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座桥的起源

广州市十围塘街有一座五孔石桥,俗称兀颜姓桥。以前是救佛要道,桥上车流不绝,现在依然坚挺如初。更奇特的是,所谓的“栏杆”不过是一块高出桥面15厘米左右的石条,但数百年来,从未有人在桥上滑倒落水。

让我们来谈谈明代南海的盐步。有一个老李曼,私底下把他的女仆当作妾。婢女怀孕时,老人病重。他担心如果死了,肚子里的婴儿就不能被李家录取,临终时留下遗嘱:“七十一岁老人,老而在花。子李待问,女李少荣。”老人死后不久,女仆生了一个男孩,并根据她的遗嘱给他取名李。因为老人的亲笔遗嘱,李家的人不敢赶她母子走,但总是冷嘲热讽。婢女不愿意住在篱笆下,就搬到邻村,盖了茅草屋,给别人做针线活。

当戴笠被问到七八岁时,他很穷,没有钱读书,但他勤奋好学。他白天在私塾窗外听课,晚上偷看武术老师教武术。后来参军,立下大功,深得大官赏识,地位迅速上升。过了几年,他时来运转,成了一家之主,当了几万年。

这时,他的母亲年老多病,而是个孝子李。她永远忘不了母亲的辛苦,把自己拉扯大,于是毅然抛弃高官厚禄,回广州创业,而且每隔十几天、八天就要去看望她一次。

从前,从省城到盐步,要过一条秀水河,摆渡的是一个姓潘的老头。有一次,李匆匆离开,把一袋银子留在船上,但当他回来时,把原来的银子还了回去。李很感动:“这么穷,他还能凑钱。我为什么不为祥子做点好事呢?”?于是,他投资修建了兀颜姓大桥,并寄了一笔钱给潘博安度晚年。

建桥那天,李站在桥头,非常高兴,写了一副对联:“桥眼通水。”这句话看似普通,但妙处在于可以反过来读作“秀水接五眼桥”,“秀水”是地名,至今无人匹配。

-

兀颜姓大桥

五眼桥位于芳村区石围塘街道五眼桥河上(曾称秀水河、后水河)。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它是芳村区最古老的石桥。这座桥长42.8米,宽2.8米。它是一座五孔拱桥。中间的洞最大,大木船下了桅杆就能通过。其他四个孔对称布置。桥两端的石阶宽55到60厘米,高只有15厘米。兀颜姓大桥造型优美,桥面为红色砂岩,桥栏杆和拱门边缘嵌有白色花岗岩,白色基调柔和而简约。桥拱紧贴水面,用花岗岩搭建船形石台,减少水的冲击。兀颜姓桥是历史上圣佛大道上的第一座桥。为了方便轿子车通行,桥围栏只是略加装饰,步距小,坡度小。

甘龙《番禺县志》载:市桥“拟建郡府,城门已设,后改为县。今天,这两个水域仍被称为东城涌和西城涌。据说在原东城(旧址现为大北路、东涌路、大东路、桥东路交汇处)墉桥桥畔的石碑上刻有“石桥市”二字。后来有人把“石桥石”这个字读反了,又因为“石”字不完整,习惯上把它读成“石桥”作为地名,沿用至今。但在清末,其乡村机构仍叫“石桥办事处”(所以设在水边坞街上,1992修路时拆除)。

清代石桥隶属沙湾平康社,是沙湾巡检司驻地。民国时期是石桥乡,是第一个区域部驻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迁到这里治县。1950是区级镇。1958年2月至1964年5月,一度更名为石桥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80年代初,这里被定为广州卫星城。

该镇的西南、北部和东北部是低矮的山丘。老城区周边有石桥水道、东涌(民国时修建为马路)、西涌、北涌(1984改为下水道,上有环路)。80年代中期,新城、东城、北城三个聚落相继扩建。

全镇总面积(包括所辖水域。以下城镇5.94平方公里。镇内街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水田1830亩,旱(基本)地906亩,鱼塘147亩。辖大南、海滨、桥东、西坊、新城、东城、北城7个居民区,董娇、南郊、西郊、北郊、沙尾一、沙尾二等6个村民委员会,16个村民小组(191年)。以下城镇相同)。1992 65438+10月,沙头镇并入大桥。

传说在通往生死轮回的路上有一条路叫“黄权路”。有一条河叫“遗忘河”,有一座桥叫“乃河桥”。过奈何桥时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有个卖王香台《孟婆汤》的老婆婆。遗忘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记一切。三生十世。一杯孟婆汤混着眼泪…于是我终于忘记了一切和三生。

“孟婆汤”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传说,记载在子兰家族的一本古籍中。在那个传说中,人们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今生的结束只是来生的开始。经历过一次又一次人生的人,不可能有前世的记忆,只是因为每个人投胎前都会在乃河桥上喝孟婆汤。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是一个人最后一次有今生的回忆。此时此刻,很多人还执着于前生未竟的心愿,却深深明白这些心愿终究是无法实现的,便长叹一声。这也是这座连接世代轮回的桥被命名为“乃河桥”的原因。

