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茶壶说南山名壶?

对不起,我找不到你说的。取个名字。这是一个著名的茶壶。你自己看看吧。

紫砂调良壶: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三位著名制壶家:史大彬、李重方、徐友泉。施大斌,韶山人,他的父亲师鹏也是著名的制壶师。他作品的技术水平超过了他父亲。南京博物院有一件提梁用的史大彬紫砂壶。壶高20.5cm,横宽19.1cm,壶身高10.5cm,壶腹宽15.9cm,口径9.5cm..壶底圆,腹肩鼓,颈短,盖平。壶是弯曲的,有一个六边形的边。锅底大,分四瓣。做成抬梁式,切成菱形。壶形浑厚,造型稳重,制作典雅,简约美观。壶用的泥是栗子粗砂混黄钢砂,俗称“梨皮泥”,俗称“桂花砂”。壶的表面泛出耀眼的金色斑点,就像宁静夜晚天空中的星星,又好像云外飘着桂花的香味。

这个壶造型的基本思路就是一个“圆”字。从正面看,圆形壶身与圆形吊梁重叠,轮廓线交错遮挡,使人物的主体感特别强;再往下看,锅底是一个大的圆形平面,锅盖是另一个小的圆形平面,锅扣在这两个同心圆的中心。壶的吊梁的圆形特别高,拱起像一座虹桥,似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空间,与壶身的圆形形成对比,使整体舒展大方。此壶壶盖边缘有“大宾”字样,左边有“天香阁”小篆。

三足圆壶:此圆壶高11.3厘米,直径8.4厘米。现为江苏省无锡县文化管理协会所有。邮电部1994发行的“宜兴紫砂壶”邮票中,第一个设计的主体就是这只大壶。

它的壶身看起来像一个球,表面平淡无奇,除了在壶的盖面上,有四瓣柿子粘在盖钮周围。壶下有三个小脚,曲度变化,与壶身融为一体。水壶向外流,对称,与手柄相呼应。壶柄下方腹面横刻“大宾”两个楷书字,字不规则,刀法娴熟有力,工整洒脱。壶中的泥料呈褐色,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壶的表面布满了浅色的微小颗粒,正是鉴赏家所说的“银砂闪点”,也是史大斌时期泥料的特征,有“古质地均匀的粗砂”之誉。

和尚帽壶:石大彬的和尚帽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传说金沙寺的老和尚创立了紫砂壶,是用和尚的帽子做的,壶的形状模仿了自己的和尚帽子。宫春还做了一个和尚帽壶。石大彬的壶也是仿僧帽的。这个壶高9.3厘米,宽9.4厘米。壶底方方正正,壶颈不长,线面明亮,轮廓清晰,浑厚挺拔,韵味沁人心脾。

八瓣菊壶:李茂林是明代正走向成熟的著名紫砂壶,以古朴著称。他在紫砂壶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又做了一个瓦包,封在陶洞里”。瓦囊就是匣钵。以前壶坯烧制的时候没有包装,难免沾油沾泪。有了瓦包,壶坯烧制时得到保护,不再沾染油泪和釉点。这件李茂林制作的八瓣菊花壶,高9.6厘米,宽11.5厘米。壶以罗纹为主,在菊花中也是天然的。壶的形状像一个罐子,只是增加了一个把手和一个流量。整体看起来古朴典雅,格调高雅。香港茶具文物馆现已收藏。

扁圆壶:李重方,史大彬中第一高足,生于万历至清初。他的父亲李茂林也是制壶大师,他的作品大多来自古拙公园。另一方面,李重方找到了另一种方式,他的锅形与独创性相竞争。这个扁圆形的壶,现在私人收藏,高6厘米。壶盖大而平,壶盖与壶口接触紧密桥接,可谓“容不得其下”。壶为铁栗,壶身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刚柔并济。方圆生活和谐,在挺拔中彰显尊贵,在潇洒中彰显稳重。吴美丁评价李重方的壶“骨胜炫耀”,这壶恰到好处。

