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资料

李四光(1889 10 10月26日-1971 4月29日),蒙古族,原名李重茂。1889 10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一个贫困家庭。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他自幼就读于父亲李卓厚所教的私塾。14岁,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在填写登记表时,他把姓名一栏错当成了年龄一栏,写下了“十四”字,然后把“十”字改成了“李”,后面加了“光”字,从此便有了“李四光”的美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部长。1904李四光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选送去日本留学。受日本带有汉族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他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最年轻的成员,以“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国”为己任。孙中山很欣赏李四光的志气:“你这么年轻就搞革命,很好,很有志气。”我也送给他八个字:“好好学,成为国之用。”李四光1910从日本回来。武昌起义后,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财政部委员,后被选为工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遭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1918,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定回国工作。途中,为了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罗斯,我还专程去了一趟莫斯科。1920年,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兼地质系主任,1928年赴南京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科研人员常年在野外旅行,跋山涉水,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去了几次。

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考察地质构造。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建立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书院(教育部)校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筹建委员会主任委员,并选定武汉大学新校区(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塑像)。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不久,身在国外的李四光应邀成为CPPCC的一员。得到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的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凌袁夫妇)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接到密令,要公开声明,拒绝接受议员的职务,否则就拘留他。李四光果断决定,只身离开伦敦前往法国。两个星期后,李夫人的徐树斌收到了李四光的一封信,说他已经到达瑞士和德国边境的巴塞尔。夫妻俩在巴塞尔买了一张从意大利到香港的船票,分别在1949和65438+2月秘密启程回国。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地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战斗在科研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1 8月,中国长春地质学院、山东大学地矿部、东北工学院地质系、物理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质系),李四光任首任院长。1952年,李四光再次受邀到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58年,李四光通过何长工和张劲夫的介绍,加入中国* * *制片人党,从一名民族民主人士成为一名* * *斗士。20世纪60年代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和地热利用工作中。1971 4月29日,李四光因病去世,享年82岁。李四光为纪念早年的一位好学生而写的这首诗,也是他一生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崎岖的武陵路上,你从我身边游过。峰峦又隐,环抱响水头。风云骤变,一片金黄。山在何处,石迹永恒。李四光和他的家人。

李四光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地质力学,从力学的角度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和矿产分布规律。他建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征,并用这些理论概念讨论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油气形成条件。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忠祥就明确提出陆相生油理论,表明我国广泛分布的陆相地层中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驳斥了西方认为我国贫油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长的领导下,经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谢等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肯定了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北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在认真听取汇报后,毛泽东和周恩来支持地质部的观点,并根据地质部和李四光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调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调查勘探工作在短时间内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油田,为我国石油工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勘探部门先后发现周年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各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滚油出现了。这样,不仅中国摆脱了“贫油”的帽子,而且中国人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和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也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编辑这一段,科学救国

李四光蜡像

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将近14年。从五六岁开始,他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里读书,还要帮母亲打柴、打米、磨面、打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倔强的性格。太平天国革命后,洋务学堂兴起,湖北设立了许多新式学堂,旨在新学,标新立异。李四光被深深吸引。他一个人去参加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在新学校里,他渴望学习新知识。因为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所以被省里选拔为正式生,送到日本学习造船。李四光在日本呆了七年,在那里他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李四光回国后的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了汉口保卫战,并作为新任命的湖北军政府财政部门,亲自组织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运送军火,奔赴前线。随后,他被选为湖北军政府的工业部部长。就在李四光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辛亥革命失败了。他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他去英国留学,先学采矿,后学地质。他祈祷有一天,能看到政治清明的世界,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留学不易。为了维持不断上涨的学费,李四光假期去矿上打工。在伯明翰大学的六年时间里,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熟练掌握了英语,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言拒绝了一个矿山的高薪聘用,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当教授。

