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寺贵州省威宁县凤山寺

威宁凤山寺,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西北2.5公里的凤山上,是威宁众多古建筑中最早的一座。据《重修凤山寺碑》记载。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在草海镇建立乌沙威,转隶云南都司。在此之前,元十三年(1276)设立乌沙道,十五年(1278)设立军民本部,二十一年(1284)改为军民宣传部,乌沙为其所辖八部之一。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给乌蒙、乌沙土司发上谕说:“我看了群臣的书,看到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都向中国进贡。把小事当成大事是很自然的。我已经执掌天下十几五年了,但乌蒙、乌沙、东川、芒布、建昌等地的酋长依然顽固不化。今令南将军颍川侯、左副将军永昌侯、右副将军引大军往。我还怕长官们不原谅我,就派内大臣上谕。我若悔悟正心,应亲自来朝,否则必派人进贡。”在大军的围攻和“厚德载物”的攻势下,乌扎相当开明,布施封乌扎为知府。征南将军傅有德,取乌沙城,得七星关隘过毕节,然后渡河。结果东川、乌蒙、芒布都挺震惊的,都望风而去。“此后,中原文化逐渐渗透到乌沙,促成了汉彝文化的交融。威宁凤山寺的建立就是这一历史发展的见证。

据寺上碑文记载,虽名“凤山寺”,但供奉的是道教神灵“北极真武”。早年,凤山寺称“真武寺”,又称“神寺”。由真武堂、左右两厢和前下堂组成。所谓“真武”,又称“玄武”,是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因为避开了圣人赵的忌讳,宋真宗把“玄武”改为“真武”。道观建在彝族聚居的地方,可见当时中国文化在威宁地区的深远影响。

威宁真武关左右两厢被毁于咸丰七年(1857),同治六年(1867)恢复。沿中轴线增设了三清殿和戏楼,西厢后侧建有大观楼和小观楼。。

前厅为硬山式,三间房宽约14米。山门前有一对高3米,直径0.4米的云龙纹石表。正殿三间,宽13.8米,深9.7米。前面有回廊,明室正中有神龛,供真武大帝塑像。寺庙前有一个平台,上面有一个石制香炉。殿的左右两翼是三个房间,宽11.5m,深8.5m..左边的隔间是房子,右边的隔间是大厅。大厅后墙上建有圆形光门,可进入侧院攀爬大观楼。大观楼和小官楼由一条走廊相连,登楼可以远眺山脚下的草海。威宁草海形成于140多年前。后来在草海湖区修建了龙王庙、豆捞亭、刘冬桥、柳岩堤、川主庙、管亥楼、鲁管台,其中刘冬桥、柳岩堤至今犹存。民国初年,护国将军蔡锷途经威宁讨袁,曾在长滩上检阅护国将士。蔡锷,字东坡,湖南邵阳人。草海曾被称为“东坡湖”。由于威宁凤山寺及相关建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于1985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以政府拨款和社会集资的方式进行修缮,风格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