三脚锅:徐友泉,也是史大斌的弟子。他放弃仕途,投身壶艺,最终成为名手。徐友泉、史大斌、李重方并称为“三大制壶家”。其传世名壶杯状壶,模仿青铜杯的形式,给人一种非常古朴的美感。杯是古代盛暖酒的青铜器皿。它的形状像一个锅,有三条腿。徐友泉三足壶高12.4厘米,宽8.2厘米。香港茶具文物馆现已收藏。

朱泥圆壶:明万历至清康熙,又出现了一位制壶专家惠。他专门做了一个小锅,名叫赭石,小如香橼,盛水50毫升。壶底刻有“陈梦”字样。他的作品被称为陈梦壶,也被称为“孟珙壶”和“陈梦壶”。主要用于冲泡乌龙茶,是工夫茶的茶具之一。他创造的梨形壶传入欧洲,著名的安妮女王定制了银茶具,还仿制了惠的梨形壶。

陈梦锅很少代代相传,今天的大多数用户是模仿。惠的圆壶现被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其壶身短小,总高7.6厘米,宽肩、直壁、略闭底、假圆足、平盖、短DC。壶底刻楷书“乾隆十三年”,钟“惠”和“”用杨篆印刷,壶盖上刻“茶”字。

蚕桑壶:“龚仲彦说壶为大,海外争远菜。”在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间,出现了另一位制壶师陈鸣远。他继承了明代壶古朴、典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发展了自然写实的风格。养蚕壶是陈鸣远模仿自然壶的杰作。壶身扁圆,腹下部素,上部雕桑叶。锅盖是桑叶,上面躺着一只金蚕。壶中其他蚕都是半藏半露桑叶,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壶泥白色略灰,调砂,更逼真似蚕。

四足方壶:邮电部1994发行的宜兴紫砂陶器第二枚特种邮票。图案中央为清代紫砂大师陈鸣远制作的四足方壶。又名袁,号鹤峰、虎音。在紫砂工艺史上,陈鸣远占据了一个高峰。他喜欢和文人交朋友。当时江浙一带很多文人雅士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极大地激发了他做壶的灵感。他制作的紫砂壶工艺精湛,文化品位高,风格华丽奇特细腻。这个四脚方壶是圆的方的,有四条腿。其高度为10.3cm,口径为6.7cm,结构合理,制作精美,简洁大方。壶身刻有题词:“喝不够,读不够。我和余是同门兄弟。”署下“远”字,并有“陈鸣远”方印。题写的书法苍劲古雅,视觉效果极佳。现藏上海博物馆。

莲花形银提梁壶:莲花形银提梁壶现被苏州文物商店收藏。8厘米高,壶身四周是莲花花瓣,花瓣尖端微微上翘,显得俏丽纤巧;整个壶身顶部宽大,底部封闭。壶盖由花心中的一朵莲花担任,嵌有几颗可活动的莲子。中间那个是盖子按钮。壶嘴凸出一片荷花花瓣,荷叶叶脉清晰;这种锅没有把手,但配有一个银色的吊梁,在吊梁上切藕段。壶中央花瓣上,有行书铭文:“子德,敕部咸洁,君子之友,天长地久”,并有“陈”和“明元”两种阳语的印章。

南瓜壶:南瓜壶,现藏南京博物院,高10.7 cm,壶身是完整的南瓜造型。上小下大。瓜的蒂是锅的盖子,藤是锅的把手。藤蔓露出丝丝脉络,瓜叶卷成壶嘴。自然的造型,巧妙的构思,写实的刻画,浓郁的田园气息。壶面刻有两行书法题字:“仿东陵风,带雪乳香。”此外,还有“陈鸣远”杨雯印章。

捆木三友壶:陈鸣远的捆木三友壶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高8.1cm。壶身由松枝、梅枝、竹枝制成,壶盖隐藏在树枝的横截面内。松、梅、竹的枝节纹理栩栩如生,壶柄和壶嘴也模仿树干上长出的树枝。此壶工艺精湛,匠心独运,妙不可言。