奈何桥的由来:

桥可以连接神、仙、天、鬼、冥府、地狱。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来看,桥梁及其象征意义更是被人们用来在人与鬼、生与死之间建立联系或形成过渡和中介。

相对于神话和童话,中国民间口碑文学中还有另一种独特的鬼故事。虽然我们经常用“胡说八道”来形容某人的荒谬或缺乏可信度,但民间“胡说八道”中反复出现的“桥段”并非偶然。在我们看来,这并不荒谬。在中国民间信仰中,“鬼”是一种因死亡而产生的负面超自然存在。在中国各地流传的许多故事中,桥上经常有鬼魂出没,尤其是溺水者的鬼魂。

死在水里或者从桥上掉下来的死者的鬼魂,总是在为自己寻找身体替身,这样才能投胎转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桥不仅是死者的鬼魂离开冥界投胎到来世的地方,也是新的死者从来世不断出现和消失的地方。生与死的交替和转化是通过桥来实现的。在日本,还有一种说法是冤枉了死者的鬼魂或怨灵在桥上游荡,经常在“桥邀”时倾斜桥板使人落水。

一些心地善良,不忍把人拖下水做身替身的水鬼,虽然在胡言乱语中不能立刻投胎为人,但往往可以在冥府中得到晋升,或者最后总能摸到冥府,甚至得到冥府的许可投胎为人。

有一个故事叫《陆阿堂》,说的是在保山的李安琪河上有一座陆家桥,南边是陆家楼,北边是唐家楼。两个姓氏分享了这座桥的好处,于是双方约定每年三月轮流修这座桥。有一年,陆家在修桥的时候,不幸有一个人掉进了水里,变成了水鬼。次年三月,水鬼拖着唐家造桥,以身替身的身份落水,投胎回死。从那以后,每年三月修桥的时候,总有人落水身亡。人们不敢再修复它,这导致了这座桥的毁坏。后来,一个叫陆阿汤的人,他的妻子从唐家收养了他,他自愿做替罪羊,让大家放心修桥。陆阿堂变成水鬼后,不仅不忍心把别人拖下水,还祝福桥下的修桥人。于是,陆和唐姓的人向他敬酒。后来,凡是经过这座桥的人,过桥前都要先在桥头交接,以示对陆阿堂的敬意。每年三月修桥一次时,向陆阿汤供奉的香火更盛,终于惊动了陆唐家的“土地”。

土地爷告诉玉帝后,玉帝封陆阿堂为大陆桥的桥神,并给了他一根鬼棍。从此,陆家桥更安全了,即使是落水的人也不会被淹死,因为被封为桥神后,陆阿堂致力于为民除农药。有时候,人会被鬼赶跑,但只要跑到桥上,就会受到桥神陆阿堂的保护。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生与死的联系,还可以看到玉帝与炎帝的联系,“人柱”与桥神的联系,以及两个姓氏之间形成的联系。

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关于桥的故事,经常有女鬼在冥界分娩,在桥上或桥头为婴儿讨饭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说,这个婴儿被命名为桥梁,后来获得了第一名。此外,甚至还有一个故事说,颜命心腹助手尹才治水鬼,命他为百姓搭浮桥,以此赔罪。

奈何桥的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悠久。唐代张度的《宣石志》中提到乃亥来自阴间。中国古代一直有一个观念,阴间和死人之间有一条河,死人必须架桥。唐代诗人段在《酉阳杂记》中提到鬼道,说:“……有水东西流,……一桥金玉饰,过桥北入城,……疑是鬼伴。”中国传统的地狱观念后来与佛教的地狱、死亡、来世轮回等观念不谋而合,于是逐渐形成了奈何桥的民间信仰。大约在南宋时期,民间的冥界传说逐渐确定了冥界的鬼魂位于四川省丰都县。此后,在丰都鬼府修建了建筑物,包括人们常说的阴阳界和乃河桥。丰都鬼府的奈何桥可能是中国最有名的桥了。

根据人类学家魏会林1935年出版的《丰都宗教习俗调查》记载,在丰都鬼府,堂前有一座石拱桥叫乃河桥,桥下的下一座石池就是血池。奈何桥,东边是地藏王殿,西边是血河将军殿。据说奈何河是鬼过的第一关。为了附上这种“鬼故事”,明代蜀王春竹曾在丰都平度山修建了三座连拱石桥,并称之为乃河桥。据说,在旧社会,朝圣者要在这里过奈何桥之前,要烧香化纸,祈求上帝保佑;而且寺里的和尚还经常故意在青石桥桥面涂上桐油,让过桥的人经常滑倒,吓死,以多拿点香火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