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毁的相关信息!!!!!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占地约5200亩,呈倒之字形布局。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蕲春园组成,总面积350公顷。

它的陆地建筑面积有故宫那么大,水域面积相当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融合了当时江南几大名园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画融于千变万化的情景之中。圆明园的南部是朝廷区域,皇帝处理公务的地方。其他地区有40个景点,其中50多个景点直接模仿其他地方的名园,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还抄袭名字。更有意思的是,圆明园还有一个西式园林景区。最著名的“看水法”是一座西式喷泉、一座鲜花迷宫、一座西式建筑,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湖中还有威尼斯的模型,皇帝坐在岸边的山上可以欣赏千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宝库,里面收藏着名人字画、秘室典籍、钟鼎珍宝、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浓缩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个奇花异草的花园,有数以百万计的珍稀花木。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完全称之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级巨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园内建筑被焚毁,文物被劫掠一空,留下奇迹般的、神话般的圆明园一片废墟,只留下断壁残垣供人凭吊。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皇帝(即清朝叶璇皇帝)在京西北郊长春园以北一里处,赐四子胤禛一园,并亲笔题写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朝世宗皇帝胤禛)在圆明园南建宫署,占地由原来的600亩扩大到3000多亩。从那时起,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息和参观的地方,也是他们会见外国使节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乾隆皇帝登基后,对圆明园内的园林景观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建筑群体,在圆明园的东部和东南部修建了长春园和蕲春园(同治改称万春园)。这三个园林都归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为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占地5200多亩,景点15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有郑达光明堂、祭祖的安佑宫、宴山高水的高楼、模拟仙山上亭台楼阁的彭道瑶台、桃花源中的武陵春景等。江南的一些名园,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都是仿建的。长春花园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楼。圆明园也是一个大型皇家博物馆,有许多珍宝、书籍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八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65438年10月6日,圆明园被占领。从第二天开始,官兵们就开始疯狂地抢掠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和平条件,英国公使埃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在圆明园囚禁英法战俘为借口,命令中将·米切尔于5438年6月+65438年10月+08日率领3500余名侵略军开赴圆明园,放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把圆明园烧成了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 ~ 1874),同治皇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来由于资金困难,被迫停工重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再次被毁。清朝灭亡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盗取圆明园的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进一步遭到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非常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修缮工作逐渐展开。

圆明园能达到这样的宏伟壮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集中了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雇佣了无效的工匠,倾注了数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用了100多年才陆续建成运营。为什么清帝会以工作为代价,花这么大力气长期经营圆明园?这与满族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勤劳勇敢的满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东北黑龙江流域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17世纪中叶,清军在其杰出领袖、封建政治家、军事家皇太极和摄政王多尔衮的率领下,大举入侵华北,彻底推翻了极其腐败的明朝,从东北入关为首都,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因为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入关后不适应北京盛夏干热的气候。虽然紫禁城金碧辉煌,但清朝的皇帝们却觉得它沉闷而沉闷。尤其是康熙初年,故宫发生火灾后,修建了很高的宫墙,防止火灾和宫廷暴乱。宫中院落相映成趣,溪中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的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下水道”之称。这让皇帝们有点厌倦了高墙环绕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开始修建园林,一直延续了200多年。北京西郊,一望无际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等地貌,自流泉随处可见,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玉泉景观自西向东流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生活,辛勤劳作,开垦了大面积的水田,形成了一个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择此地修建玉泉山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占据乡村建造别墅,大片的土地被成片的占据。明朝万历年间,明朝至亲侯立伟在此大兴土木,首先是清华校区,素有“北京第一园”之称(故位于今北大西墙外)。后来,米在清华校园东墙外引湖造园,管理着典雅秀丽的“勺园”,意为“海淀勺”。在空旷的乡间,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著名的园林聚集地。到了清朝,皇帝也看中了西郊,一个绝佳的园艺之地。园林的大规模建设就是这样开始的。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叶璇下令在清华校园旧址修建面积60公顷的长春园,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此听政,清朝的御花园生活由此开始。然而,长春园的地位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后来的圆明园取而代之。

在长春园周围,有许多明代遗留下来的私家园林。在清朝初期,这些以前的私人花园在被归还给内政部的陈封庭院后,被移交给清朝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圆明园作为明朝的老园林送给了康熙皇帝的第四子胤禛。而“圆明园”的题字是康熙皇帝写的。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从这一年开始了从无到有、从盛到衰的历史。胤禛是后来的雍正帝,他对自己的花园非常自豪。他在康熙的《圆明园记》中解释了“圆明”二字的含义:圆明有远志,不易见。他尝言从古,以圆明之德为特征。老公圆脸迷,君子也中。这里的“圆”字是“完整全面”的意思,“亮”字是“博学睿智”的意思。所以“圆明园”这个名字无非是统治阶级标榜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康熙皇帝的题词也表达了对太子的期待。

圆明园位于瓜家屯以北,距长春园约一里地,即在今天的北京大学以北,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有前湖、后湖等水面,有“牡丹亭”、“自然画卷”等园林。圆明园还是诸侯园的时候,规矩不能超过皇帝的长春园,所以建的景不多,名气也不大,远不如长春园。但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朝的太平盛世来了,经过60多年的不断扩建,终于建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皇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