抬头一看,只见那仙人一副书生模样,头挽高髻,身穿麻衣,鹤须童颜,一派仙风道骨。人群中有几个懂学问的长者,一见大频惊说:"那不是跟赤松子大仙同游天门山、青岩山的子房公公么?"众人听了,忙一齐伏地礼拜。那仙人轻甩水袖,笑盈盈地隐人茫茫云海,向黄石寨方向飘然而去。
因为是张良仙人赐名,此后,人们便把青岩山叫做"张家界"。
2 张家口
张家口旧名张垣,曾名喀拉干(蒙古语),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保定市,东邻北京市,东北与承德市相连,西与山西省接壤,是京包线上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京张高速公路的终点,境内也有丹拉高速公路,是河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要冲,是连通中国西北、蒙古和北京的重要通道和货物集散地、军事要地与陆路商埠。长城在此有一道关口,著名的大境门是长城的主要关口。张家口市是河北省辖市,原辖4区(桥东、桥西、宣化、下花园)13县(万全、怀安、宣化、阳原、蔚县、涿鹿、康保、沽源、张北、崇礼、赤城、尚义、怀来)。现为六区十三县。
张家口人类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宣化县王家窑遗址可将其追溯到原始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就发生在张家口的涿鹿和怀来一带。
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后来向东迁徙,沿着北洛水南下,到现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再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边,向东北走,最后定居在涿鹿附近。
炎帝部落的发祥地约在今陕西的渭水上游一带。其东迁路线是沿着渭水东下,顺着黄河南岸向东,到达今山东一带。
蚩尤部落,史书上又称九黎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东部的夷人部落。他的活动范围大致是北自山东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东达海边。
炎帝部落东迁的结果,在山东、河南一带与原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冲突。经过长期的斗争,炎帝部落被打败,逃往涿鹿投靠黄帝部落。这两个部落联合起来与蚩尤部落在涿鹿进行了战争,结果蚩尤被打败后逃到冀州一带,被杀死。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不久,因炎帝部落要争做霸主,于是炎、黄部落又发生冲突,大战于阪泉(今怀来一带)。结果炎帝被打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
战后,炎帝部落归顺了黄帝部落,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员,进一步结合。以后,又向南发展,进展到黄河流域一带定居下来。春秋以来,这些中原地区的居民自称“华夏族”和“炎黄子孙”。
张家口之名始于明代,而对张家口城区的由来至今无一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移民屯边”说:“张家口之名始于明代。由于连年战争,河北人口锐减。明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充实京畿人口,巩固边防,增加兵源,于永乐二年(1404年),有计划地从山西人烟稠密的县、区,移民到张家口、宣化一带,由官方筑起土堡,以居新迁之民”。
(2)“都城北移”说:“堡子里建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是张家口城市发祥地。根据杨润平介绍,明朝建立后,特别是迁都北京后,洋河、桑干河流域就成了首都的屏护,经过挑选,设置在宣化的宣府镇确定在清水河畔建立驻军城堡。当时宣府镇的管辖范围内,等于或大于张家口城堡的就有68座,谁能想到这小小的城堡日后会发展成为大都市张家口”。
(3)“小北门”说:“当我们进入武城街向堡子里走时,可以看到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由指挥张文所督建的“张家堡”和小北门里那个名副其实的“张家口”(由张文所建其形如口,故名张家口)”;
(4)二张建堡”说:“堡子里城建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由驻军指挥官张文所建……西、北两门规模小,后因与外敌兵戎相见,又将两门堵死。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驻军守备张珍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又将小北门打开。北门原为张文所建,由张珍打开,建筑者皆为张姓,且北门甚小,其形如口,故将门楣上的“张家堡”三字,改为“张家口”,这就是张家口之名的来历”。
纵观张家口发展历程,始终围绕着明长城形成一种特定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模式:防御蒙兵筑长城—守御长城筑边堡—边堡建在关口—关口开辟了“互市”—“互市”繁荣了戍堡--戍堡发展为商城。
为了防御蒙古入侵修筑了长城,为了守御长城建造戍堡,戍堡是长城、烽燧、关口、城堡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导致这一地区民生凋敝、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明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充实京畿人口,巩固边防,增加兵源,与永乐二年(1404年),有计划地从山西人烟稠密的县、区,移民到张家口、宣化一带,由官方筑起土堡,以居新迁之民。为防御北方游牧部族骚扰,于各地筑烽火台,每台屯兵把守,士兵父子相承,并可携眷久居耕种。由此形成的村落,以“堡”、“台”命名的甚多。城镇属县各隘口均筑砖城,分设参将、守备、千总、指挥、游击等武官驻防。由于“大境门”地形险要,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张文指挥负责在口南五里许建张家口堡,屯住重兵,守卫边塞,有“武城”之称,即今武城街名之由来。《万全县志·张家口概况》记载:“张家口在明代原属万全右卫,宣德四年(1429年)始筑堡城,为与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镇。”相传因其北五里有东太平山与西太平山,两山相距数百步,对峙如门;又因该堡城为指挥张文所筑,故名张家口堡,后改称张家口。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大境门边墙开豁建门,曰“大境门”。
