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到宋代的“南海一号”,反映的共同历史信息是什么?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丝绸和瓷器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外贸产品。东起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再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地中海沿岸。自汉代以来,来自中国的丝绸通过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被运往亚欧各国,由各路商人组成的骆驼队带领。这种贸易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之旅》中首次将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丝绸也在通过海路运往国外。这是一条从中国沿海港口向西,穿过南海,通往外界的贸易路线。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朝贡和文化交流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就有记载,当时中国船只从广东、广西、越南的港口出发,沿中南半岛东海岸航行,最后到达东南亚各国。唐宋以后,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演进,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更加遥远,贸易更加繁荣。对于中国瓷器来说,没有比水运更方便、更安全的运输方式了,这条路线也被称为“陶瓷之路”。在重大考古发现之前,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只存在于零星的文献记载中,人们对贸易路线和方式知之甚少。直到本世纪路线沿线的一些港口发现了一些来自中国的瓷器和其他文物,人们才得以一点一点拼凑出这条路线的细节。显然,这条航线早已超出了东南亚的范围,而是穿越了南海,航行过了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国家,甚至非洲东海岸的许多港口都出土了中国瓷器。“南海一号”沉没的地点就在这条航线的上方。从沉海向东北,穿过船山群岛,可到达阳江、海陵岛、广州、潮州、泉州、厦门等港口,向西,可下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乃至广西,再穿过南海,到达更远的目的地。沉船的船头面向西南240度。好像是一艘从中国港口出发,驶向大洋的货船。它将为恢复海上丝绸之路史、中国航海史、造船史和陶瓷史提供极其罕见的实物资料,甚至获得文献和陆地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