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安的传说故事?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水陆庵的千手千眼佛
在水陆庵大殿中隔北壁间的背面墙上,塑造著一位端庄美丽的女神像,她长了无数的眼睛和无数只手。这就是“千手千眼佛”。她为啥长这么多的手眼?这里有一个摧人泪下,感人肺腑的传说:
唐朝有个妙善公主,她看破红尘,一心皈依佛门,便入城南白雀寺削发为尼了。这件事轰动了朝廷内外。文武百官,黎民百姓沸沸扬扬无不议论此事,有说好的,有说坏的,把谁的嘴也封不住,更有那纨 子第、浪荡公子争相来到白雀寺,以参佛降香为名,都想一饱眼福。看看曾为金枝玉叶的妙善公主是个什么模样。后来,讯息传到唐王耳朵里,可把皇帝老儿气了个半死,他立即传旨,命人带领八百宫廷侍卫,将白雀寺火化,务要斩草除根,不留一僧一尼。在一天夜里,一场大火惊醒了城南百姓,人们看到白雀寺化作一片火海,有人拿来钩镰水桶上前救火,被宫廷侍卫厉声喝止,大火直烧到天明,可怜五百僧人连同妙善公主一齐于寺庙化为灰烬。
这件事慢慢没人提起了,不料唐王却染上了一种怪疾——浑身长满了五百个脓包。痛痒难熬,坐不成,睡不成,不抓痒得难受,抓破疼得钻心。御太医谁也不识何病,谁也没见过一个人生这么多脓包。眼见得唐王老儿龙体一天天消瘦,神志时时昏迷,满朝文武慌了手脚。忽然有一天,一个道童来到宫中,口称能治万岁贵恙。道童来到唐王面前,唐王问他:“你怎样为寡人治病?”道童道:“万岁之疾,乃五百冤魂作祟,必得亲人手眼方能医得,若无此物,断不可治!”唐王叫来自己的所有儿女,这些太子、公主和亲王一个个面面相觑,谁也不愿舍去自己的手眼,道童说:“这些不愿意献出手眼,不知万岁还有儿女没有?”唐王哭道:“还有一位妙善公主,对朕最为孝顺,可惜被我烧死了。”道童长叹一声说道:“也罢!算万岁命大,香山有一位不久得道的菩萨,怜念于您,命我给你送来手眼各一只,请速煎服!”说完留下一个纸包,飘然出宫而去。
唐王服药后,果然一天天龙体康复了,五百脓包一夜之间结痂而愈,唐王感激不尽,带着百花宝帐、香蜡纸表,亲往香山还愿。来到香山寺,果见一为菩萨缺了一手一眼,唐王连忙上前拈香,并让司礼监代他行礼叩拜。最后降旨:“菩萨娘娘大慈大悲,济世活人,有功于朕,你为祯献出一手一眼,朕今日封你千手千眼。”从此这位菩萨便成了“千手千眼佛”。
:蓝田王顺山的来历
从前, 玉山脚下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夫妻年过半百才生下一个宝贝儿子,取名王顺。一是要儿子顺顺当当长成大人,二是希望他将来听说听教,孝顺父母。
王顺的父亲,为了给儿子挣下一份好家产,风风雨雨,没黑没明的干活,农忙下地,农闲打柴。没有几年,积劳成疾,便一命归天了。撇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光景凄凉。王顺的娘是争气好强的人,为了王家香菸,她铁了心,暂不改嫁,把全部心血都扑到王顺身上。除了耕作仅有的几亩薄田以外,起鸡啼,熬半夜,给人家纺麻织布,补旧缝新,那怕日子过得再紧,自己再吃苦,也不要小王顺受半点委屈。母亲吃黑的,给王顺吃白的;母亲喝稀的,给王顺捞干的。冬天不叫冻著,夏天不叫热著,她瞅著小王顺一天天长大,盼望着自己能过几天舒心日子。谁知这个王顺自小不成器,七岁时送进学堂,他不读书、不习字,整天上树掏鸟窝,下河抓蛙鱼;骂先生,打同学,调皮捣蛋恶作剧。有一回,先生生了气,打了王顺一顿板子,事后他便钻进茅厕,给先生尿壶底上钻了个眼,害得先生晚上把尿漏了一炕。后来干脆连学房门也不登了。
