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12缘起
十 二 缘 起
我们的生命是怎样来的? 也就是说,人生世界是从何而起的? 佛陀解答这个问题,是用“缘起”的道理。这缘起的缘,有十二种,叫做“十二缘起”,或“十二因缘”。
因是指人生诸法所从生起的主力,缘是指它所依附而成的助力。十二因缘的次第,是“无明”为缘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入”,缘六入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缘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有“生”,缘生而有“老死”。
这正是阐明了我们这一期的生命是怎样生起的,和人生世界所以循环不断的原理。
一、无明生行
无明是痴,亦叫做惑。由于迷惑真理,就造妄业,成为我们现在这一期的虚妄生命生起的根本原因。所以无明和行,是我们过去所造的二因。
二、缘行生识
行是身口意三方面造作的行业,有时作善事,有时做恶事,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所以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我们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的内容。由于行业的强逼力所驱使,碰到父母交合的时候,就有自己的识神来投胎。所谓“识神”,便是“阿赖耶识”染污虚妄的精神作用,也即是我们由无始劫来习惯所成的第二天性,或可叫它为“虚妄的生命”。
三、缘识生名色
由这阿赖耶识虚妄的生命,投入母胎,便在胎中执取内色,控制精神,没有形相,唯有其“名”,所以叫做“名”;但它所执取耽着的内境——精血是属于物质,却是有形“色”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得名“名色”。这正是识神入胎后,精神的妄识和物质的色法互相渗透浑然一体的状态。因为投胎以后,精神和物质慢慢地结合,长成胎儿,这时心识极其暗昧,形体也没有完具,不能叫做身心,就另起一个名字叫做“名色”,用以代表精神和物质结合的状态罢了。
四、缘名色生六入
由名色的阶段再进一步,演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另起一个名词叫做“六入”,而不叫做六根,是因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可以接触外面的境界;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长成六根的模型,对于外界的感觉还没有完全灵敏,不过是稍微有点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所以叫做“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五、缘六入生触
触就是感觉,是指出胎以后两三岁的婴孩,能接触外境,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并不起爱憎的感情,所以单叫做“触”,是刚和外境接触的混沌时期。
六、缘触生受
是由和外境接触,就生出或苦或乐的感受,是指人生四五岁至十四五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起饮食玩具等希望,遇顺境晓得快乐,遇逆境知道痛苦,爱憎的感情,有所感受,所以叫做“受的阶段”。从识至受的五个阶段,是四谛中苦谛的内容,也即是我们现生所受的五果。
七、缘受生爱
爱是贪爱,染爱,人生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即便开始贪恋财货和男女色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所以在这个时期,起名叫做“爱的阶段”。
八、缘爱生取
取是执取,据为已有,比爱更进一步,是在成人以后,贪恋物欲的念头增长,必定要达到目的,方满自己的欲望,因此三业不净,广造众罪,都是由贪取而来的。
九、缘取生有
有即是有了着落,因现在由于取着,多做恶业,必定又有来生的苦果。约年龄来说,这应在三十岁以后的壮年时期了。
十、缘有有生
上面的“爱”和“取”是现在世的惑,“有”是现在世的业,和过去的“无明”和“行”是一样的道理,都是拿集谛的内容来加以详细分别。这都是现在世所做的三因,有了这现在世所做的三因,就有了未世来的着落,不免又要去投胎受生,所以叫做“缘有有生”。
十一、缘生有老死
老死是说明了未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道理。所以这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也是拿苦谛的内容来加以详细的分别。
十二因缘说明了人生生起,循环生死,是通于过现未来的三世,而有两重因果:从过去世无明和行的二因,生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果;又从现在世爱、取有的三因,生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果。
我们这个人生,就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惑和业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牟尼佛的觉悟,就是用这种人生观,智抉生死的原因,破斥了当时印度人以梵天创造人类万物的不正思想,而为各宗教哲学所不能及得到的现为明了起见,再列表于下:
对于十二因缘的观法,还可以分成两种,即“顺观流转”和“逆观还灭”。从流转门观,是杂染不净的人生,自无明为缘生行,乃至生为缘而有老死来看,可知这恶浊人生的来源,同时也知我们人的一生,无非是内因外缘的凑合,没有实在常住的我可得,不过是由最初的一念无明不觉,发业润生,就有生死轮回的流转;
那么,要使人生净化,解脱生死轮回的苦痛,须先灭除了无明,就不会再去造业,生死的连锁,也不怕它不断绝了。这是从还灭门观,由于修道的功行,使无明灭,乃至生老死都灭,就可以去除恶浊,净化人生,超脱轮回的苦海,而达到灭谛的涅槃彼岸,还归于清净无生的真境了。
在佛教徒中,有一种人听了这十二因缘法门而觉悟证道的,叫做“缘觉”,和上面所听四谛法门而证道的“声闻”,称做“二乘”;若加由修六度法门而成佛的“菩萨”,就合称“三乘佛教”的人物。
(摘选自《初级佛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