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脚并用的“十闲”?

“十时闲”起源于北京,康熙年间(1662-1722)开始流行于北京,由凤阳花鼓发展而来。据《支竹词百戏》记载,十闲散是“凤阳女儿歌”。还有一句是晚清十大艺人赵兴元提供的歌词:

十不闲在凤阳,

走起路来自然会挑香。

最初,女人学习唱歌,

它既不是西皮也不是黄儿(黄色)。

住在北京,装成一男一女,

一套大型戏剧服装,

学唱千古,

文中勇武贤惠。

它是关于嘴唇,牙齿,喉咙和说出真实的话。

我学会了分离的软硬腔,喜怒哀乐。

杨柳青年画《十闲》

嘉庆年间(1796-1820),十时盛行,一些艺人开始在综艺园唱歌。嘉庆十九年(1814)杜门支竹词写道:“某日某园演某班,太平锣鼓滩黄调上贴了红黄条,连三堂也不闲着。”讲述了“十闲”从明面进入室内演出的故事。清朝道光年间传入盛京。光绪年间,盛京蕙兰诗社文人尚雅贞、曾写了一些歌词,改名为“诗赋仙”。

十种乐器以艺人使用的十种乐器命名(乐器名称是用单皮、鼓、钹等几种打击乐器装饰的木架)。架子上有十种乐器,其中八种用丝带绑在横梁上。下面的架子上有一个踏板,架子中间有一个单皮鼓。唱歌的时候,一个人打鼓,一个人打钹,一个人打钹,四个人演女人,两个人演小丑,十个人一起* * *的,所以十个人都没闲着。还有一种说法是:“十不闲,就是用木架装上锣鼓,中间一人,拉着打,左手两个鼓锤,打单皮和大鼓。右手拉绳子,敲小锣小钹。大钹的绳子绑在地上,用脚踩会响。他行色匆匆,嘴里唱着歌,不闲着。”最初流行时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民间花会的表演形式之一。有十句话道出了艺术家当时的表现:

不害羞,不闲着,

背着担子在街上走来走去,

南京拿下了南京,

北京已经接管了北京旅游-私人一日游。

南北京都不接受,

春天和秋天是在黄河两岸度过的。

胡永富先生保存的十首闲置歌词

光绪年间(1875-1908),慈禧太后多次邀请莲花落艺人进宫演唱,得到丰厚的报酬,并选拔了赵兴元等十几位艺人在宫里教太监唱歌。因此,荷花一度盛开。当时成立了很多莲花落社,影响较大的有岳友方群(后改名太平歌词)、乐山歌词、益寿歌词、万年歌词、宜山歌词、万山歌词、地中唱法、吉祥唱法、乐山唱法等。其中,你有丰富的曲目音乐和团体音乐,艺术家技术娴熟。但到了清朝,掌管内务府的官员在慈禧的授意下,又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名为“生生不息”,一切费用由官方支付。

表演形式有两种:单唱和彩唱。单人故事一个人唱,清唱剧,不化妆,《西厢记》《摔角架》等曲目。缤纷唱腔分丹和丑两个角色,分包抓角。剧目包括《杨二佘花园》等。艺人唱的多是喜庆的词或者幽默的小段子。如《四乐歌》、《十种锦》、《渔耕》、《丁郎寻父》、《罗泉怕》等。文人写的诗意歌词有《白猿偷桃》、《张亮词朝》、《访草堂》、《关公赞》、《罗成占卜》、《韩湘子乞印》、《偷仙草》、《法海河伯》、《小孤仙》、《丁香孝经》等。晚清盛京著名艺术家有冯玉书、铁宽恒等人。除了上面的,还有我孩子写的歌,比如范金鼎骂城市,大烟叹息。一些十时艺术家也参加了荷花落班,将两种艺术结合起来,演变成“十时荷花落”。演出的时候出现了七八个人,全体人员先敲了十个小时的乐器,唱了【四喜】【八掌】【架乐】之类的,然后唱了《莲花落》。后来节目只保留了十闲的歌曲和唱腔,但不再使用“十闲”架子。推出一个十小时长的题为“忙碌的一年”的节目;

高山上的一个村庄,

姓李,姓王。

王家有一个小妹妹,

李家有个孩子叫郎。

这两个家庭喜欢成为亲密的朋友,

几句话就可以了。

在正月的仪式下在二月结婚,

三月生郎宝宝。

四月小,五月大。

六月份来,给你妈妈打电话。

七月份去学校学习,

我们会在八月大惊小怪。

去南京赶九月份的考试,

10月获一等奖。

11月拜访首相,

12月回国。

你想问哪一段?

称之为忙碌的一年。

这部作品幽默风趣,可见其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