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珍妮的人物经历

1998年5月28日,灯火辉煌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在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宋庆龄奖学金颁奖仪式上,一名叫兰珍妮的失聪女孩受到了黄华、何鲁丽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在颁奖仪式上代表全国获奖学生做了唯一的典型发言!虽然她讲话时发音不很清晰,但人们听到的,分明是一个11岁女孩在生命的琴弦上奏出的最强音!

11年了!珍妮走过的路,是一条常人无法想象的路,这条路上无法逾越的障碍太多了!这条路上的泪水、汗水和艰辛太多了!可是,珍妮在父母、学校和社会***同关心下,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失聪带来的失音,终于学会了说话,并成为济南市经二路小学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山东省“十佳少先队员”和济南“十佳小画家”!在她成长的道路上,有多少素不相识的好心人,扶着这个有志气的聋孩子走了一程又一程,撒下一路的爱,留下点点滴滴的情……

珍妮出生的时候,是一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女孩子,父母为她起名为“晨晨”,愿她如清晨的太阳,永远是那般活泼、飘飘洒洒、无忧无虑。然而,谁也未曾想到,一针平常的庆大霉素,将灾难突然降临到这个可爱的孩子身上,两岁的小珍妮从此跌进了无声的深渊!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令亲人无法接受,母亲抱着自己可爱的女儿,不相信孩子真的聋了。看一眼医院的听力测试证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楚,又不能不接受这残酷的现实!背对着孩子大喊一声“晨晨”,如同面对空旷的原野,没有一丝回声。泪水,就像淌不完的山泉,从母亲眼中汩汩流出。幼小的珍妮见妈妈哭了,她也哭了,她边哭边为妈妈擦泪,可是擦也擦不干,孩子的小手,怎能擦干妈妈那绝望的泪水--这是从心底流出的泪啊!这个家,这个原本多么幸福欢乐的家,从此,欢笑消失了,再也找不到昔日的温馨和安宁,全家人望着这个尚不懂世事的孩子,心都碎了。这孩子将来可怎么办呀?

为了给孩子治病,全家人想尽千方百计寻找能为珍妮治病的医院。后来才知道,珍妮的耳聋是无法医治的,她的听觉神经受损,再也无法修复了。经过多方打听,父母终于获悉,济南中心医院有一所聋儿康复中心,可以教孩子说话,做到聋而不哑。这令人振奋的消息,又燃起了他们一家人一线希望。

为此,他们全家由龙口调到了济南,妈妈毅然辞掉了心爱的护士工作,在济南一家公司干起了食堂炊事员,为的是是能有时间接送和辅导孩子。为此,他们还放弃了生育二胎的指标,一门心思培养这个失聪的女儿。然而,语训的道路是很不平坦的,语训班不愿接收珍妮;因为珍妮耳聋得太厉害,残余听力几乎为零,语训很难成功,语训班也从来没有收过这样重聋的孩子。在夫妇俩再三恳求下,语训班的老师破例收下了珍妮。

从此,珍妮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艰苦语训。对珍妮来说,最困难也最打怵的就是发音。发对一个音,常要上百次、上千次地苦练!每当一个音长时间发不出来时,她的眼中就会溢满焦灼、委曲和痛苦的泪水!有时在睡梦中还呢喃着妈妈白天刚刚教过的词。别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是最无忧无虑和天真烂漫的,而珍妮却在她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饱尝了人间的苦涩!母亲常常在孩子睡熟的时候痛苦地问自己:“这样对孩子是不是太残酷了?”可是又想,不这样能行吧?不这样,孩子就永远不会说话,而不会说话,一生都要生活在又聋又哑的世界里。想到这里,她的心都碎了。

经过长达五年的艰苦语训,聋儿康复中心有关专家对珍妮进行了综合测试,结果可谓石破天惊:达到三级康复水准,基本具备了和正常人语言交流的能力!

珍妮已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决心给珍妮选择一个跟正常孩子一起上学的学校,满足孩子盼望在有声世界里学习和生活的愿望!

