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八里台的地名来历是什么?

天津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久已驰名,但三个台究竟指何为台,又各距何处为八里、七里、六里?

今晚报副刊曾刊载杨德华先生(八里台)地名新考一文引,<元史>第29卷"泰定本纪"泰定元年八月躬诸王八里台,因元代译文无定字,八里台原称八里带亲王属地.八里带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孙.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带,迤西有防水堤衍称王顶堤.八里台是八里带亲王属地之通称,并不指特定之楼台,亦无距何处为八里之量化概念.杨文中说明六里台与七里台均未得出处,想是近代人以自八里台计算里程数推想得出.以上论据比较可信.

天津六里台地名出现于解放前,当时为一片荒地,处于海光寺与八里台之间,人烟稀少,当时仅有一个中日中学建于该处,以学习日语为主由日本军方赞助,授课教师有沈兼士、周作人……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校停办,校址移交于南开大学北院.1952年院系调整后又将该校转拨于天津大学土建系,两年后转给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现在是天津师范大学北院,当时八路公***汽车即由东站开通至六里台终点站.这是在天津地图上首次出现六里台地名,其来源估计是按距八里台约1公里而臆测得出,并没有台的依据.

天津市七里台一直到解放初仍无此定名,但人们都断想在八里台与六里台之间理应还有一个七里台点缀其间.1952年天津三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津沽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其中将调整后的北洋大学(已更名为天津大学)将由西沽北洋大学旧址迁至七里台现址.当时该地址有土地1500余亩,水坑数百亩,废体育场一座,财政局旧仓库一座、交通部电台一座、校区东邻卫津河与卫津路,当时为弹石路,东校门卫津河上有旧木桥一座名南国桥.

建筑工程于1952年5月开工,大批砖、灰、砂、石源源运到工地.由于场地陌生,运输工人每每不得其门而入,有的运至南开大学,有的运到六里台寻址找收料人,进料较混乱.当时作者任建校总工程师,杜齐礼教授任工程组副组长,郭冰同志任材料组长,经三人商议便在校东门木桥处立上大木牌一个,上书"天津三大学七里台工地",从此天津基建工人六千余人,运料工人及大车、汽车等都日日出入校门,七里台的地名也就随之不胫而走.

1952年10月,天津大学校舍正式建成并在新校址开学,数千学生与教职工开始进入活动,八路公***汽车也由六里台延长至八里台作为终点站,七里台站名正式出现在校东门外,校部新印的信封也以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七里台作为新校址.天津市地图标出七里台为正式地名至今已51年,跨越两代历史.此一地名是无意中提出的,如今杜、郭二老均已仙逝,作者现年也已83岁,以上由来数百年后恐无民间老人的解释

笔者近日乘坐643路公交车时,当车行驶到八里台附近,与一位老人同路的年轻女士问那位老人,八里台这一地名的由来。那位老人向年轻女士作了解释,笔者在旁边侧听,大概记录如下:这里之所以叫八里台,缘于这里距天津市的老城中心(也就是鼓楼)相距有8里地,笔者后来从地图上测量,从八里台立交桥起算,到鼓楼的直线距离也正好是4公里(及八里地),这也证实了老人的说法。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又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就是为什么天津有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却没有“一里台”、“二里台”等这样的地名呢?同样,老人也给我们做出了解释:原来解放以前,天津老城(即现天津东西南北四马路以里的地方)外是一片荒地,这荒地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土地,而是一片大沼泽,或者说是一片大水塘,那时候,只有现在八里台和六里台这两个地方有那么一块高地,因为人们习惯于把高地称之为“台”,因此就留下了“八里台”和“六里台”这两个地名。解放以后,天津城市不断扩张,不再局限于老城区那狭小的一块地方,因此原本荒芜的水塘,都被天成了陆地,八里台、六里台这原本两块水中的高地的景观也就消失了。至于七里台名称的由来,正如上面那位学者所说的,乃是人们附会之作,“天津市七里台一直到解放初仍无此定名,但人们都断想在八里台与六里台之间理应还有一个七里台点缀其间”,因此后来被人们附会了这么一个地名。原本八里台附近的一片荒地,现在也已成为了天津市的中心繁华地带,天津的两所著名学府: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也正坐落于此,八里台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地方,也逐渐成为了天津的一个耀眼的明珠人再知此地名来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