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播种希望——陈伟的学校生活⑤

第一章:老马潜伏。

老马潜伏,志在千里。

烈士们在晚年充满勇气。

——《乌龟虽活》

第二节年轻有为(上)

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携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何秀五条河流的水,经湖口石钟山流入长江,素有江湖之钥、三省通衢之称。湖口作为“江西水北大门”,在长江、鄱阳湖的滋养下,成就了千年历史的沉淀与辉煌,催生了人文精神的延续与升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世代以水为生的湖口人来说,长江和鄱阳湖无疑是他们的情感归宿。正是这浩瀚悠长的生命之水,孕育了壶口的繁华与活力,创造了宁静与祥和,荡漾着激情与欢乐,记录着苦难与沧桑。

壶口文桥乡有一个叫陈凤馨的自然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80多年前,一个秋日艳阳高照的中午,一个简陋的农家院子里,一个响亮的婴儿“哇”的一声啼哭,打破了农村的宁静。这片温暖的土地迎来了一个重情重义的生命的到来。这个孩子就是这篇文章的主笔——陈伟。

娇弱的新生儿正躺在母亲的怀里,吮吸着香甜的乳汁,一双小眼睛正看着这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看着这个小生命的到来,家长们脸上露出了激动又苦涩的笑容,因为这个孩子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温暖和欢乐,但也带来了很多焦虑和压力。毕竟他生在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时代,那是一个极度贫穷,战火纷飞的时代。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开始考虑给他取名。其实农民的思想并不总是狭隘的。陈伟的父母是勤劳朴实、地道的农民。他们对第一个孩子的诞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将来能成为百里挑一、智力超群的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第一个孩子一定很贵,但也是压力最大的,因为他生来责任重大。希望孩子成功的父母给孩子起了一个形象化的名字:陈钗龙。

陈钗龙这个名字一直伴随着陈伟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陈伟调到文桥小学,学校的班主任才帮他改了名字。从此,陈伟这个名字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和成功。

启蒙教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一个孩子的未来和人生。

陈伟父亲陈仁宽出生于1921,10,陈伟出生于1936,10。父子年龄差不到15。陈伟出生的时候,是新中国成立前的13年。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在旧社会度过的,那是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期。正是在那段极其艰难的岁月里,距离15岁只有1个月的陈仁宽,不得不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担。

陈伟的父亲因为家里穷,一辈子不识字,但头脑很灵活。他虽然是农民,却深受祖辈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为了在家里维持生计,让陈伟读得起书,每次农忙结束后,他就推着独轮车到100多公里外的景德镇,买些小灯具、碗碟等日用陶瓷到湖口、彭泽等地去卖,换回一些钱供陈伟上学。

回忆父亲时,陈伟说得最多的是:性格开朗,热爱劳动。与土地息息相关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性格:慷慨大方,脚踏实地。陈伟的爸爸就是这样的人。

陈伟的妈妈不仅小时候被缠过脚,还是童养媳,比陈伟的爸爸大6岁。也许是因为我妈妈比我爸爸大。我妈在家里很有主见,我爸对家里的一切都愿意听她的意见。

陈伟的妈妈虽然没有像爸爸一样上过学,但是很聪明,很贤惠。作为陈家的媳妇,默默操持家务。她待人朴实,善良,富有同情心。虽然她过着拮据的生活,但如果她在家做好吃的,她总是给邻居家的老人一些。虽然是个普通农妇,但待人接物很大气。她为人随和,从不和邻居吵架,而且总是严于律己,慷慨大方,所以和邻居相处得很好。在那些饥荒的日子里,人们借米讨面包是很平常的事。她经常借的平平整整,借的少借的多,愿意吃苦。另外,她长得漂亮,个子高,又干净,人们都说她是一百个好媳妇。附近的女人都喜欢去她家,经常聚在一起聊天。

陈伟还有一个妹妹,是他5岁的时候生的。所以,妈妈很爱陈伟。5岁的陈伟长高了,但一直没断奶。他时不时会跪在妈妈怀里吃奶。陈伟经常给人讲他妈妈的事。每次结束这个话题,他都会强调:“我告诉你,从小我妈就恨不得把我绑在裤腰带上。”说这话的时候,陈伟沧桑的脸上会绽放出孩童般的笑容,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内心对母亲的依恋和幸福。

陈伟一直觉得自己的性格像父亲,喜欢表现,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骨子里充满了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这和他父亲总是鼓励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及男人要志在四方有很大关系。陈伟从小就是个调皮好胜的孩子,生怕别人不重视自己。在私塾读书的时候,陈伟就表现出了那种聪慧好动的性格。

陈凤馨村分为上湾里和下湾里两个村。上湾多为地主富农,下湾多为贫农下中农。在陈伟的记忆中,两个村的村民经常打架。打起来,下湾人有实力打下湾人,但下湾穷,上湾人又总是看不起下湾人,这让下湾人不服气,但又无可奈何。夏湾人民的邪气终于在解放后被清理干净了。上湾的地主都被打倒了,其中一个被枪毙了。

陈伟的父母下定决心送儿子上学,因为他们受过文盲之苦。

陈伟五岁时,被送到叔叔的私塾读书。陈伟还记得他的启蒙老师张俊秀,五十多岁,看上去很精瘦。不过,陈伟对张俊秀先生记忆犹新的原因有点可笑。就是因为他调皮,被张老师在板凳上用尺子狠狠地打了两下屁股。

在私塾的时间很单调,整天跟着老师读《生命的开始》,这让调皮好动的陈伟恍如隔世。有一次,下课后,陈伟在校门口的草丛里玩耍时,抓到了一只青蛙。无聊之下,他剥下青蛙的皮,做成一个小鼓,被老师发现了。张老师一声不吭,一手拿着尺子,一手揪住陈伟的耳朵,把他拧进教室,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扒下他的裤子,把他按在板凳上,用尺子打他的屁股。清脆的尺子打屁股声,终于在陈伟的嚎叫和同学们的笑声中结束。陈伟幼小的心灵无疑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他当时根本没有认错的想法,只是想着如何报复。

没过多久,陈伟就等到了“报复”的机会。有一天,陈伟吃完午饭去上学,路过村里的池塘,他奶奶在池塘里钓鱼的时候钓到了很多泥鳅。陈伟抓了四条泥鳅,放在书包里,带到了教室。下课的时候,陈伟偷偷溜进张老师的房间,把所有的泥鳅都放进了张老师的夜壶里。当天晚上,张先生起床撒尿时,夜壶里的泥鳅遇到温热的尿液,立刻在夜壶里乱窜,不停地往外钻,以至于张先生以为夜壶里有蛇,吓得一夜不敢睡觉。

第二天一早,陈伟去张老师房间观察动静,发现夜壶已经碎了,地上还躺着三条死泥鳅。上课的时候,张老师手里拿着尺子敲着桌子,一个个提问,却没有一个人承认是自己做的。当时私塾有10多名学生,年龄最大的10岁。陈伟在私塾里年龄最小,没有人怀疑他。后来陈伟还是没能经受住张老师的执着追问,承认是他干的。结果可想而知,5岁的陈伟再次脱裤子被打屁股的场景被原封不动地重演了一遍。与上一次不同的是,张老师比第一次重了很多,扇的次数也增加了一倍。

陈伟只在叔叔的私塾读了不到两年书。虽然因为调皮被打了两次,但他读书还是很好。他能背诵张先生教的所有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