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吃竹虫的作文
大概七八年前,我在某大排档第一次见到竹虫。那日,例牌点了我爱吃的盐擦三黎、盐水鲈鱼之后,经理指着一盆肥肥白白、手指般粗细、缓缓蠕动的纺锤型虫子说:“这个要不要?竹虫!椒盐和酥炸都可以。”
来就来,谁怕谁。于是,便点了一盘酥炸竹虫。
竹虫形似蜂蛹,但通体白色,酥炸后一条条置于盘中,泛着油光。当日在座的都是真正的吃货,一个个毫无惧色,一人几筷子,满盘竹虫便被消灭。
那味道,多年后仍让我挂怀。酥炸也许并不是它最好的做法,因它体形饱满,体内油脂本已丰富,酥炸的外层多少有些重复,亦抢了食材自身的味道。不过,即使如此,甘香仍可瞬间溢满口腔,细细嚼之,有芝士的味道。后来,我又在各地吃过几次竹虫,次次有惊喜。
所谓竹虫,“未成年”时期也叫竹蛆——既然是蛆的一种,“暗黑”程度可想而知,许多人恐怕听了名字便已丧胆。“成年”后(以破蛹为界)则叫竹蜂,又名竹象,也称象鼻虫,是一种长相极其丑陋的甲虫。在盛产竹虫的广东广宁,竹虫又称“笋蛆”。作为一种害虫,它专门吃幼嫩竹笋,开始是米粒大小,渐渐长成手指般大小,寄生于竹筒中,自竹尖开始逐节向下,最后吃到根部,便是其最肥之际,自此停食成蛹,之后便破蛹而出。
人们所吃的竹虫,即是其寄生之时、破蛹之前,以停食时捕捉为最佳(多为农历十月份)。竹虫吃过的嫩竹往往会断裂,只要在竹林中看到掉落地上的断裂竹笋,基本都是竹虫所为。这种竹子倒是还会继续生长,但不再有竹梢,即俗称的“无尾竹”,因内部已被竹虫蛀空,坚韧度有限,所以人们以竹制造工具时,都不会选这类无尾竹。
竹虫大致分布在福建、广西、湖南和四川等省份,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亦常见。因为竹虫多半是一笋一虫,偶有一笋两虫,所以除产地外,在其他地方都相当矜贵。据说它蛋白质含量远超鸡蛋,又富含氨基酸,在西双版纳等地一直是极佳的滋补食品。而且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5.9%,吃它亦不用担心肥肉问题。若不是外形可怖,估计很多女孩子会喜欢。
炸竹虫的步骤极为简单,先是以70℃的热水将竹虫烫死,其后炸三分钟,至深黄色即可装盘。撒上椒盐的话,即为椒盐竹虫。亦可用平底锅煎之,注意翻动即可。煎炸过程中唯一要注意的是火不可太大,否则会挥霍体内蛋白,只剩空壳。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炒竹虫。因竹虫自身已极肥美,炒时不宜多油,调料也无须太多,否则会冲淡原味。这种做法能够突出竹虫自身的甘香,若以滋味类比,顺德有一味炒牛奶似乎可以相较,甘香中带清甜。
若是下酒,焖竹虫也是好办法,香气更为浓郁,不过因为调料多、油相对重的缘故,滋味失之繁复。
不过,传说中的竹虫最佳吃法,我尚未尝试过,那便是生吃。据说旧时竹农因痛恨竹虫危害,所以抓住后便生嚼泄愤,结果却吃出大好滋味。以我对竹虫的了解,这种吃法确实有其道理,此物肥美甘香,富含蛋白质,即使加热后,那种浓郁的芝士般的香气亦留于尺颊,长久不散,若是生吃,原有滋味不遭任何破坏,风味只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