回到家里,更加脱疆野马,没有约束,他联络一群顽童,整日要枪弄棒,争强斗胜,损害庄稼,糟蹋瓜果,凌老欺少,偷鸡摸狗,左岭右舍三天两头寻他娘告状。娘苦苦劝他,他全当耳边风,说得重了,他暴跳如雷,闯出去寻告状的人算帐。慢慢地恶习养成,娘叫往东,他偏向西;娘叫打狗,他偏撵鸡。俗话说:“独柴难烧,独子难教”,握的紧了怕捏死,放的松了怕飞咧。等到王顺二十岁那年,母亲又气又急,一病不起了,王顺还在外浪荡。为娘的流泪自叹:“老身无能,百不中用,没指教好儿子,二十岁的人了,别说成家立业,再这样下去,这几亩薄地迟早也要被他踢腾掉的。为了让儿子把自己埋到这块地里,直说肯定不行,一天,娘央人把王顺叫到床边,流着泪故意对他说:“儿啊!你看娘也活不久了,我临死求你一件事,你千万记住,我死后,你把我埋到玉山顶顶,让为娘眼宽眼宽。”话一落音,便气绝身亡了。王顺这时悲痛不已,思前想后,悔恨自己以往不听娘话,把老人气死了。娘临死说的话,他一定要听。
于是,他将母亲的尸体背上玉山顶顶,怎奈山顶没有一捏捏黄土,王顺只得从山下挑土,挑啊挑,不知过了多少天,挑了多少担,娘的尸体总是埋不严。过分的疲劳与悔恨使王顺又痛哭一场。心想:“可能是我过去不听娘的话,对娘不孝,老天爷有意惩罚我吧”!便仰天长叹:“我王顺甘愿受罚,我要用汗和眼泪洗刷自己的罪过。”
一天傍晚,王顺挑着一担黄土刚到山顶,“咔嚓”一声,扁担断成两截,两筐黄土倒在地上,眨眼间变成了两座高高的山峰,娘的尸体被深深地埋在底下了。从此,王顺便在老娘墓旁结草为庐,为娘守坟。守坟三年后,他入玉山洞修行,最后羽化升天而去。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赞道:“昔有王氏子,羽化升上玄”,就指的这个故事,后人也将玉山改名为“王顺山”了。
至今灞河两岸还流传着“王顺山戴帽,风雨就到”的民谚,雨点洒落,人们便说:王顺又在哭他娘了。又有谚语说:“旱时见山灯,雨在眉梢中”,说王顺每当天旱无雨,便挑灯上山,为民祈雨去了。因此,每当天旱无雨时,人们晚上终要朝王顺山注视,寻找那盏灯笼。
:锡水洞的典故
相传很久以前,蓝关古道人来车往,络绎不绝。蓝桥街是蓝关古道上一个大驿站,它四面环山,林木葱绿,桃李掩映,牛羊遍山坡,牧童放喉歌。纵横交错的渠道,打动着一个接一个水碾、水磨嘎嘎作响,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有一天,一个身材魁梧、农眉大眼的和尚,云游到这儿,他心里暗自高兴,“这可是个化缘的好地方”。便整理装束,左手端著钵盂,右手拉着丈二高的锡铸禅杖,走街串巷,呼叫化缘。走了一村又一村,过了一街又一街,却无一人理睬,便垂头丧气地离开蓝桥地面。他翻山越岭走了大半天,来到辋川,这儿正值百日大旱,河道干涸,稻田龟裂,禾苗枯死,人人忧愁。他心里盘算,真不走运,跑了半晌,赶上个饿肚子的地方,只得咬紧牙关继续赶路。一直走了三、四个村子,都是一般景况,这时他肚子咕咕作响,饥饿难忍,只得拿着钵盂禅杖,有气无力地喊著:“化缘来!化缘来!”不料喊声刚落,男女老少停立门口,投来同情的目光,有的笑脸相迎,以礼相待,有的捧上清茶,端来饭菜,还有人施以文钱散银,尽管粗茶淡饭,因为太饿了,他吃得非常香甜。饱餐一顿后,婉言谢绝了乡亲们的银钱:“大灾大难,用度艰难文钱散银留着自用,众生盛情,永志心怀。”一连过了数日,村村皆此,争相布施,回想蓝桥情景,更加同情辋川人的处境,决心以涌泉之水还报乐善好施的辋川山民。
从此,这个和尚便在辋川住了下来。每天不等天名,便拄著锡杖,捧著钵盂,出这个沟,进那个沟,整整跑了半个月。一天晚上,晴口万里,星光闪闪,明月正挂中天。和尚身披袈裟,手持锡杖,径直向山峪东北方向的一个山沟走去,来到一座山前,口中高叫:“宁让辋川水浇田,不叫蓝桥水打碾。”手持“九环锡杖”朝成仙岭使劲一捅,一下子捅到桃花砭。霎时清澈的蓝水便从这个大窟窿流到辋川,从此蓝桥少了个水打碾,辋川不但有了水浇田,而且能行船。
就在和尚咆哮一声捅山时,那洪钟般的声音在千山万谷中回响,惊醒了沉睡的山民,他们更衣出门,只见往日干涸的河谷波浪滔滔,奔流不息,人们都为这奇异的景象欢腾庆幸。天亮后,修渠垒堰,整地播种,整个辋川沉浸在欢乐中,只是再也不见那个和尚了,为了纪念这位高僧,他们便把这个洞起名为“锡水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