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实践活动游颐和园怎么写?3000字

相关范文:

颐和园真无愧于世界上的“物质与文化双遗产”美名!抚今追昔,至今仍能留在我心中的。

今天的天气格外的好,天时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阳光将所有的光芒,一丝不落的透过大气层,撒在金秋的古都-北京.在阳光的照射下,刚刚修复一新的颐和园佛香阁显得更加金壁辉黄,庄严肃穆!

站在昆明湖的东岸向西望去,俨然就是西湖的苏堤,六桥影影绰绰的出没在随风舞动的柳枝之中.后面是玉泉山的宝塔和香山,一片青黛之色.有的深,有的浅,有的浓,有的淡,似是一幅泼墨山水画,浓重而不失淡雅,远远望去叫人心旷神怡,几致物我两忘.妄想着超凡脱俗云顶升仙!

进入新建宫门的第一眼,就是卧在岸边的铜牛.关于铜牛,有人说从上古大禹治水之时,凡治水患成功的地方,都要立铁牛以记之.从牛背上的”金牛铭”中,也可看到乾隆帝的记述.而且古代但凡有津渡之处,必有牛为镇物.例如山西陕西交界处的蒲口渡,旧曾在河的两岸分别出土过两对唐代铁牛.但此说不通之处在于:大禹时期连青铜还上未大量开采冶炼,如何就有了铁牛了呢?可见此为杜撰了!但更可笑的是我们的乾隆帝竟也被蒙骗了,其附庸风雅的程度也可见一斑啦!但铜牛可预知水患的用途确是不假.通过昆明湖而进入城中的水大都在北京城的西北方,而北京的地形就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昆明湖的水,一旦达到铜牛的高度,北京的防汛工作就要进入警戒状态了!

一九OO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英国军队得知颐和园有头金牛,于是派人到园中来取,谁知用刺刀一砍才知道是铜做的,于是败兴而回.其实在中国,金与铜在古代都被称为金.几个英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再加上汉奸又是个二百五,所以,铜牛才能保存至今,设想如果英国兵不用刺刀砍而是直接运走,那我们今天就看不到原物了!

铜牛以北,是现金保存最大的观景亭-廓如亭也叫八方亭.它除了大以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内部上方四周有八块匾额,上面是汉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段落,现在除了用望远镜,大概是无法看清上面的东西了!这也许就是皇家园林的气魄吧!

十七孔桥是连接廓如亭和南湖岛的一条玉带.是仿照芦沟桥而建造的,但又与之不同.人都说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但十七孔桥的狮子却是可以数清的.我没数过,但数过的人告诉我有五百多只.(其实是544只,来之前我做过功课的)

没上南湖岛,就沿着东岸向北走去.一路上,秋风怒号之声令人惊心动魄,想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诗句。所以没有时间欣赏经过的文昌阁(里面贡的是文昌帝君)和知春亭,因为丝毫感觉不到春的温暖,只有风卷着浪拍打在岸边的石壁上,然后再裂开变成无数个小浪花飞溅出去,不禁使人想起苏轼的名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路被风吹的七零八落这才到达一处可以避风观景的地方“玉澜堂”。

说起“玉澜堂”我一开始以为是慈禧太后的园居之所,因为电影“火烧圆明园”里,慈禧的小名就叫玉兰呐!没想到是光绪皇帝这个倒霉蛋住的地方。院内除了正房还有的看之外,两侧的厢房里,都用砖墙砌着,到后院的墙也是清代灭亡后,为了大众参观方便,才被拆掉的。戊戌变法失败后,除了中南海的瀛台,就是这里软禁过光绪皇帝了。

“宜芸馆”是皇后居住的地方,隆裕太后和珍妃,谨妃都在此居住过。一进门,两边的墙上均有石刻,都是乾隆帝的御笔亲题。我也好书法,看过一些乾隆的字,他的笔法应该是学王羲之,赵孟艴的,端庄清秀,匀称适中,但拍卖市场的价位并不高。因为他太爱写字了,以至于传世的书做很多,一多了自然就不值什么了。他的祖父康熙帝的字虽不及他,但是少,少自然就值钱了!

穿过“宜芸馆”,往左手边一拐,就直接到达“乐寿堂”了,这里曾是慈禧太后园居的地方。院中有一块颐和园有名的“青芝岫”又叫“败家石”。据说是乾隆从半路上捡回来的,明代一位叫米万钟的大臣遗弃的石头。听说当时此石进入院中,由于个头太大,将本已建好的“水木自亲”门又拆了,这才进来。弄的乾隆的母亲-钮钴碌氏很不高兴,让乾隆给扔了。但是费了那么大劲运进来的东西再扔了,太为难乾隆了。于是他向身边的刘庸递了个眼色,刘庸会意,便说此石酷似灵芝,明代的米万钟因不配拥有此石,致使败家。如今此石已到园中,说明它确实是为太后而来。乾隆也在一旁随声附和,亲自为它起名“青芝岫”,并写了几首御制诗来为它正名,现在还留在上面。

“乐寿堂”前,两边各排列着铜制的“梅花鹿”,“仙鹤”和“玉壶春瓶”。听一旁的导游讲,这叫“六合太平”,鹿的谐音是六,鹤的谐音是合,瓶子自然是太平了。还有什么“玉堂富贵”;“探海灯杆”和电话所什么的。

出了“乐寿堂”是一间过院,正对着的是“邀月门”,进了“邀月门”就到了举世闻名的“长廊”。在来游览之前做准备的时候了解到:“长廊”有七百多米,二百余间。其上有四座亭子分布其间,它们是“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和“清遥亭”。沿着“长廊”一路走来,左边是一望无际,浩浩荡荡的昆明湖,右边是树木掩映,神秘莫测的万寿山。这时才体会到什么是“仁者乐山,智着乐水,乐山者静,乐水者动”的含义了!