在市教委和槐荫区教委的领导帮助和推荐下,珍妮父母来到市经二路小学。在俩人一番令人心碎般的叙述之后,该校校长当场拍板,答应向小珍妮敞开学校的大门。

为此,珍妮全家欣喜若狂。为了感谢社会对不幸的小珍妮的接纳和关怀,也为了让珍妮永远不要忘记社会和家庭对她的珍爱呵护,于是就给晨晨起了“兰珍妮”这个寓意深长的名字--她虽然残疾了,但她仍是家庭和社会无比珍爱的宝贝。

学校收下珍妮,就意味着收下了困难和挑战;收下她就意味着履行教书育人,并使其成材的重担和义务。为此,年过半百的老校长表示:无论珍妮今后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我们也决不放弃对她的帮助。

为了便于珍妮学习,学校安排了极富爱心的孙守慧老师任她的班主任。第一次跟班主任见面,珍妮很紧张,她握着粉笔,用稚嫩的小手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上:“老师您好,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给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她用满含期待的目光瞅着老师。她的班主任老师说:“我至今还记得那双眼睛,我当时被那迫切、渴望的眼神震撼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打动老师的心呢?”班里来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聋孩子,同学们非常惊奇,因为他们要用口型与珍妮谈话,所以很不习惯。珍妮看到同学们在一起又说又笑,而自己又“听”不明白,心里真是苦恼极了。上课铃响了,她当然听不见。看到同学们往教室里跑,她也跟着跑;老师让同学们回答问题,她暗暗记住了老师说话时的口型和手势,轮到她时,只要老师的目光与她的目光一交汇,她马上明白老师是在叫她,会立即起立回答问题;上早操时,老师的口令她听不到,但她会参照前面同学的动作,和大家做得一样整齐!她最怕的事,就是老师下课时布置的家庭作业,有时一不留神,就漏过去了。有过一次教训后,她必定在每天放学前,再向老师或同学落实一遍作业的内容……珍妮面对的是常人无法理解和无法想象的困难,但她没有泪,没有退却,她相信她迟早会用眼睛来适应这个对她来讲既亲切又陌生的班级和学校,用眼睛来了解老师和同学,用心灵来感受这个正常人的世界。

珍妮太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了。她把所有的感激之情都汇入到比常人艰难得多的学习之中。

学习汉语拼音成了珍妮首当其冲的难点,有些拼音能够看见发音部位,模仿起来还好办,但像g、k、h这样的舌根音,根本看不到喉舌的发音状态,真难为了小珍妮。她一遍一遍请老师示范,把手放在老师的喉头去感觉振动;她一遍一遍找同学们请教,口对口,眼对眼地练习。为了发“g”音,在家里珍妮只穿一件小短裤,站在卫生间里,含着水,仰着脖子,反复地练吐气,短裤都被水和汗湿透了。她整整这样练了两个星期,终于发出了“哥、哥”的呛水声。珍妮为发这个音呛了多少次水,费了多大劲,流了多少泪,恐怕只有她一个人心里清楚。

在课堂上,她用眼“听”课,这本身就比一般的同学累,一节课四十分钟,有很多同学会忍不住说话,做做小动作,可珍妮却始终瞪着一双专注的大眼睛,不放过老师一丝一毫的举动,仔细揣磨老师的手势和口型,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尽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尽管用尽了全部的心思,可珍妮还是无法全部“读懂”她的老师和同学们,经常在课间休息时,珍妮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座位上,用一双茫然、焦急和羡慕的眼神儿,盯着身边的同学们: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地在说笑,有的在唱着歌,有的在说悄悄话。珍妮怎么也搞不明白她们在说些什么,唱的是什么好听的曲子,因为声音早已离她远去了,虽然她今天生活在这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但她听到的仍是一片可怕的寂静--那是荒漠一般的无助和焦渴啊!晚上回到家,她趴在妈妈的怀里抽噎着说:“我多想和同学们一起又说又笑呀!”于是,妈妈就给她讲起了海伦·凯勒的故事……

为帮助珍妮战胜困难,克服自卑,茁壮成长,学校围绕她开展了一系列的帮教活动。她所在的班级开展了“我教珍妮一字词”“我与珍妮***成长”活动;学校少先队开展了“在爱的呵护中成长”队日活动;团市季组织了“圆我长城梦”活动,包括珍妮在内的十名身体有残疾的儿童在青年志愿者的陪伴下去北京游览了长城。珍妮站在祖国的长城上,光荣地加入少先队。

就在珍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济南大学、济南师范学校的几十名大学生义务担当了珍妮的家教老师。这些学生,每天下课后骑自行车跑20多里路,往返于珍妮家和学校之间。大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每一届都和珍妮结下了深深的友谊。许多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还经常来看望珍妮,将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纪念品送给珍妮。珍妮这个曾一度充满绝望和泪水的家,如今充满了欢笑和温馨,又变成了一个幸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