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讲“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这话是啥意思?五服是什么?
家与家是相对而言的,“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其实,远远不是,农村家族观念非常强,家谱,非常说明问题,宗祠,更是说明问题。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主要表现的是,家中有人去世,“五服内戴孝”,就是发给孝衫子,出了五服就不发给孝衫子了。这可能是多年留下来的乡俗,这样,就显得出了五服,不像一家人了。
血缘——五服
五服是古代宗法制度下的产物,你知道,古代是父系家族社会,以父宗为主。那所谓“五服”,就是从你这一代起,往前数到第五代,也就是:你、父、祖、曾祖、高祖,这五倍人的直接血缘至亲之间,就属于五服内。
大致上是这样,我解释的也并不具体,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总之呢,以现代眼光来看,“五服”是一个比较封建的观念,虽然中国人注重血缘亲情,但实话实讲,也不怕你们骂,我连我曾祖叫啥名儿都不知道,他那一支下来我的其他“五服内”的兄弟姐妹,跟我有啥关系啊?
在这,以父宗为主,那母系呢?以男丁为主,那女儿呢?以嫡出为主,那庶出呢?所以这玩意儿,更多的就是一种封建的延续。不好说,在注重这方面的地区,咱们尊重传统,不注重的,也大可不必强求。
孝——五服
前面说了“五服内”要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这个“孝”呢,其实是指丧服,以亲疏远近,分为五种丧服,也叫“五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五服分别是——
斩衰(cuī)、 齐衰(zī cuī)、 大功、小功、缌(sī) 麻。斩衰是最重的孝,子为父母、妻为夫、臣为君、嫡孙为祖父母,都要披斩衰,服丧3年;齐衰稍轻,如为庶母,已嫁女为父母,在不同朝代也有不同规定;大功则是为已嫁姊妹、堂兄弟姊妹等;小功比如妻子为妯娌、为从祖父母兄弟等;缌麻是最轻的丧服,为族曾祖父母等,丧期也只有3个月。
由此可见,五服确实是有一套严苛且繁琐的规定,血缘越近、关系越亲的人,去世之后就会用越重的孝来祭奠他们,可能会有人觉得这太封建了,但实际上,祭奠亡灵,又何尝不是对生人的一种慰藉呢?
为何「出五服」后就不算亲戚了呢?
我想来,这与古代礼法制度有关系。在古代,「天子七庙,亲尽而祧」,即根据宗庙制度,太庙里供奉自上六比特以及先祖(太祖)***七位先帝,而六世之上至先祖之间的先帝牌位则从太庙移出(祧)。为了不被「祧」或将某比特先帝请进太庙,历史上有些皇帝可谓煞费苦心,例如嘉靖皇帝为将老爹请进太庙而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为明成祖。
既然天子皇帝都会「亲尽而祧」,遑论普通老百姓?与皇帝祭祀类似,普通百姓除了祭祀几代祖坟外,还会祭拜老祖坟,例如每年都有大批人到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寻根。从始祖到几世祖之间那些祖宗,可能连坟地都没人知道了,自然无法祭祀。一般而言,到五世祖差不多就一百年,大家还能聚在一起去上坟,算是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