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惠州西湖的传说?

1.据说很久以前,一个戴着蓝色围巾和铜镜的仙女来到人间。她从东江上游顺流而下,到了惠州,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定居下来,与当地人一起耕种,使惠州人安居乐业,庄稼丰饶。

这件事惊动了天界,由于海龙王的虚假表演,玉帝派天兵将仙女接回了天庭。仙女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惠州。

途中,为了使惠州有水可耕,留下人间美景,她把心爱的铜镜扔在东江余岸边。镜子碎成了五块,变成了五湖。而它所骑的鹤,化作了西湖岸边的“飞鹅岭”,形成了今天西湖的美景。

2.离惠州西湖平湖门不远,走过一座铺着碎石的小桥,跨过一个圆拱门,来到红棉水岸。如今,红树林水榭里已经没有亭子了,但几棵红树依然挺立。

春天的每一天都温暖明媚,红棉树盛开,如晴空火盖;风吹花落,争绿浪,如流红追水,真是惠州西湖的一绝,故曰“红棉醉春”。前人赞曰:“云水空盖草木,湖光山色享艳阳夕。”围亭火上抹红,绿中见木棉。"

眠水阁的位置是平湖的红棉岛。北宋年间,徽州太守陈卓在这个圆岛上建了一座亭子,名为“湖广亭”,又因形似船而被称为“船亭”。清光绪年间,广东水师巡抚与徽州知府张在此环岛上合建了一座新亭,名为“水榭”。

据张友仁编著的《徽州西湖志》记载,明清时期有两棵高大的木棉树,古老而美丽。盛夏,棉树“繁花似锦,红空如也”,蔚为壮观。

古代文人游徽州西湖时,会从岳明湾划船到此亭赏月,留下“几株霜树饰木棉,水榭如画船。酒一般的宴席在食客中进行,风流在这里不计金钱”。

扩展资料惠州西湖风景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由西湖风景名胜区和红花湖风景名胜区组成,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13平方公里。它是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以优雅深邃的山川为特色,以历史文化为基础,以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

其山川秀美,幽静蜿蜒,到处是浮洲,青山如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郁郁葱葱,自然风光旖旎,有“中国西湖三十六,唯徽州能与杭州并驾齐驱”之美誉。历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踏足徽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近代以来,孙中山、周恩来等领导人在徽州从事革命运动,在西湖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些历史遗迹和革命遗址与西湖的青山秀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惠州西湖在东汉时是一片荒野,龙兴寺在东晋时依湖而建,唐朝时改名开元寺。在唐中宗时期,西山上的泗州塔被建造。北宋张兆元住在徽州舍人巷时,将此湖命名为郎官湖。同朝的俞景写下了“山川复杂,岩谷隐现,长流平缓,湖光潋滟”这句话,这是最早描写西湖的佳句之一。

北宋三年(1066),徽州的周自称治理西湖,声称在点翠洲上修筑了平湖大堤和拱北大桥,以及谷雨阁、湖光阁等建筑,并以鱼灌溉田地。因此,西湖被称为胡风湖。

北宋绍圣元年间(1094),苏轼被朝廷贬至徽州,与妻子、妾、子在徽州生活了三年。在此期间,他经常游览西湖,并写了许多关于西湖风景的诗。

绍圣二年(1095)写《江月五首》,是最早的以徽州西湖为题材的诗歌。其中有一句名句“多一山吐明月,玉塔卧淡青天”。同月,他在《赠檀秀》中称胡风为西湖,这是“西湖”名称的最早来源。因此,惠州西湖在苏轼诗词的传播下名声大噪。

百度百科-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