紫砂竹壶:清朝嘉庆年间,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满盛壶。满盛壶是制壶大师杨彭年和陈洪绶(1999年第一号)合作的产物曼生)。兰竹,陈洪绶的终身名花,书法篆刻精湛,能将书画篆刻与高超的紫砂工艺相结合,被称为“曼声壶”。满盛壶多产于杨彭年,题写陈洪绶。紫砂竹壶是满盛壶的代表作。这壶泥紫黑红,紫而不艳,红而不艳,和谐,细腻而不刺眼。形制为干竹,壶身雕成两直竹竿,流动分支,枝叶弯曲附于树干,三枝流出。虽然短而直,但五枝苍劲,二枝如新枝,给人一种从谦和到稳重的旺盛之感。此壶高8.8厘米,壶高6.5厘米,腹径12.2厘米,流长3厘米,柄宽3.7厘米。现在它在上海博物馆。

薛梅壶:此壶刻有制壶大师杨彭年和陈洪绶(编号曼声),西陵八大名家之一,堪称紫砂工艺和书法的代表作。壶盖有“彭年”小篆,壶身刻有“薛梅枝用活火煎,山中人不朽”字样。满声》,壶底钟“陈满声制”的篆书就印出来了。此壶身坚固,表面光洁。锅状如馒头,肩以下,有空气流过;壶身光滑如壶,底大如盘,极为稳重;盖扣呈拱形,与壶身弧度一致;手柄和壶嘴所占的空间相似,分别增加了壶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另外壶嘴是用馅料做的,只是制作人把壶嘴根部从上到下做成弧形,用壶身轻轻一压,没有粘连的痕迹。真是“一只瞪羚挂在角上,无迹可寻”。由于水壶的手柄向外旋转幅度很大,制作者特意将壶嘴做得很长,微微上翘,以达到透视上的和谐。这个茶壶高7厘米,直径6.1厘米,底座直径11.8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百果壶(1):曲应劭,清代宜兴人。屈的诗词书画、篆刻、古文字鉴定,尤其是砂壶的制作,被冠以“公户”之名,请邓逵制作。果盆由石榴、莲藕为花、菱为柄、蘑菇制成。锅体上部用各种沙土模制,以附着花生、瓜子、豇豆、白扁豆、栗子、枣和葵花籽。三条腿是核桃,百合,菱角,一共18块。壶身上的铭文写着“榴莲屋种子多,莲藕晶如何?”。一堆都是秋色,果园里的第二首。"

雨花龙壶:邵大亨,宜兴上安里人,生活在道光至同治之间,是继杨彭年之后的著名制壶家。其壶以匠心独运、制作精细、格调高雅著称。大亨与彭年,若春兰秋菊,各有千秋,但大亨壶未传世,故不如彭年有名。鱼龙壶是邵大亨的代表作。壶高9.3厘米,直径7.5厘米。壶呈球形,通体海水波浪纹,线条流畅明亮。一个龙头在波涛中伸出,张开嘴和眼睛,耸起耳朵,伸长胡须,龙嘴吐出一颗宝珠,十分传神。壶盖上还有海波,壶的按钮是一个从海波中伸出来的水龙头,立体灵活。壶柄是弯曲的龙尾,挺有意思的。壶是栗色的,但倾向于冷,有一种纯净感和海的状态。盖子内侧有一个杨行书瓜子形状的“大亨”小篆。此壶现为南京王所藏。

八卦竹壶:这款八卦竹茶壶由64根细竹环绕而成,每根细竹粗细均匀,整齐光滑。腰部用另一根圆竹扎紧,略细。壶底四周有四根从腹部突出的竹子,上下连成一体,非常和谐,增强了壶身的稳定性。壶盖上有微微凸起的伏羲八卦方位图,壶盖钮也做成池图案,壶把和壶嘴都饰有龙的形象。壶的颜色是蟹绿色,有一种清凉感。八卦竹壶不仅造型古老,而且哲理深刻。这个由64根竹子制成的壶身,32根小竹制成的四足,是“易有太极,即有两器,两器有四象,四象有八卦”二分法的象征。制作者通过艺术手法,将易经一分为二,再分成万物,将殊途同归的基本理念生动再现。这件八卦竹茶壶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艺术家邵大亨的作品。壶盖的铃铛上有一个瓜子形的杨雯楷书“大亨”的小印章。壶高8厘米,口径9.6厘米。1994年邮电部发行宜兴紫砂壶特种邮票,第三枚为八卦竹壶。