明清时期,张家口商贸兴盛。1551年,大境门外开设“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类易蒙古鞑靼马匹、皮张。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臣服受封,张家口被辟为蒙汉“互市之所”。1613年,张家口堡之侧筑来远堡,以张家口堡和来远堡为基础,张家口逐渐发展成为蒙汉民族贸易交往的中心。时摊铺栉比,商贾云集,来远堡外“穹庐千帐”,民族商业贸易十分兴盛。1676年,清军击垮葛尔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门为蒙古与本部贸易的场所。到1906年各店铺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来张家口经商者日众。1860年,俄国商人已开始在张家口出现。1884年,英、美、法等过商人纷纷到张家口收购皮张和羊毛,张家口逐渐成为陆路大商埠,“百货之所灌输,商旅之所归途”,年进出口平均银高达15000万两。张家口的皮毛在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天下皮裘,经此输入海内,四方皮市经此定价而后交易”,成了誉满中外的“皮都”。由于货优物美,享有盛誉,“口羔”,“口皮”驰名国际市场。
京张铁路的通车和张家口火车站的建立,是张家口近代经济发展的起点,对其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筑京张铁路,委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1906年1月6日,京张铁路开始从丰台铺轨,詹天佑在路轨上钉下第一个道钉。1980年5月,京张全线关键工程,长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竣工。1909年7月,京张全路铺轨完成。9月20日,张家口站为京张铁路全线正式通车举行庆祝茶会,招待官商各界。24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全长201.1公里。同年,又自张家口向西展筑张家口至归绥(今呼和浩特)铁路,即京绥铁路。京张、京绥铁路的通车,大大促进了张家口工商业的发展。
1932年9月17日,国民党政府将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特区改建为省,张家口为察哈尔省会。1037年8月27日,日军占领张家口,尔后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1939年初,肇建张家口特别市,成立伪市公署,张家口始设市。同年9月,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成立,首府驻张家口市。
1945年8月23日,张家口第一次解放,随之成立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属晋察冀边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边区委员会均设于张家口市。同年11月改属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1946年10月,我军战略转移,撤离张家口。1948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张家口,复建市人民政府。1949年1月15日,察哈尔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会张家口市。1952年11月7日,撤销察哈尔省建制,张家口市划归河北省,为省辖市。
3 张家港
唐宋年间,香山和镇山之间有一涧谷流漕,终年涧水不绝,溪流潺潺。如遇大雨,山洪直冲流漕所在东江湾沙,形成水渠。这条水渠后来竟成为闻名中外的“张家港”。
据南沙镇山村六组张兴生珍藏的《重修张氏宗谱(孝友堂)》载,明代万历元年(1573),有张南山者,自靖江生祠堂卜居香山北麓,此为张氏香山支始迁祖。南山公在此化钱买券,开发圩塘,流渠旁边遂形成村落张家埭。
由于开发的圩田常受山洪的涝渍,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张氏合族集议,子孙齐心协力,将流漕拓宽成河。新河面宽3丈,底宽1丈,长300余米,由此免除了涝渍之苦,但未有河名。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张氏为经营粮米自备木船3条,往返于扬州、高邮之间,数载后获利甚丰。为让木船能停泊到自家门口,再出资募工拓宽此河,并在屋旁河之尽头拓成倒潭1只,以便木船调头。此时河面宽7丈,底宽3丈,重载木船可进出自如,已蔚为大河,但仍无河名。
清代康熙二年(1663),江阴县衙拟在澄江门和巫山之间修建马路,勘察丈量到此河时,发现此河无名,于是请大桥镇镇董吴翼之提议起名。吴翼之知道此河乃是张氏祖上所开,后来又是张氏裔孙拓宽,遂提名称“张家港”,并报江阴县衙认定备案。康熙三年(1664)冬,江阴县衙正式批文命名此河为张家港。
1958年,人民政府组织6万民工和千名解放军官兵拓浚张家港,河总长达38.11公里;1968年再次拓浚,张家港遂成为内河6级航道。1982年,张家港港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撤沙洲县,建立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