编辑这一段的是毛泽东和李四光。

1952年的一天,毛泽东在国内外和党内外紧张工作的百忙之中,在一次会议中与李四光相遇。那天,李四光回到家,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谈起采访时的开心一幕:毛泽东是个大人物。红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毛泽东问他:“人字形结构”是什么?你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它的情况吗?李四光很感动。毛泽东博览群书,如此关注地质科学的发展,以至于连地质力学中的“山墙结构”这个特殊概念都被注意到了。李四光任地质部长期间,毛泽东主席多次对地质工作作出指示。在1953中,毛泽东指出,地质部是党的地质调查研究部门。在1956中,毛泽东还指出,地质部门是地下情况的侦察部门,它的工作可能不好。一马当先,万马不能前进,所以要提前做好五年规划。李四光和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也非常重视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1955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总理支持地质部建立地质力学实验室。此后,在这个实验室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今天有专门的地质力学研究所。毛泽东极其关注中国的石油前景。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有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一个客厅里见到了李四光。当时,周恩来在场。交谈中,毛泽东关切地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李四光早在1932就关注了这个问题。后来1935到1936,他在英国讲学的时候写了一本书《中国地质学》,里面提到“东海和华北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其实指的就是石油。他以乐观和非常积极的语气回答了毛泽东,称中国的天然石油前景看好。他在几十年地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新华夏构造体系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石油资源应该是丰富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包括渤海湾、江汉平原和北部湾,以及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具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因为这句话过去是用英文写的,所以故意含糊。听到这里,周恩来笑着说: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毛泽东也高兴地笑了,并立即作出了进行石油调查和勘探的战略决定。根据毛泽东的战略决策,地质部会同兄弟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战略性石油调查和勘探。他们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在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一些广阔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石油调查。已钻3000多口测量井,总进尺为65438+20万米。从获得的大量地质资料中,不仅初步摸清了中国石油地质的基本特征,而且证实了中国有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后来大庆油田喷出大量石油,就是最好的例子。地质力学在石油勘探实践中得到了检验。毛泽东一直记着这件事。1964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一位服务员同志在人大代表中找到李四光,对他说:“请到北京厅去!”李四光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他进入北京大厅时,他看到只有毛泽东一个人坐在那里。李四光没想到毛泽东找到他,以为服务员说错了地方,赶紧道歉说:“董事长,对不起,我走错门了!”然而,毛泽东却轻快地走了过来,紧紧地握着李四光的手说:“我没有走错路。我来看你。”毛泽东接着幽默地对李四光说:“李四光,你打太极拳打得好。”李四光一时没明白毛泽东的意思,答道:“我身体不好。我只是学了一点。”毛泽东笑着说:“你的地质力学太极拳。”这时,李四光才意识到,毛泽东的话是对他和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用华夏新构造体系找油的高度评价。毛泽东的赞扬激励李四光为祖国找到更多的石油做出贡献。1964年的一天,毛泽东又遇到了李四光。那是在怀仁堂的一次会议之后。毛泽东邀请李四光观看首次进京演出的豫剧《朝阳沟》,并请李四光坐在身旁,边看剧边聊,聊戏聊油。在谈到石油时,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地质部和石油部在石油勘探中所作的贡献。毛泽东说:“你们俩都有功劳!”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带着李四光走上舞台,与演员们合影留念。毛泽东一贯重视中国科技工作的发展,十分关心科学工作者的成长。他愿意从旧社会积极参与李四光(电影)。

老一辈科学家对社会主义建设非常关心。1964 2月6日中午,李四光接到电话,说马上去中南海。李四光午饭后匆匆赶到中南海,一位在门口等他的同志把他领进毛泽东的卧室。竺可桢和钱学森也到了。毛泽东请他们坐在床边,亲切交谈。他们就天文、地质、前沿科学等诸多重要科学问题广泛交谈了三四个小时。李四光回来告诉女儿:“主席学识渊博,熟悉国内外许多科学情况,对冰川、气候等科学问题了解透彻。在他的卧室里,甚至在他的床上,都有许多经典著作和科学书籍。当你谈论它的时候,你可以求助于它。谈的范围很广,海阔天空。”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表达了他对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看法,并真诚地希望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为征服科技前沿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贡献自己的才能。09年5月6日,毛泽东会见了来京参加学习班的10000名代表。在北京的中央委员出席了会议,李四光是其中之一。在主席台上看见李四光,立即拉着李的手,亲切地叫了声“李”。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然而,由于会议室里“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是如此的响亮,我听不清楚对面的讲话。毛泽东只好趴在李四光耳边,问他的健康和工作情况。主席拉着李四光的手,走在前面迎接在场的同志们。然后,他们一起离开讲台,走进休息室。这家人已经在电视上看到了这场幸福的会面,但他们不知道毛泽东和李四光说了什么。李四光一回家,家人都急着问李四光。李四光高兴地说,毛主席在休息室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在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毛泽东和李四光聊到了上亿年的事情——从天体起源、地球起源到生命起源。在谈到太阳系的起源时,毛泽东说:我不太相信施密特。我觉得康德和拉普拉斯的理论还是有道理的。告诉李,他很想读李四光写的书,希望李给他找几本,并请李四光帮他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毛泽东说,我不懂英文,最好用中文资料。“主席想看什么样的资料?”李四光问。毛泽东用手在他面前画了一个大圈,说:“我要你研究你范围内的资料。”第二天,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李四光让他的秘书帮他找书。他想:主席这么忙,不可能把我的书都寄给他看。他要选一两个代表作品送去。经过精挑细选,李四光首先把《地质力学导论》和《地质学家在科学战线上做什么?这篇文章被送到毛泽东审阅。然后,立即开始收集毛泽东想要的信息。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外国资料。为了节省毛泽东的时间,让他用更少的精力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东西,李四光决定自己整理一份文件,把地质理论中当时各个学派的观点都包括进去,加上自己的评论,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他花了将近1年的时间整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连续写了7本书。每次写完1,李四光都让秘书马上送到印刷厂,用大字排版,然后带回来自己校对。这7本书出版后,被命名为《天文、地质、古生物文摘》,送给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