方斗虎:黄玉林,宜兴人,生活在清道光、光绪年间。13岁时在同里师从邵祥福学习制陶,3年有成。曾受雇于吴大成、顾查林家,为他们做壶,作为收藏。他是邵大亨之后最厉害的制壶人。晚年,他与居住在上海的一些著名画家合作。这种方桶壶是农民用来仿古计量稻麦的计量工具。这种锅由四个梯形组成,有一个方形的盖子和一个方形的把手。看起来挺拔、硬朗、整洁、清新、独特。壶的一侧,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刻了一幅采茶图:一个老人坐在地上,身旁放着一筐茶叶和一根长棍。图左上方刻有“采茶图”。连夫仿葫芦画瓢。“连福,即卢辉,近代著名画家和鉴赏家。细瓢,即黄参。壶身另一面墙上,镌刻着吴大淆写的黄慎采茶诗:“采茶深入鹿麋群,自裁莲衣染绿云。送我三十六峰,麻烦了。这是一记耳光。“方桶壶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艾金斯博物馆。

孤岭壶:这是黄玉林壶中的精品。壶是方形的,四角倒圆,上小下大,显得稳重而结实。柔和圆润的线条,有和谐之美,有藏锋之美;盖钮内孔为圆形,外侧为三瓣弧形,与壶柄围成的圆形相对应。整个壶就像一个含蓄安静的少女,婀娜多姿的风韵和浪漫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孤陵壶因篆刻书法大师吴昌硕的题字而更显典雅。壶的一面刻着:“诵秋水,试凌泉泉,青山白云在我左右。”常昊殷硕夏中。庄子?秋水有句话:“洋洋自得,把天下之美据为己有。”真是一壶天地,一壶在手,吟诵“秋水”,却又似神徜徉青山白云间。壶的另一面有题词:“庚子九秋,昌硕为永泰八兄弟题词,宝斋捧为礼。”耕云雕刻。“庚子年应该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锅盖上有一个“玉林”的小印章,锅底有一个“黄玉林”的印章。这个壶高8.9厘米,直径5.8厘米。现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

提梁壶:提梁壶的壶盖是一个完整的扁球形,壶盖扣是一个扁圆形颗粒,短口略弯。提梁壶是弯成弧形的圆棍,靠近壶嘴的一端分成两叉。壶的泥色为赭红色,通体布满类似桂花图案的金色斑点,俗称“桂花砂”。连梁胡的身高是13.8 cm。这种浑圆坚实的壶身,挺拔的吊梁,小柱状的盖钮,造型简洁,做工精致,充满活力。壶盖上有一枚椭圆形的杨雯“玉林”小印章,壶底有一枚杨雯“鹿寨”印章。翟凌是清代收藏家吴大成的名字。这个壶应该是黄玉林应吴大成的要求做的。现为苏州私人收藏。

提比壶:顾景舟,又名京州,1915年生于宜兴船步上元村。他学识修养出众,在文学、书画、金石学、考古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在全面继承壶艺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是大师,有人称他为明代的史大彬,称他为“大师”。1988年,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个茶匙因其盖子看起来像一块古玉而得名。壶高14.5cm,直径7.8cm。锅体为扁圆柱形,有扁盖、扁钮和扁吊梁。壶盖有“顾景舟”的方形印章,壶底印章上刻有“七十后作荆州”字样。因为微曲线造型,壶嘴和吊梁自然放松,概念既正式又实用。作品整体结构严谨,虚实节奏和谐。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65438-0994年,邮电部发行了一枚宜兴紫砂壶特种邮票,第四枚邮票的主体是顾景舟的提笔壶。

