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贝多芬在第六(最后)年的期末考卷上把这首曲子命名为《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小品。贝多芬一生都没有结过婚,但他一直期待着得到一个理想的伴侣。因此,贝多芬的一生中有一些浪漫的故事。1808-1810年间,贝多芬将近四十岁。他教过一个叫Therese Malfatti的女学生,并喜欢上了她。他以一种非常甜蜜和舒适的心情,为她写了一首小曲《致泰瑞莎》。1867在斯图加特公布这首曲子的乐谱时,组织者将曲子的标题拼错为“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就忘记了To Therese的原名,而把它叫做Alice。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融合了西方古典主义的成就,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人们熟悉他的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歌剧等大型作品,但他为数不多的器乐作品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但他生前并未出版,乐谱是在1867中找到的。这首曲子可能是作者在四十岁时(1810)为他的学生,一位名叫伊丽莎白·洛克尔的女高音创作的。这首歌形象简单,技法简单,显然是为了适合初学者的演奏水平(现在是钢琴五级曲目)。出版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了初学者必玩的曲目之一。
乐曲以回旋曲的形式写成,围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鲜明的间奏。一种是具有莫扎特风格的清澈欢快的音色,在F大调中呈现;二是以低音中的6音持续音为主,色彩暗淡,节奏强烈,表现出孩子气的烦恼。但这两段都比较短,通过一系列快速的模式,很快回到开头简单的旋律,从而形成了一个女孩性格的优美、简单、活泼的音乐形象。
伊丽莎白·洛克是德国女高音,男高音约瑟夫·奥古斯特·洛克的姐姐。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被贝多芬接受,成为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在那段时间里,贝多芬的生活中再也没有其他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女人。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可以肯定的是,贝多芬很喜欢她。
《献给爱丽丝》以一个简单而善良的主题概括地描述了泰瑞莎温柔美丽的形象。它在这首曲子中出现了十六次,所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贝多芬似乎有许多好话要对泰瑞莎说。后半段左右手交替弹奏断弦,就像两个人亲切交谈。。一个美丽,简单,活泼的女孩性格的音乐形象。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于1810年创作的。作者将这首精美的钢琴小品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这音乐是用回旋曲写的。开头出现的主题简单亲切,描绘了一个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个主题重复了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鲜明的插页。第一个插入部分以新调性为基础,音色清晰,心情愉悦;第二个插页由左手固定低音衬托,色彩暗淡,节奏强烈,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的上升三连音,然后是流畅活泼的半音下降音,自然就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音乐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