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本内容开展识字活动,培养识字兴趣
下午,进行语文园地四的第三板块的“展示台”教学内容。课本图片上三个孩围在桌子旁,配上泡泡语,我们很准确的获悉他们为识字多而兴奋不已。本来按照原来的备课计划,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加上自己简单清晰的讲解,让他们明白老师的意图,多观察班内其他孩子的名字,达到多认名字,多识字。简单地说,只是口头的告知。
但是当把书上图片内容投到大屏上后,那一瞬间突然灵光乍现一般,一个骤然生成的活动在脑海浮现出来,一种非实施不可的念头占据了上风。心里琢磨:不能就这样草草结束这个板块—“展示台”,口头布置作业,孩子在很大程度,会置之不理,理想的教学效果会很难呈现,而且展示模块不显示,未免如此教学设计太不理想化了,想到这儿,便对孩子们说,下课有项作业,大家都看看别人本子上的名字,看谁认的名字最多,我们打算挑选学习委员,让他们抱作业,发作业呢,等第一节延时课我们来进行“识名字”小游戏。
孩子们欣喜若狂,期待的表情悦与脸上。
趁着下课,我忙着准备着,班里孩子人数不多,带着孩子拼音名字的小纸片没多大功夫便赶制成功。
在孩子们的等待中,延时课终于到来。我分了三部来进行这项识字小游戏,而且宣布谁有幸抽到了自己的名字纸片,则是最幸运的一个。
1.纸片打乱顺序,一组一组进行认读活动,认读完并暂时保存好。
我把带有名字拼音的纸片先发给第一组的孩子。并告诉他们谁认识谁先举手,并走到讲台大声把名字读出来,然后放在投影屏上展示,让其他小朋友去认读,从而达到全班认识的效果。孩子们真是太兴奋!读的学生高兴,因为他认出名字;被读的孩子也高兴,因为全班人一起喊她的名字,她觉得中奖了一般。
2.在所有名字纸片中进行姓氏归类,让孩子再次强化对汉字的认识。
一阵激动、呐喊过后,示意让孩子安静下来,进行第二个小活动。谁拿了第一字是“谢”的名字卡片,请走到讲台上,依次再大声认读卡片上的名字,然后让孩子数一数这个“姓”在全班一***有多少名孩子。我随机在黑板上板书:谢(3个)。
依此类推,黑板上自下而上,出现七个姓,以及所代表的相应数量。
3.全班认读七个不同的“姓”,并试着让孩子谈谈对姓的了解,自己名字的来之不易。
认读完,抛给孩子们一个问题,“姓”一般都是按照谁的姓给自己起的名字呢?问题一出,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有的闪着忽灵灵的大眼睛瞅着我,等着我的回答。突然,一个孩子亮出一嗓子,是爸爸。我顺势给孩子讲中国人给孩子起名字,一般都随父姓,但也有随母姓的。而且啊,你们的名字都是经过父母精挑细选,兴许搬着大字典得来的呢,可千万要好好写自己的名字,另外要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父母对你的爱哟。
一节课在欢乐中度过,我却在思考这节课的优劣之处。
优点:
第一,巧设情境,激起识字兴趣和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适应任何领域。但是好的兴趣有时需要用一个特定的情境做诱饵,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变成了认知的主体,认知镶嵌在情境中,知识又在情境中运用。
第二,认知活动环环相扣,学生的认知在逐渐加深、提高和拓展。
从认读到排姓,全部让学生动起来,小学阶段,学生是最喜欢活动的。在一遍遍的认读中,学到了新知,并且得以巩固和延伸,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感,让教学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缺点:
其一:灵感突来,备课时间过于短暂,整了活动拓展的还不够,如,关于姓氏的知识讲解太少,复姓也没提及。
其二:识字纸片中,有一个孩子的名字的“一”和“恺”的声调标错了,被眼尖的孩子识破,有些尴尬。不过还是很有勇气的承认自己的不足。
尤其“一”字在第一课《秋天》中给孩子讲过了它的变调规律,它***有三个音调。谁知仓促间自己却出了差错。
当“一”后遇到第四声的字,它读第二声,它遇到其余一、二、三声的字,它都读第四声,数字一时,读第一声。
其三,最大的遗憾,本节课,没有设计活动环节把学习委员选出来。若果再加上第四个环节,试着去发作业本,谁认识的名字多,谁担任,这样觉得会更完美,会掀起争抢认读名字课堂小高潮,也说不准呢。所以,只明天去弥补了,咱不能当说话不算话的老师不是?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应该无可厚非。但若想让课堂精彩,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需要好好斟酌,精心去设计,才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