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作文100字
13岁的红军小兰,在随部队行军时,好不容易拿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桥时,不小心把自己的一袋干粮掉到了河里,被冲走了,去照顾一个伤员。
她坚持不告诉他们,因为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干粮吃。为了装作若无其事,她掏出一大堆野菜,塞进自己鼓鼓囊囊的挎包里。
不久,她的健康每况愈下。护士长发现她吃的是野菜和挎包里的“干粮”后,大家才知道真相,于是大家都给了她一点干粮,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2.半碗青稞面
在荒芜的草原上,红军战士只有一点点大麦面粉做干粮。副总统周恩来和士兵们一样,从不多吃青稞面。他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走出草原,北上抗日,必须特别注意饮食。
战士们听了他的话,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系在腰上。青稞面越来越少,战士们只能用野菜拌一点青稞面煮汤。战士吴闿生吃完了青稞面,已经饿了两天了。周副校长知道后。
让警卫员给吴闿生两碗自己省下来的青稞面。他看着吴闿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一场革命!”吴闿生流着泪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和你们一起走出草地,走到革命的尽头!”?
那天晚上又是风雨交加,用床单搭的帐篷挡不住风雨。士兵们浑身湿透了。副总统周命令士兵们在他的帐篷里休息。每个人都拒绝去,因为害怕影响他的工作。
他冒着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不去我就放心不下。”周副主席的话像火一样温暖了战士们的心。这样走了几天,草原还是一望无际。青稞面吃过了,野菜吃过了,军马杀了吃了。
士兵们不得不烧皮带吃饭,甚至吞下随身携带的纸张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周副院长吩咐把剩下的半碗青稞面全部给大家泡水:“你们吃什么?”警卫很匆忙。
周副主席的两只大眼睛闪着阴森的光,瘦脸上的肌肉抖动着。“如果有战友活着,就会有我。只要多一个战士活着,就为革命事业增添力量,拿出来分!”
这是用青稞面拌一点热水分发给战士们的。士兵们流下了眼泪。这小半碗青稞面,是周副院长的心肝和命根子!士兵们又上路了,在广阔的草地上。钢铁般不可摧毁的红军在前进。
3、小虹桥里的灵魂
故事时间:1935春天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延十余里,马嘶秋风冷,红军战士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我们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战斗队损耗严重,而担架队越来越长,任务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中,像站在风火轮上,跑前跑后,安排担架照顾伤者。
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的队长。据说她离家出走加入了红军,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她当兵后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经加入红军4年,入党3年。
她快速、果断、机智、勇敢的风格常常让人忘记她是个女生。所以在长征之前,她接受了队长的职位。临危受命,意味着不再是权力,而是用生命履行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至。
担架不够,伤员越来越多!一些抬担架的人受伤了,雇佣的民工逃跑了。十几副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躺着模糊的血迹,轻伤员发出痛苦的呻吟。令人震惊的一幕让她如刀割。
血直冲脑门。年轻的船长瞪着杏眼,咬着嘴唇,严厉地说:“背着你走!”“她分配担架员的任务,尽最大努力寻找逃跑的民工,尽最大努力安顿好每一个伤员。可以安排到最后。
一个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小战士,连担架和人抬的地方都没有。看着前方的路和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受伤的人。
因为她又矮又瘦,看起来真的不知所措,受伤的男子伤势太重。但英子看了看周围的荒山,说:“留下他等于让他死。绝不!”所以,我没有多说什么。
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着沉重的步伐...受伤的男人无力地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无力地说:“放开我,放开我……”英子充耳不闻,她薄薄的嘴唇强烈地噘着。
是奇迹吗?柔弱无力的她,背着比她更高更重的士兵,翻山越岭,甚至走了很多路。而受伤的士兵,也顽强地战斗着,在缺少医疗和药品的情况下竟然开始好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冒险,所有的方法来拯救世界。
担架队艰难曲折前进。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给抬担架的人和伤员很差的食物。她越来越虚弱。她总是把珍贵的盐和水送到同志们的嘴里...当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
好像春天就在这里等着,娇嫩的花朵和新绿都来了。疲惫的士兵们停顿了一会儿,然后,突然,他们停下来,深吸了一口气...那个受重伤的士兵能够拄着拐杖走路。
也许是受到美丽景色的鼓舞,他走到英子船长面前说:“船长,我要给你编一个花环!””英子笑了。快乐而生动的微笑提醒人们,她只是一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道:“嗯,很好。"