石瓢与壶:当代壶艺大师,顾景舟无疑应该被推。他认为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必须具备“形、神、气、态”四大要素。形式,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在轮廓;神,即神韵,体现了精神美的魅力;气,即气质,陶瓷艺术中蕴含的和谐色彩美;状态,也就是形式,作品的高度,方圆的各种姿势。当代国画大师唐云生前酷爱顾景舟产的石瓢盆。这个壶是扁圆的,上窄下宽,看起来很稳重。配有扁圆的锅盖,锅的按钮像一座缓坡的拱桥。壶底有三个圆脚,线条流畅,意境舒展。壶面画用几根树枝修剪,钱落入“湖帆”中。另一面是吴湖帆行书中的题字:“无客时静,一夜有风时凉。尧城是兄弟。”壶盖上有“靖州”的方印,壶底有“顾景舟”的方印。

白果壶(二):白果壶的制作人是姜蓉,女陶艺家,1919年出生于宜兴川埠乡钱骥村。11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制作紫砂工艺陶器。九年后,我和叔叔一起做仿古紫砂工艺品。我以前在上海铁花轩做壶,特别喜欢做天然壶,尤其是西瓜荷叶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荣创造了许多紫砂陶器的珍品,包括20套创作于1955的紫砂水果,被选为周总理出国访问的礼物。菱角壶,创作于1981,被英国伦教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1987创作的枇杷笔筒,被国务院选为中南海陈设品。其代表作《荷花壶》获国家特种工艺奖。1989被评为高级工艺师。现为江苏省美术协会名誉理事。

这个百果壶的壶嘴是莲藕节,提手是菱角,壶盖是蘑菇,壶脚是芋头,壶身周围还有一些瓜子花生,很自然。制壶人的巧妙构思,真的让人忘记了那是一口锅,而是体味到了新鲜果蔬的生活。壶高14厘米,宽25厘米,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

海云壶:唐云,浙江杭州人,别名大石、妖翁,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唐云喜欢紫砂陶器。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在上海与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等制壶专家探讨壶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云对创作紫砂壶更感兴趣,或构思设计,或撰写铭文,并收集了近100件古今紫砂壶。

许,字紫云,初为拾荒者,俗人。他的制壶精于立意,奇奇怪怪,与众不同。与书法家合作制壶,推诚接物,抗逆境心,成就非凡。

和许先后合作制壶,称“云海壶”,58件,其中28件有编号。“云海壶”的风格和画法都一样。其中一些被上海“海斯茶具博物馆”收藏。

石瓢壶(《云海壶》之九)。壶如石瓢,底三尺。壶盖上的按钮如江南石拱桥、提手、壶嘴般弯曲,线条飘逸如水波纹。唐云在壶上绘西湖山水,题词以前人引用的苏轼诗句为准:“欲将西湖比作习字,绝无美人之美。”比美山水,比美嘉明,让壶艺与书法相得益彰,壶与茶共赏。

柚子壶(“云海壶,十个)。壶面是特制的粗砂,刚好表现出柚皮的质感,风格憨厚。唐云没有在上面作画,只是借用了一段含有禅机的话:“四者皆坐空一时,不分你我;“两头吃一碗,各奔东西。”手捧壶,默念碑文,让人心静如水。

李式壶(十九《云海壶》)。壶身是极扁的圆锥体,像江南的竹帽。竹编的经纬虽未刻花,却已透露出竹帽的魅力。唐云画《东坡品茶记》:一棵树荫下,坡翁席地而坐,独自饮茶,一顶大竹帽放在一旁。另一个标题:“李因饮茶解渴,是两个还是一个,我无话可说。”壶、画、题融为一体,让人在飘散的茶香中自得其乐。

一束柴三个朋友壶:许沪上壶师,享誉海内外,作品令人爱不释手。《三友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壶的形状是一捆一捆的棍子,这一捆20多根棍子是松枝、梅桩、竹枝的混合体。其中,两个梅桩的自然衍生枝分别成为壶嘴和把手;柴捆中一个略突出的竹结被巧妙地用作盖钮;至于那捆柴火,是一根细竹尖,可以当绳子用。仔细鉴赏这款壶,松木茎上的鳞片和空洞别出心裁,原木横截面上的锯痕、折痕甚至年轮都栩栩如生。最神奇的是,一只聪明的小松鼠,正以一颗空心的心,在一段松树的上缘向洞口偷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