四个亭子的中间,是个小广场。广场的南边有一个三间四柱的牌坊,两面都有匾额。北面是“云辉玉宇”,南面是“星拱瑶枢”。广场的北面是一座门厅,上面有“排云门”三个大字,从这里进去,就可到达“排云殿”和“佛香阁”景区了。我没有进去,而是沿“长廊”继续往前走。当我走到尽头时,一座白色的大石船,赫然出现在我眼前!

其实,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清晏舫”,是一个融汇中西的特色的石舫。整个船体是中式的,而顶部的装饰和船桨叶的模式是来源于西方。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到了唐代,魏征引用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里的“夫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之句,来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要以民为本。而今的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概也是由此而来吧!只有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向前发展。而乾隆却将其形而下的建成一座石舫,好象大清的江山坚如磐石,无覆舟之忧,岂不愚蠢可笑。看来也是“盛名之下,难符其实”呀!到了石舫,也就意味着“长廊”的终结,如同大清的江山一般,虽曾盛极一时,但经过两百余年的专制统治,终归是要走到尽头的。

一过石舫,就要开始攀登万寿山了。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只要到达“画中游”,你就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身心也为之一振。南胡岛,十七孔桥和西堤杨柳,都仿佛在被秋日的阳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粘贴着,只有穿梭的游人,如同一个个小黑点,在上面不停的游移。再望得远些,就能看见中央电视塔,中关村的楼群和香山的“香炉峰”等地标建筑。此时不需要任何讲解,只须用心体会这美丽的风景,大概就能明白,什么才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观吧!

太阳已渐渐西垂,正在把它最灿烂的一面展现出来。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触发了我的灵感。其实,夕阳的美丽不也正是在此时才能令人感慨吗?李商隐只不过是太悲观了,如果他能乐观的面对人生,就像“五柳先生”一样,那一定是“山气日佳夕,飞鸟相与还”才对呀!

拾级而上,到达万寿山的最顶峰“智慧海”。智慧海语出佛教的《无量寿经》中的“如来智慧海,深府无崖底”一句。其实,最大的智慧都来自与最朴素的生活,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争”。而今,太需要一位古圣先贤出世来治理一下我们现在的浮华社会了!子曰:“五百年待有才人出”,现在多少个五百年都过去啦?唉,斯人已去,来者之可追哉?

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山路也渐渐地昏黑了。沿着山路走下来,就到了有颐和园的“园中园”之称的“谐趣园”。“一亭一迳,足谐其趣”就是这儿的来历。其实是仿照苏州无锡的“寄畅园”而建造的。里面最值得一提的是“知鱼桥”,由于建园的需要,而建造的一座小石桥,也被乾隆附庸了一把。战国时,庄子和惠施关于鱼的论战,也被搬到了这里,而且还真养了鱼!。其实,那只不过是一个哲学命题,是形而上的一种精神领域的答辩!只有像乾隆这样的人才会真的建一座桥来昭示他的功绩,这从他的儿子嘉庆为他立的“十全老人碑”就能看出!据说他一生作的诗有一万多首,是《全唐诗》所有诗人所作诗篇的总合,但是没有一首诗像《全唐诗》那样广为流传这也就不难弄清:六下江南;扩建圆明园和编纂《四库全书》了!

出“谐趣园”时天已经快要黑了,我沿着路标的指引来到了东宫门。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几个打着旗子的导游正在“仁寿殿”前铜龙凤那儿,讲着什么“龙在下,凤在上”之类的话。但是最能引我关注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摆放在院子中央的;一只大大的;青铜制成的麒麟!它是原“长春园”二宫门前一对青铜麒麟中的一只,另一只在火烧圆明园时,被英法联军掠走,不知去向,于是就将这一只移放到这里。在颐和园东宫门的庭院里,有许多是圆明园里的遗物,因园子被毁而迁到这里。所以我认为,颐和园的东宫门也相当于圆明园的翻版。毕竟,这座园林也是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大肆劫夺和破坏过的呀!

走出园门时,看着门前的一对青铜狮子,威严中带有几分无奈。再看看正门上的“颐和园”三字匾额,又回想了一下今天的游园过程,记起了溥杰的一首诗:

一园竹树绕泉石,四季冬春夏复秋。防棹只疑天上坐,凭栏真个“画中游”。

岚光迭翠微云塔,湖影回廊漾梵楼。合壁大圆横玉带,斜阳无语卧“铜牛”。

“颐和园”三个字,是不是光绪的手笔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已经成为历史上一段抹不去的记忆。今天的游览,只不过是颐和园的一小部分,而“她”还有更多的故事想对我们诉说!“她”无愧于“世界的遗产”;“人类的遗产”。

其他相关:

/thread-1364171-1-1.html

小游颐和园有感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