但随后他故意板起脸说:“但你现在需要休息。”这是她这辈子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她掉进了桥下的河里。
4.红军鞋
我们来到了大雪山下。当地人把雪山称为“神山”,意思是除了“神仙”,连鸟都不会飞。还有人说有一年大旱,人们背着菩萨上山求雨,没有提前斋戒。
一怒之下,“神仙”把所有人都扣留了,一个都没下来。我们不信“神仙”,但也觉得雪山有点神秘可怕。毛主席知道这个情况,教育大家“圣山”不可怕,红军要有志气。
与“神仙”相比,你必须翻越这座山。这些话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团长也给我们讲解了雪山的情况。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个人都要准备两双保护脚的鞋,还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除了脚上的烂凉鞋,我只有一双绑在腰带上的“量天”。我把它解开,用手掂量了一下,心中涌起许多感触。一首流行于江西中部根据地的民歌萦绕在我的耳边。
把我弟弟送到前面,给你做一双鞋。鞋上绣着七个字:红色政权万岁。想到这首民歌,我也想到了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的情形。当时我们每个人都很难过。
不愿意离开那里的人都是骨肉至亲。村民们的心情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走了,他们一大早就提着各种安慰来送别。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送给我一双“红军鞋”。
一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面绣有“告慰红军将士”“杀寇立功”字样。他的嘴角抽动了很久,然后说:“儿子,把这双鞋拿去!”这些鞋子一到红军的脚下,就会变成一把“量尺”。
无论土地有多辽阔,山有多高,你都可以“丈量”它。”我看着老人,看着他的鞋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从那以后,这双鞋就一直挂在我的腰上,成了我最好的伙伴。
5.11岁最年轻的女红军。
红军女兵中,有一个只有11岁的小女孩。她是长征中最年轻的女红军——王新兰,背上一床线毯,腰间一枝笛子,手里一根木棍。
王新兰,1924,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的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华中早期著名的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了* * *生产党。
王新兰7岁时,因为个子小,不容易引起白匪的注意,党组织经常要她传递秘密文件。1933年,红四方面军入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他任军长。
那时,王新兰只有九岁。他虽然年轻,但在家庭的熏陶下,也学到了很多革命道理。红军将长期行军,只留下王新兰和他生病的母亲在家。看到王新兰整天如坐针毡。
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信国看到姐姐的心,知道她想跟红军走。于是,在姐姐王信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红军。
我母亲深明大义,对此特别高兴,但她担心王新兰太年轻,不能被红军接受。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许李青接待了他们。当他看到王新兰拿着两个羊角面包时,他还没有步枪高。
他笑着问:“你这么年轻能干什么?”王新兰怕红军首长低估自己,就大声说:“我什么都能做!”许主任见她爽快的样子,笑道:“哦?什么都能做?然后告诉我你能做什么。”
“好!”听了首长的话,王新兰更加精神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弹琴,会唱歌!”而且她还用手在地上写了几个字给许看。
这时,我妹妹王信国也加入进来:“首长,请收下我妹妹吧!她虽然年轻,但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向许讲述了近年来向党内传递信息的情况。
许李青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许李青认真听了的话后,转头对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而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听到这里,没有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孩子的脾气:“小?小怎么了?谁生来就是打架的,还没有一点点学会。我虽然年纪小,但是学东西很快!”
见执意要参军,许终于答应了:“好吧,明天来这里!”王新兰立即兴奋地跳了起来。王新兰答应了一声,带着妹妹跑了出去。
许李青突然想起了什么,冲着他们吼道:“你们妈妈同意吗?”“我早就同意了!”一个愉快的回答从外面飘了进来。几个兄弟姐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王新兰第二天一早就去红四军报到了。
王信国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王新兰被分配到该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一到宣传队,两姐妹就开始编节目,写口号。在长征中,王新兰和他的同志们翻山越岭。
在冰面上爬,在雪地上躺,不管吃得多苦,受得多苦,都不抱怨,不累,都不掉队。然而,王新兰真的太年轻了,不能爬雪山。她拉着马尾辫往上爬。过草地时,她有时要趴在红军老大哥的肩膀上。
尽管如此,王新兰一有机会就会站在风口和路边,为战友们载歌载舞,加油鼓劲。小红军王新兰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带着大部队的胜利到达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