编辑这一段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由李四光创立。李四光,李四地质力学创始人1926,1928。

广广发表的《晚古生代以后地球表面图像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海水进退规律》从理论上探讨了从水圈运动到岩石圈变形、从大陆运动到构造痕迹的问题,并在1929提出了重要的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一系列的构造体系类型。1941年,李四光在做“南岭地质构造的地质力学分析”的演讲时,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一词。《地质力学基础与方法》发表于1945,系统总结了地质力学理论。地质力学是力学与地质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即以力学原理研究地壳结构、地壳运动及其成因的科学。它以地质构造(构造痕迹)现象为基础,分析地应力的分布、岩石的力学性质、示踪力的作用,进而从力的作用方式追溯地壳运动的方式,探索地壳运动的规律和起源。地质力学认为,构造单元、构造块体和构造体系是地质构造的三个基本概念,对探索地壳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已知的构造体系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带状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转构造体系。这些系统主要是由地壳的水平运动(经向和纬向)引起的;水平运动源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李四光把地球自动调节转速变化的功能称为“大陆阀功能”,所以他把这个假说称为“大陆阀假说”。

在此部分编辑第四纪冰川的发现

到了北大地质系后,李四光讲了两门课,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他以严谨的冶金风格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他经常带学生到田间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聊。他从不放过一座小山,一个山谷,一堆石头,一排裂缝。学校资金短缺,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非常安静地收拾学习环境。在教书的同时,他也没有放松自己的研究工作。他一生对地质学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建立,都开始于这一时期。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被已有的观点和理论束缚,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所以他能不断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敢于挑战一些旧观念。李四光作品

例如,自19世纪以来,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家的地质学家一直来到中国勘探矿产和调查地质。然而,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所以在地质学领域,“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成了定论。然而,李四光在研究蛛形纲动物时,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看起来像冰川擦痕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调查,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与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轻蔑一笑,予以否认。为了让人们接受这个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后,他不仅得出庐山存在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还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以河谷冰川为主,可分为三个冰期。当李四光的学术观点再次发表在国家地质学会上时,引起了1934著名的庐山大辩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相当多的外国学者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来到中国。因此,尽管有大量的事实,几位外国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1936年,李四光再次游览黄山,写了一篇《安徽黄山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这篇文章和几张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尔斯曼回到黄山后称赞说:“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几年的努力,第一次被外国科学家公开认可。然而,他知道这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命名为“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冰川研究。李四光多年对冰川的研究在《冰河世纪的庐山》中有全面的阐述,完成于1937。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这本书在10年后才出版。

编辑这一段,回国找油田

65438年至0927年,应蔡元培之邀,李四光离京南下,负责地质所的筹建工作。1928 1成立地质研究所,李四光任所长。地质研究经常需要吃喝,条件非常艰苦。而且新成立的研究所缺少资金、设备,甚至没有固定的地址。八年抗战,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吃了不少苦头。那时,他抽着纸莎草纸做的香烟,穿着土布衣服,生活十分贫困。然而,他和他的同事们从未放弃地质研究。由于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劳累,他患上了心绞痛和肺结核。1948年2月初,李四光离开上海前往伦敦,参加18国际地质学会,妻子许淑彬也一同前往。会后,他们又在英伦三岛住了一年,养病,观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虽然李四光远在欧洲讲学、考察,但他仍然关心着祖国的命运。