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厝洲村的建设与变化
昔时,余厝洲与上湖村相邻地带(现称横堤),有韩江水流穿越,并由此流经现大关排灌站外至蓬洞村外,村民要往上、下湖须摆渡(称来合渡)才能到达。后因水流干涸,又筑造与上湖外堤相连的堤段,才形成当天样貌。在今骨灰堂地方,清末民初时,尚有一排水口(称大关)。
民国时,村建民居范围很小,村西(洲头)在现洲头闸门内尚有大片庄稼地(称园仔内)。村东(洲尾)止于现森伟厝后(过去洲尾闸门)。村后有后头池,南北起于俊宏厝后止于村政府前,东西起于现锦鹏厝前止于文通厝前,沿现诗涛至森涛厝前(东西向)有一排水沟,沿城礼厝前至学校前堤外堤也为排水沟。交叉之后通往村后小溪。
据考证,现钦江门楼为乡中最早民居,后才有现锡鹏门楼等民居。
“李氏宗祠”约在1670年(清康熙九年)由玉辉玉彰公所建,起名为“绥成堂”。
“遂先祠”(集朋公祠)约在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建成。
1952年,在村设区粮站(集朋公祠)和区经销社(池向畔)及屠宰场。
1956年,华侨捐资几百元赠建洲仔和新桥头木桥。
1957年平整耕地,迁移坟墓,扩大了耕地面积。
1963年建村排灌站、粮食加工厂。同年,建洲仔水泥桥,进一步改善交通,使溪响畔土地得到机灌。
1971年,建竹器厂。同年进行大规模平整耕地,填下槽地、关脚池、风头溪池、东坞池。大量扩大耕地面积,使灌溉更便利。
1975年,建新桥头石水槽桥,解决新桥头灌水、交通问题。
1976年,建“余厝洲学校”,此校舍后来成为“服装厂”。
1977年,全村6个生产队分别建队厝各五间、晒谷场。用于各生产队办公、存储物资及晒谷。
1980年5月,建村服装厂。同年架设全村照明电路,农户均安上电灯。
1982年,因校舍用于服装厂厂房,村另建新校舍。后倾塌拆除。
1985年,建自来水厂,水厂免费供水到各农户。同年大规模进行村容改造,清除拆迁在村前小座建筑物,将村前旷埕重铺水泥,并新铺高环村后路水泥道,大搞绿化,广植树木。
1987 年,重修“李氏宗祠”。
1997年,建洲尾水泥大桥,南北分别通往大堤及镇道。
2001年,在洲尾水流口地方,重建新校舍。
2005年,铺建环村水泥大道,全长约1800米。投入资金60多万元,内外乡亲捐资2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